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法律援助制度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由于生理或社会的原因,这个群体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法律对每位公民人权的保护都是平等的,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每位公民都可通过法律赋予的诉权,通过诉讼的方式寻求司法救济。然而,社会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弱势,只能依靠国家的法律援助实现自己的诉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作为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本文认为 ,弱势群体泛指靠法律之规定而不是靠自身实力或市场竞争来获取权益、维护权益的群体。主张应以弱势地区开发法、弱势行业扶持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弱势自然人权益保护法为核心构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 ,并综合运用限权措施、加权措施和平权措施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制度性弱势群体,是指基于社会原因和身份关系而进行不合理分类且区别对待的制度性歧视所产生的在制度安排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生存与发展处境困难,需要改变现有制度和法律,以改变其"弱势"状况的人群。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剧,不但转型前的弱势群体以显性状态出现,而且催生了规模庞大的新的制度性弱势群体。我国弱势群体规模之巨大,已经构成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巨大隐患。因此,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法律如何保护因法律规范构筑的制度不公所形成的制度性弱势群体的法律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因而如何对待社会弱势群体也就成了任何社会都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法律机制因其局限性而无法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利益需求的全部问题,但是法律机制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方面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工作已逐步纳入我国法制建设的轨道,但是我国对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立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应该围绕权利确认和权利保障展开,核心问题应该是在制度的构建方面努力。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体系,将是我国今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依照法律保护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各级政府各类组织及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尊重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关系到社会文明和进步、能唤起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有利于建立起关爱弱势群体的法律与道德保证,有利于预防和遏制艾滋病的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6.
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因而如何对待社会弱势群体也就成了任何社会都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通过立法、司法来加强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法律正义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之一。以传统习俗等为代表的社会历史以及现行法律制度等对妇女权益保障的缺失是妇女"弱势"地位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只有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才能为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妇女权益保障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儿童属于特定的弱势群体.弱势儿童群体集中体现社会弱势群体所遭遇的困境,是当前社会弱势群体中最为脆弱的“弱势群体”.我国应该转变立法理念,确立起儿童的权利主体地位,规定“儿童的最大利益原则”,制定操作性强的儿童权利保护的专门立法,加强儿童权利的司法保障;尤其应通过行政力量保障弱势儿童群体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和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9.
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在此变革下,新兴数字弱势群体在逐渐蔓延。区别于一般弱势群体,该群体带有鲜明的数字特征,其弱势地位实际上缘自数字权利的不平等享有。面对数字弱势群体问题与数字发展的尖锐矛盾,亟须跳脱出原有的立法思维模式,重新审视数字权利。从权利内涵与权利保护效果的角度分析,数字权利符合且应当包含在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条款之下。由此为出发点,从转换立法思维、完善数字权利理念、完善落实法律制度和践行数字向善理念四个方面为数字弱势群体提供有效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问题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表明我国 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这已成为妨碍社会公平实现的重大障碍,它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随着社会文 明的进步,运用法律的力量改变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 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社会弱势群体保护成为大家广为关注的一个话题。然而,弱势群体的弱势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权利上,而且后者更为顽劣。文章是基于权利贫困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对弱势群体保护的问题。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构,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具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但由于政治制度、法律及公共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政府保护下仍存在“权利贫困”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弱势群体在家庭、学校、工作等方面面临程度和类型不同的“社会排斥”,生存与发展状况堪忧。尽管社会政策在整合城市弱势群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的社会保护政策和司法保护制度还存在观念误区、“缺位”现象等问题,必须在社会政策的制定中特别重视社会公平,完善青少年法律政策,从根本上改变弱势青少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对于城市弱势群体的脱贫,传统的福利政策仅局限在货币或物品的援助上,而能力-福利理论从能力及其实现的功能上对贫困问题给出了全新的诠释.按照能力的思路,"弱势群体"首先是"能力弱势",其中包含"能力"的被剥夺.财政政策提供的是防护性保障和创造社会均等机会,政府通过在教育、保健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保证每个公民得到教育、医疗卫生等起码的公共服务,而产业政策对工人能力乃至福利状况的影响更大.因此,建立与福利增进相协调的产业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弱势群体彻底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弱势群体外延界定少,适用对象非常狭窄;重视政策保护,忽视法律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多局限于法律条文的原则规定,缺乏有效的宪法司法机制。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基础上,应当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弱势群体实行倾斜保护;深入开展法律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要建立起宏观层次的国家保障、中观层次的团体保障以及微观县次的自我保护的立体保护网络。  相似文献   

15.
邓云秀 《海南人大》2009,(9):23-24,41
法律援助作为一项保障社会贫弱群体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社会弱势群体打官司难、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措施。我省至今仍有近34万贫困人口,这些社会弱势群体不仅生活状况较差,还面临着权利容易受到侵害、寻求法律保护困难的不利处境。为了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  相似文献   

16.
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为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法律服务,使其能够有效参与司法程序的法律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的权利主体是弱势群体,义务主体是国家,实施主体是政府,通过法律援助可以避免弱势群体权益实际上被排斥在司法保护之外。我国当下的法律援助制度面临专业力量匮乏、救济范围狭窄、责任和义务纠缠不清等现实困境和局限,亟需走出"困顿"和"迷茫"。法律援助制度的"觉醒"不仅需要通过立法的完善拓宽受案范围,明确国家责任,还要更新援助体制,健全经费保障和人员激励机制,着眼于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政府对城市弱势群依权利贫困的治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把提供社会保障看作政府的重要职能,用完善的社会福利网保护弱势群体权利免于贫困;用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各种权利。澳大利亚治理城市弱势群体权利贫困的经验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弱势群体犯罪率不断攀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发现弱势群体犯罪的原因成为国家的当务之急。本文立题于现行法律中存在的缺陷,从弱势群体的法律概念入手,以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施为轴,以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平等对待、扶植的缺乏为线,着重分析法律缺陷对弱势群体犯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用于新弱势人群的社区服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弱势人群(NewVulnerableGroups)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其性质、地位的特殊性以及数量上在整个弱势群体所占比重之大,都应使我们认真对待。社区服务的实施对新弱势人群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当前社区服务作用于新弱势群体的现状,作好现阶段社区服务,强化社区服务的功能,构建完备社区保障体系,构筑社区综合救助机构,才能最终实现对新弱势人群的社区保障福利和社区服务的作用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利益因缺乏基本的权利保障和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而遭到严重的损害。他们的存在是对社会秩序稳定的潜在威胁。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加以法律保护。本文旨在通过树形结构梳理与认清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价值体系及其内在逻辑结构在达到树立一种社会意识和价值理念,为这种法律保护提供价值寻向和批判标准。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立法技术及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系统不断自我完善以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