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企业已经成为企业科学发展、温馨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创建幸福企业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幸福企业应当具备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科学的管理制度、良好的企业形象、轻松快乐的工作氛围和企业员工较高的幸福满意度五大方面的指标。由工会的性质、职能和活动特点决定,企业工会在幸福企业创建过程中负有重要责任,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着力于协调劳动关系,营造和谐幸福的发展环境;二是着力于提升企业形象,营造和谐幸福的文化环境;三是着力于振奋职工精神,营造和谐幸福的工作环境;四是着力于体现企业关怀,营造和谐幸福的温馨环境。  相似文献   

2.
民生意指人民群众的生存、生计与生活。马克思的幸福思想成为中国梦的理论基础,中国梦成为马克思主义民生幸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民生幸福则表达着中国梦"至善"的追求境界,成为中国梦的旨归,中国梦与民生幸福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追求民生幸福、实现中国梦的科学路径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是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诞生的历史情境,马克思恩格斯把解放全人类和为劳动人民谋取幸福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及生产关系状况的基础上,认为造成人的不幸福的直接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与异化劳动,指出只有在人类解放获得自由发展的时候,才会实现人类真正的幸福。和以往历史上曾出现的幸福观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是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着眼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幸福和追求幸福的科学幸福观,它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植根于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本质、活动规律之上,把幸福的实现路径具体化、历史化。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创造幸福需要实践活动、以集体主义为着眼点、人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能力,是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的基本内涵。劳动是幸福实现的源泉、消除异化劳动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实现幸福要对旧社会实行根本改造、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幸福的理想社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幸福的基本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具有区别于其它幸福观的显著特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索取享受与奉献创造的统一,个人幸福与整体幸福的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是研究幸福问题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为当代人们理解和追求幸福提供正确指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提供理论支撑,为当代幸福中国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文化民生是以全体人民的文化幸福为中心的民生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也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对文化民生及其建设具有重要的阐释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企业科学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员工对幸福的追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幸福指数普遍需要提升。要从精神、情感、物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深入开展幸福观教育,满足员工情感需求。通过不断加强民生建设,努力实现员工幸福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中共历代领导人的幸福观是建立在重民、爱民、亲民、安民、恤民等人文关怀基础之上的幸福观,是一种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广大人民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幸福观。中共历代领导人“以人为本”的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中共四代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始终以广大人民的幸福为根本,并矢志不渝致力于以人为本幸福观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从福建发展的战略高度分析了加快“幸福福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科学构建“幸福福建”指标体系必须坚持的5条原则,并从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注重教育引导、坚持共同富裕和繁荣发展文化5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幸福福建”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总体目标,“幸福云南”成为大会的一个主题词。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云南省委九届一次全委会上的讲话也是紧紧围绕“全心全意为云南人民谋幸福”这一主旨展开的,明确指出:推动云南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全省各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深入领会,把增进全省各族群众福祉作为最终目的,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最终标准,把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全心全意为云南人民谋幸福。  相似文献   

9.
节日文化的反思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青少年对节日文化的认识与接受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幸福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选择和困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规定了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社会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正确的幸福观。当代大学生幸福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联,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多元概念,它涉及到许多学术领域的重大关系性问题。西方价值论与幸福观念内在统一的观念渊源流长,直到马克思主义产生,关于幸福与价值的关系才得到比较全面而科学的阐释。价值观在马克思科学幸福观结构中和幸福哲学的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科学的哲学幸福观的理论前提是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实践观。主要是围绕着幸福与实践关系阐释有关幸福的实质及幸福实现的社会规律等等问题。在唯物史观视阈下,社会实践中的主客体间价值关系同样存在于一般意义上的幸福实现过程中。马克思把异化劳动和幸福异化联系起来,从异化劳动的主客体价值关系层面,把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认定为资本主义剥夺工人阶级的幸福的根本社会原因。任何一种哲学幸福观都是归属于某一种幸福哲学,作为哲学观的幸福范畴和作为伦理学的范畴既有重要区别又有一定联系。幸福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学科基础,哲学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哲学的体现或基本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与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容性增长是经济总量与人民幸福指数的协调增长。包容性增长坚持马克思主义,展现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包容性增长是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完成国内经济社会第二次转型的需要。经济增长方式的包容性转变,需要推动和平外交,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建立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涵盖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丰富文化内涵,要稳妥地实现这一梦想,须先重视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匹配问题;社会上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文化产品、精品的匮乏问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构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支撑的基础工程值得思考:引导国民对共同的理想信仰的坚守,倡导全社会崇德向善的风尚;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推出更多引领文化正能量的精品力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扩大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为主要内涵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的凝聚,也离不开理论引导、舆论支持、文化条件、精神动力的凝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对幸福涵义的探讨,植根于人性需要和人的本质的实现,论述了幸福的实现条件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石油钻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面对发展过程中的机遇、挑战现实,西部石油钻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艰巨,必须强化创新意识,为提升企业科学发展指数服务;强化融和意识,培育特色企业文化,为提升企业融和指数服务;强化宗旨意识,为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服务,才能确保企业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是推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谋划和系统推进幸福大理建设,是中共大理州委、州政府继加快海东开发、工业园区建设、旅游产业发展之后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这对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进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8.
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是文化兴盛的可靠保障,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人民谋幸福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和外驱动力。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是通过滋养每一个个体的心灵让整个民族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人的发展是文化发展追求的最高价值。在现代社会,文化活动在公共生活中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大门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从管理科学角度看,帮助民警实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是现代警察管理的终极之善。为此,公安机关应从三个层面致力于创建幸福公安组织:在组织层面注重营造幸福公安文化;在领导层面要树立正确的幸福道德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应努力培育民警生活的积极心理、幸福能力,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一种能力,大学生幸福能力的现状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方面,凸显了教育引导功能的弱化。在寻求“以人的幸福为本”的德育环境的支撑下,应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实现对幸福的知、情、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