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从Internet的发展看青年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Internet将在21 世纪发挥巨大的作用, 它将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 也为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青年人, 作为这一新领域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 也会产生一些带有青年人特点的 “青年问题”。我国是属于网络技术发展较晚的国家,在发展网络的过程中要对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特别是 “青年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积极采取措施, 以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我国使用互联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截止2000年7月,我国现有网络用户169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425%。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占77.6%,青年已经成为使用网络、推动网络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它正从根本上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作为一项技术,就其影响而言是有利有弊的,它既给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又给青少年带来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面对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由网络衍生出来的网络文化,在体现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我国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也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应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程建设,完善校园网建设,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以利于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的青年社会参与和公共精神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影响之下,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领域、内容、形式和主体动机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以网络为先导、自愿为前提、社团为主体、信任为机制、分享为目的的时代特征。互联网影响下的青年社会参与和公共精神培育具有内在的联系,可以通过青年社会参与来促进青年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浅析青年职业流动的主要诱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析青年职业流动的主要诱因邢哲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人们职业流动的自由度加大了,特别是对于青年人来说,职业流动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今天,对于绝大多数青年不可能一生只面对一个职业,这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表现。所谓青年职业流动就是指:青年...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与青年人际价值观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正处于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网络为青年提供了全新的交往方式和平台,网络交往在对青年人际价值观产生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负面影响。立足于网络环境的特点,对网络人际交往进行研究,以期有效指导青年合理运用网络,树立科学的人际价值观,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促进青年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和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同时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开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大众化传播的新阵地。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多元传播主体致使异质社会思潮和网络谣言肆意泛滥、娱乐化传播特点冲击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等。新媒体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注重用活细小叙事话语,增强先进典型事迹的网络传播内容转换;加强"微监管",净化价值观传播的网络环境;开展素养教育,激发青年成长成才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的进一步紧密结合,网络论坛已经成为广大青年网民信息交流、观点交流、意识形态交锋的一个重要阵地,规范的网络论坛能够起到及时传播信息、弘扬民族正气、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无序的网络论坛会引发网络暴力、传播网络谣言、破坏社会的稳定。由于青年是网络活动的主体,因此政府应该有意识、有方法地管理网络论坛,青年工作既要面向现实中的青年,也应面向那些网络上虚拟社区的青年网民,主动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青年问题的大量出现,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和学者,对青年和社会的关系、青年的价值取向以及对青年的社会政治教育活动战略等方面内容极为关注。特别是,从“亚文化”(Subculture)或  相似文献   

11.
步入新世纪的网络时代,网络在青年群体中迅速普及和发展,尤其是以青少年及高校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网络群体,是社交网络环境孕育出的新型网络群体。随着网络虚拟空间的多样化与复杂化,使得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空间的发展现状喜忧参半,引导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社会全面发展,积极挖掘其正能量,是促进青年一代和虚拟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于昆  王春玺 《理论前沿》2009,(24):56-56
青年政治社会化.是指青年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发展过程。政治社会化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过程.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一生中政治理念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年人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等特点,因而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给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提供了一个新兴的且有可能成为主导的途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寻求对策,趋利避害,有效利用网络推动青年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自我认同逐渐成为青年群体需要持续打造的生活规划。作为自我呈现和人际互动空间的网络,为处于个体化进程中的当代青年提供了一种自我认同的建构途径。当代青年在网络社交以及娱乐等活动中,塑造出了具有亚文化特征的网络自我,这也间接提高了诸如自恋、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青年群体中的发生率。为了降低网络不良心态对自我影响的可能性,青年个体需要主动剥离出存在于网络中的量化自我,把社会生活关系代入其中,让真实的叙事冲淡网络中的虚幻,从而建构出更加具有成长意义的质化自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发展,为青年网络自组织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网络自组织作为非正式组织,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社交性、虚拟性和传播性的特性。青年的自我认同、多元化需求和公民意识成为青年改革共识化形成的动力因素,而同伴的负面影响、缺乏约束力、亚文化形成、社会思潮冲击则成为阻力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青年改革共识化的路径是培养网络公民意识、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共青团的整合力、培育网络舆论领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多媒体及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在众多的网络舆论事件中,逐渐出现社会群体中的网络民粹主义倾向,形成了相应的社会思潮.网络民粹主义虽然有其一定的进步性,但也有危害性,尤其是它以“主流社会反对派”的角色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而青年在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诠释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其中也包含了网络民粹主义中的一些正确诉求.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和宣传,消除网络民粹主义负面影响,引导青年合理通过网络渠道,正确表达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3G时代网络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以网络青年自组织为主体所形成的网络力量正从虚拟走向现实。这种"从说到做"的转变使网络青年自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和谐因素的同时,也因其常借助网络媒介而散布谣言、混淆是非,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魁首"。研究发现网络青年自组织具有参与退出自由化、组织结构松散化、管理方式民主化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特性,对社会稳定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建设先进网络文化、构建健康网络校园文化、开展网络法制化以及加强组织自身建设等四个方面着手,积极加强网络青年自组织管理和引导,使网络青年自组织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和政治力量,这使青年工作与共青团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对这种挑战,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将网络这一现代媒体打造成新的工作平台,从团属网站的基础建设、网络设计、资源整合三个方面入手,加强网络建设,提升网络品质,提高工作实效,扩大社会影响,从而开创青年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效应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开辟了青年社会化的崭新时代,为青年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但在其消解传统的社会化模式,带来众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认识到网络社会化自身的局限与副作用.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探讨,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青年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互联网发展迅猛。互联网的发展既便利了信息交流,也带来了一系列网络违法犯罪问题,如网络黑客攻击,网络淫秽色情犯罪,网络诈骗、赌博犯罪,网上售假贩假,网上造谣传谣、发布虚假有害信息等。如何用好网络、管好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社会,有效引导与管理互联网络舆情.是创新社会管理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给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只有了解互联网的发展特性及其对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种种影响,才能深刻把握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才能改善思想工作方法,积极应对网络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