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群体性事件频发与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混淆不清有着密切的关系.公众会根据制度运行的好坏及其作用的发挥来建立政治信任,执政主体也同样依靠制度的良好运行来实现价值追求,赢得公众的政治信任,从而预防或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外,政治角色通常会被看做特定政治的代表或化身,所以政治角色的所作所为也同样会成为引发或预防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应从确立制度的权威、加强问责制、完善引咎辞职制等方面入手来正确区分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是我国现阶段各种矛盾、各种因素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从社会、政治、经济角度探寻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非偶发性,以及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偶发性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由于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而导致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以及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以博弈论的视角来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可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由于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而导致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以及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以博弈论的视角来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可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必须要正视的话题,对于正处在社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价值体系重构中的中国,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经影响了社会的良好秩序和稳定发展,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充分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群体性事件凸显了政府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尤其是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有效、及时地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可以极大地缩减社会成本,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6.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与政府和公众信息沟通不畅有关,即政治传播困境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政治传播的功能困境源于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以及结构自身的困境。从茂名PX事件发生、演变的过程来看,地方政府作为政治传播的主体在价值错位导致立场异化的同时,对整个传播过程的正向控制由于受众和媒介的反控制在持续弱化。  相似文献   

7.
虚拟类群体性事件是指网络群体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围绕某一主题或者相关主题,利用网络制造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行为。虚拟类群体性事件大致分为热议型、娱乐型、攻击型三种类型。信息交换的便利性、需求选择的自由性、虚拟空间的匿名性、社会制度供给的缺陷性是产生虚拟类群体性事件的客观原因,其中社会制度供给的缺陷是深层次原因;公众有了解事实真相的心理需求是主观原因,引起群体性网络攻击事件的心理因素多种多样。虚拟类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功能具有双向性,其对社会的影响利弊并存,只有辩证地看待这些影响,才能在处理中做到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和控制虚拟类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维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纠纷事件的频发会给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管理秩序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为了更好的预防、减少和消除群体性纠纷的发生,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群体性纠纷的特点、类型及成因,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现有研究对政治信任、相对剥夺感与居民群体性事件参与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争议。基于CGSS 2010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分logistic回归分析公民的政治信任和相对剥夺感对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研究发现,公民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信任程度、公民是否受到政府工作人员的不公平对待显著影响其参与群体性事件。因此,提升公民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信任、改善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对减少群体性事件尤为重要,要推进社会的有效治理,政府应在这两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应急处置和事后的善后措施等。这些措施对影响群体性事件产生和发展的"怨恨生产和解释"、政治机遇结构、组织动员结构等因素都有着较好的缓解和抑制作用,有利于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当前北京的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机制仍存在诸如制度化程度不够、整体联动不够到位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兴起构建了一种新的政治生态,它给政治信任的重塑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更好地培育政治信任,政府要通过网络来扩大公众的有序理性政治参与、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同时,注重公平等价值的实现,并推动公众的政治信任从人格信任走向制度信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群体性上访事件不断发生并呈逐年增多的态势,成为影响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安全隐患。因此,必须从源头上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做好信息预警、维护秩序和依法处置三项工作,把群体性事件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全力维护好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群体性上访事件不断发生并呈逐年增多的态势,成为影响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  定的重大安全隐患。因此,必须从源头上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做好信息预警、维护秩序和依  法处置三项工作,把群体性事件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全力维护好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环境欠账积弊日深,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且形势日益严峻,不容忽视。环境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或得不到很好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偏差和职能错位。要杜绝因政府角色偏差和职能错位导致的合谋行为,就必须加强监管,矫正政府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偏差,进一步将职能从经济职能转移到社会服务上来,以保障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和环境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载入我国宪法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政党制度的功能侧重强调其统战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政治稳定功能等。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进步,政党制度的民主政治功能得以进一步凸显,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将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将试从基本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角度来探究当今中国政党制度的民主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6.
当前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努力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条件的出现,对于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措施主要有:大力推行信息公开制度;拓宽民意渠道;培训专门人才,提高警察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政治心理与非传统政治参与的理论联系,实证差序化政治信任结构与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结果表明:"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不仅显著影响居民对周边群体性事件的感知及参与水平,还调节居民参与周边群体性事件的抗争行为,表现在家庭支出压力越大的群体更倾向于采取"越级维权"的抗争策略。数据揭示:一方面,民众对中央政府的高度信任为政治统治的合法化提供了民主基础;另一方面,民众寄希望于中央政府维护自己合法利益与现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行政管理原则相违背。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策划者得以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推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与群体性事件有关的信息又会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对其他地区产生示范效应,进而诱发更多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插手我国内政,使得群体性事件不断由单纯的经济诉求转向复杂的政治诉求,进而破坏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发现利用网络社交媒体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对策,进而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基层党政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及其所从事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反映了群众对基层党政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信任程度的降低,也反映了基层党政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社会控制能力的弱化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不完善.要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地处置群体性事件,应加强基层党政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建立和完善处置社会矛盾的各项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发生初期,基于主体双方的互动分析构建群体性事件的现场治理机制是直接且有效的途径。群体性事件现场治理机制构建的关键在于重建群体性事件主体双方的信任结构,同时,对导火索事件和现场控制的重视以及引入第三方沟通平台也是现场治理机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