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政务工作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发展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是政府对群众的要求进行更快速的反应,以便更好、更直接地为社会服务。一、发展电子政务的必要性。1、发展电子政务,有利于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及现行管理方式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过去传统的政策制定模式和管理方式因其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2.
积极推进政府工作的信息化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关注成都市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 ,研究如何推动成都市电子政务、数字成都的建设 ,并使其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必然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一、成都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一 )系统建设方面成都市电子政务系统是集公众互联网、党政内联网 (党政网 )、部门专业网为一体 ,融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行政管理、服务信息化和面向政府内部办公业务流转网络于一体的综合应用体系。成都市电子政务内网 (成都市党政网 )建设从 1 992年起步 ,累计投资已…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整体应用水平较低、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日渐明显。本文从东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与区县地区、中央部门与基层部门三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区域发展失衡现状进行了介绍,并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角度,对其区域发展失衡成因进行了分析,从社会角度和政府角度进行了讨论。根据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和产出分析发现:经济水平、信息化水平等投入因素与电子政务建设水平正相关;并非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产出,政府的投入只有达到一定水平才会对电子政务的运行效率起正作用;政务体制改革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安全问题主要有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和法律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技术保障途径主要有防火墙技术,反病毒技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加密传输,信息内容的监控等。法律保护方面主要是构建完备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制定专门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法,主动融入国际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5.
推行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因而推行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以政府首席信息官为核心的政府信息官组织架构,以推动电子政务协调统一发展;加强电子政务软件应用和系统维运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规法律为电子政务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在发展电子政务的热潮中,各种基于网络的具有互动作用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也加紧了建设步伐,这些系统的实现有赖于基于Web的CGI、Java、ASP、动态数据库开发技术的成功应用。当前,各种数据库动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各有所长,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在开发电子政务系统时应扬长避短,采用合适的开发技术,最大限度地促使电子政务建设和数据库开发技术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电子党务建设的重要意义电子党务相对与电子政务来说,是一个全新概念。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理论,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它对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能将这套理论完全照搬到中国的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上来,因为中国具有不同的政治体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电子政务不能代替电子党务。相反,电子党务是我国党政机关信息化的首要内容。电子党务建设的健康发展,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1.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子政务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电子政务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积极采用安全技术、认真研究防范措施、预防病毒感染和黑客入侵等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关键。我国电子政务系统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基本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将信息化作为今后 2 0年要实现的八个奋斗目标之首 ,确定了“政府先行 ,带动信息化”的方针。邛崃作为四川省信息化建设试点惟一的县级市 ,明确了我市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基本框架是“一二四一”框架体系 ,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在现代和社会非常必要;现阶段我国如何加强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建设,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并构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创造电子政务条件和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务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在信息时代,政府政务工作的优劣已经在无形中置于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世界各国政府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中国电子政务的提出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在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建设已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电子政务这一时刻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全新事物来讲,要想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于电子政务的讨论、规划和设计、实施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这里仅探讨一些关于电子政务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给政府管理改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冲击。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对推动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对于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提升政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强政府反应力和社会回应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谈电子政务对中国政府管理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加强政务公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对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政府监管、开展反腐倡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阐明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必要性,从而讨论了电子政务对中国政府管理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时代,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观念认识、实际操作、内容管理和数据安全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任何国家的政府改革都是希望成为一个有效率、有能力的政府,电子政务的兴起也是关注政府绩效的提升,信息化技术为提高政府绩效提供了有力工具和手段,因此充分发挥出电子政务的优势来提升政府绩效,以实现我国"服务型政府"、"效能型政府"的目标。因此,通过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升政府绩效流程进行分析,得出要基于CRM的电子政务建设、政府电子化流程再造、政府网站政务公开化建设这三方面来提升政府绩效。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2001年11月11日,江泽民同志专门考察了广东南海市的信息化建设。在考察时他强调,信息化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党的几次重要会议也都提出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对加快推进信息化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加快电…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实施电子政务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阶段的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了地方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体系设计问题后,就此提出了地方高校电子政务建设需要重点建设的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公文交换平台的建设;二是着力推进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三是着力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四是着力推进CIO制度(首席信息官制度);五是重视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六是提高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进入信息时代,电子政务是新的政府工作模式,网络化是必然的选择。实施电子政务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信息化的政府,推动社会发展,加强国家安全保障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多元因素综合分析法,提炼出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三个核心维度,即政府、公民社会以及ICT技术;并构建了一个三维综合视角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模型,其包括碎片信息化、部门信息化、垂直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全信息化五个发展阶段;政府、公民社会以及ICT技术三个维度的共同演化推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任何一维因素的滞后,都可能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20.
自2001年起,我国电子政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确定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框架,即“一个内网、一个外网,四个基础数据库,12个重点应用系统,一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国家标准委发布了关于电子政务的18项基础性国家标准,以及15个国家标准草案,编制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这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