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般而言,在“新民主”国家,政党制度制度化水平与民主巩固之间密切相关.政党制度制度化是研究民主巩固的制度主义视角.泰国归属于低制度化的政党制度:政党竞争稳定性低,政党的社会根基弱,政党或选举的合法性低,政党组织水平低.泰国基本完成了民主转型,但是其民主未能巩固.低制度化的政党制度是泰国民主尚未巩固的关键性因素:低制度化的政党制度是非民主行为出现的动因、低制度化的政党制度削弱民主满意度、低制度化的政党制度妨碍民主制度的巩固.泰国政党制度作为样本,从正面验证了政党制度制度化与民主巩固相关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执政党合法性论证关乎党的执政地位与国家稳定,是中国共产党在转型时期巩固执政地位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民主和民生相契合为基础,通过民主执政发展民生,民生保障推动民主为落脚点,党的执政合法性能够获得不枯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埃及政治转型因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内外因素而爆发,转型过程呈现出社会抗争—反对派精英领导下的政治革命—军方安排下的政权过渡的路线特征。埃及政治转型已经完成,但是影响民主巩固等诸多问题仍然在考验着新生而脆弱的民主政权,埃及的民主化之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代表的代议民主理论日益成为中国民主化的主导性甚至单一性模式,这不仅不利于当代中国的法治向宪政的过渡,而且对于中国民主体系的创新与民主功能的发挥都可能构成妨碍。对代议民主论的简单化理解是对民主理论与历史的无知。"新参与式民主理论"从民主的理论与历史切入,结合了当代西方新兴的"参与式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以及中国转型时期的民主性需求,是一种与代议民主论同阶的民主理论。该理论以权力的公共性为一阶原则,以参与和协商为二阶原则,以"参与"、"协商"和"分层民主"为基本范畴,适用的典型领域为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新参与式民主理论建构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中国转型政治的扩容提供民主论准备。  相似文献   

5.
网络民主在提高公众民主政治参与热情、拓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渠道、加大权力运行监督力度、促进领导民主科学决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网络民主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建设性的作用,也有破坏性的作用。分析网络民主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探寻应对网络民主挑战的对策,对于网络时代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儒家文化区的国家或地区在民主转型后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民主选举不规范、地缘矛盾突显化等。其原因在于政党政治不成熟、未完成由形式民主到实质民主转变、民主政治固有自身缺陷等。儒家文化区存在产生自身特色民主样式的可能性,儒家式民主的生成需要价值和制度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7.
一些国家在由非民主体制向民主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各种暴力与冲突。由于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新政府的信誉与合法性因此受到质疑,从而损害了民主转型的前景。阿富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特别是2009年的总统大选表明,恶劣的安全状况已经影响到民主的运作和信誉,这体现了一个困扰许多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的困境:没有人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民主;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在一种失序、动荡的过渡期中反复纠缠,民众的不安全与无效的政府成为一对相互催生的恶瘤。西方的武力干预容易推翻一个旧政权却很难塑造一个强有力的新政权,其造成的权力真空加剧了人的安全与民主转型之间的紧张。民主的价值不容否定,但民主应该在一个稳定的安全基础上去构建,无视人的安全去追求民主,可能反过来有损于真正的民主进程。人的安全视角表明:安全在价值序位上是高于民主的,也是民主生成的前提性条件;有一个能够保证人的安全的有效政府,是国家顺利实现民主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当前英国选举制度改革、新加坡大选以及中东政局动荡等一系列政治变革结果表明,政治民主并没有一个僵化的终极模式。各国家与民族会以自己固有的气质和性格运作民主制度。不同国家政治民主的确立、发展与巩固,离不开政治文化的重要支持,因而对待政治民主问题,应当秉持一种基于政治文化之上的现实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参与制民主”已经由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社会领域,而且扩散到全国、地方和企业三个层次。虽然“参与制民主”弥补了代议制民主的天然缺陷,体现了民主的精髓,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过高估计它的价值;它也不可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主制度代替代议制民主,而只能作为代议制民主的补充形式。把“参与制民主”与代议制民主相结合形成一种半直接民主的新制度,可能是现代民主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公共协商,强调对话、讨论、辩论、审议与共识。近年来已经超越了纯理论的探讨,进入政治实验阶段。在中国的政治实践中,最能够与协商民主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政治协商制度。二者虽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基本精神和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面对着转型社会带来的挑战,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特色路径的协商民主,已成为发展和完善我国民主建设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11.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根本出发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发展党内民主作为主要手段和内容。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内民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必须通过发展党内民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通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营造党内民主氛围、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和机制,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2.
罗伯特·达尔的《民主及其批评者》在学界受到了如潮的好评。全书通过对民主的两种批评,即对“民”与“主”的质疑,以及达尔的反驳表达了一个中心旨趣,那就是倡导多元民主。并且,达尔所主张的多元民主是立基于程序民主之上的。达尔认为这样才能促成第三次民主转型,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于我们的民主实践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结构分析是民主转型理论的重要范式,它从经济发展和观念变迁的视角考察民主化的动力。论证了工业化和公民文化对民主转型的重大意义。政治过程拥有与之对应的经济或文化结构,在建立工业社会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将实现民主转型。但社会结构分析借助关键变量的特征论述政治发展的动力,难以保持事实与逻辑的一致性。推进民主转型研究,需要将以结构为中心的宏观分析与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微观分析相结合,通过方法论创新建构民主化的过程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深入研究协商民主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我国的政治建设、增强人民民主的生命力、提高公民政治的参与力、提升公共政策的公信力、增进转型社会的和谐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协的产生,从历史看是必然。政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率领人民为民族复兴和走向现代化的艰难探索中,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并结合中国国情在政治上的一个伟大创造,它掀开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序幕。民主是邓小平人民政协理论的时代精髓。政协作为民主实践的产物,其意义与现代化的本质是相通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政治制度上的民主,民主就成为一句空话。社会结构转型和党的历史方位变化必将带来政协的与时俱进。组织结构应与时俱进并培养政协意识,增加党派在政协中的权重,推进多党合作的巩固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问题,在当今的比较政治领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至于什么是由威权向民主转型的关键,专家学者们更是众说纷纭.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要实现从威权政治到民主政治的转型,关键在政府.为论证这一观点,本文将新加坡与俄罗斯两国转型的过程进行了比较,从中得出结论:为了防止政治动乱破坏转型社会的政治稳定,集中精力发展现代化经济、构建真正的民主制度、创造促成民主的各种因素,以期实现真正的民主,政府的指导与支持是最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民主理论范式。传入中国后,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目标。从结构上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包括党内协商民主、执政协商民主、国内党际协商民主以及人民协商民主四个方面。就目前而言,我国既存在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有利因素,同时也存在着民主传统缺失、选举民主不发达、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等不利因素。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思想上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以及选举民主的内在区别,在制度上要将协商嵌入票决民主的已有制度结构,在行动上要选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处于治理现代化的转型阶段,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治理形式,具有主体多元性、公平性、有序性、公开性以及互惠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与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本质具有紧密的耦合关系.所以,协商民主的完善程度与治理现代化的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着眼于推进协商民主与治理现代化的同频共振,才能够有效提升协商民主实践水准,并切实发挥协商民主在促进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卡莱斯·博伊克斯(Carles Boix)、达龙·埃斯莫格卢(Daron Acemoglu)以及詹姆斯·罗宾逊(James Robinson)的研究聚焦于朝向和背离民主制转型过程中不平等和分配冲突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可以使用从1980年到2000年之间"第三波"浪潮中关于民主转型和回潮的一个原始的定性数据,通过因果过程的观察来评估他们的主张。我们发现分配冲突作为他们理论中关键的因果分析机制,只出现在刚刚超过一半的案例中。与理论上的预期不同的是,大量的这类转型发生在那些高度不平等的国家中。在所有发生民主回潮的国家中低于1/3的民主回潮是由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分配冲突所驱动的。我们认为关于民主转型和民主回潮两个问题都存在着许多其他的替代性的因果分析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民主是中国政治建设的题中之意,了解普通民众如何理解民主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民主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定义与广义定义,沿这一路径的民主观念测量主要分为开放式、封闭式与组合式三种方式。大量的民意调查表明,中国民众主要从实质性和程序性两个角度理解民主,但随着转型社会的变迁,民众对民主的理解逐渐呈现"复合多维"的新特征。阶层、教育、文化价值观、媒体宣传等因素均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不同类型的民主观念对当代中国政治支持的影响机制不同。尽管当前对中国民众民主观念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仍存在亟待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