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党外人才在互联网经济中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很关键,这关系到能否将互联网中的党外人才组织起来,形成发展的合力。但是,由于互联网经济中党外人才的数量巨大,互联网经济内外思想工作复杂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同的思想充斥着互联网,带来不同的影响及连带效应。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互联网中党外人才的主流思想,将他们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线上,是互联网经济下开展统战工作的目的。从统战工作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人才彼此孤立、对立及互联网经济的负外部性三方面分析互联网经济下统战工作存在的不足,并着重分析互联网经济下统战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与急迫性;强调调整互联网经济下统战工作的方式,从制度、法律、社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对社会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为了维护互联网的健康、规范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公安机关加强对互联网监管势在必行。针对互联网监管存在的问题,应从加强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网监队伍建设、科学立法和加强引导、监管合作等六方面,对互联网监管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人们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是"互联网+"特性使然,建设生态文明也必须依靠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驱动,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殊途同归。"互联网+"在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促进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需要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广泛融合,并实现"互联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探索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是产业升级的载体。把互联网单纯当做产业发展而导致中国互联网经济空心化。互联网经济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并依赖科技创新的经济形态及经济增长模式。互联网无法改变实体经济创造价值而虚拟经济分割利润的规则,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以价值创造满足所有社会公众的个性化与品质化需求,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工业革命"的支持。"互联网+"包括互联网+工业制造、互联网+农业升级、互联网+服务业提升、互联网+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空域安全。中国互联网经济实体化的发展定位,要求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的投资,对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进行引导,依托互联网加快科技创新并以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创造价值能力的提高,加强"智能硬件"开发而不断提升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网络犯罪不断升级转型,危害严重。基于传统犯罪规律而建立的现有刑事法治体系,在应对滋生蔓延的互联网犯罪方面呈现出疲软乏力之势,难以有效发挥遏制互联网犯罪扩张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互联网犯罪的基本规律,全面检视现有刑事法治在应对互联网犯罪方面的缺憾,在保障互联网健康发展与实现互联网治理同步进行的基础上,从观念、规范、运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反思,以实现对互联网犯罪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一直致力于互联网发展的调查和研究,每年两次的互联网统计报告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互联网的发展现状、网民的行为和习惯以及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为我们开展互联网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因此,公安机关解读这个报告,能使我们对互联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寻找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对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今国际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也呈几何级爆发增长趋势。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但是管理弱、风险大。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不足及运营中的风险,建议借鉴美国和欧洲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根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实际性质来归口相应的部门进行监管,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势及时调整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成立全国性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公会,明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时间表。用上海自贸区放得开、管得住的原则进一步推进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3年,国内掀起"互联网金融"浪潮。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使得互联网金融成为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解决了我国很多的金融困境。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多弊端。唯有政府、行业、投资者共同努力,才能促使互联网金融成为"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复杂适应系统。本文应用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机制调节功能,进而揭示了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互联网金融主体之间互动学习、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监管体系以及健全征信体系等措施将有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互联网金融交易具有虚拟化和场景化特征,所以其安全性较低。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缺失,导致其风险比传统金融更为显著和特殊。对此,本文在考察了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趋势基础上,针对互联网金融技术性风险、虚拟性风险、操作性风险、法律法规性风险和监管覆盖等风险特殊性进行分析,从而基于互联网技术层面、金融属性层面、法律法规层面、监管、行业自律五个基本层面,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特殊风险应对与监管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及其豁免制度是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中的核心制度安排。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与豁免实质上是基于价值冲突和利益衡量的博弈,应当适应互联网金融创新,廓清投资者保护与融资者支持、金融系统稳定与金融运行效率、披露融资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的界限,科学合理确定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豁免的标准,构建科学、有效的信息披露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已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主动融入"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出版行业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目前,"互联网+出版"面临观念陈旧、体制不顺、习惯依赖、内容过时、版权侵犯、人才匮乏和标准混乱等一系列挑战。出版业监管部门和从业主体应主动采取理顺互联网出版业管理体制、制定行业统一标准、推进技术创新、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版权保护力度、重视立法工作、加强互联网出版人才培养等应对策略。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出版业将迎来模式多样化、规模聚集化、内容增值化、生产绿色化、服务个性化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传统的金融法律法规与现代互联网金融模式已不相适应,从而出现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的监管缺位以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救济渠道不畅等问题,加强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防范工作势在必行.然而做好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不仅应着力于完善现行金融法律法规之不足,还应借鉴欧美国家立法监管的实践经验,才能有效完善我国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在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也对互联网管理部门的管理提出了系列问题与挑战。为应对挑战必须有效开展互联网信息的三级巡控,这对于管理部门加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管理部门对于推行互联网信息三级巡控的应对不足,存在诸多问题,急需从理念、机制、管理、制度、措施、保障等多方面去系统科学地建立健全互联网信息的三级巡控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方兴未艾时,以手机上网为平台的"第五媒体"——手机互联网悄然兴起。手机网民中青少年群体占主体。文章从分析手机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入手,提出应从互联网管理、宣传教育、网德培养等方面进行应对,减少或避免手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有法律政策缺失、政府监管、运营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风险。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推动行业自律,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其影响力远超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体;同时,互联网事件频发,呈现周期短、传播快、影响广等特点。对互联网热点事件处置引导不当有可能引发全社会的不满和骚动,使社会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因此,提高领导干部互联网应对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金融领域的机构监管和分业监管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跨行业经营不相适应,容易出现监管空白与不协调,而且传统金融监管重视合规性监管,对互联网金融则要加强风险监管。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典型的金融创新,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也要创新。我国未来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要创新监管模式,实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分业监管与联合监管相结合,并探索集中监管改革;要创新监管措施,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数据监测,建立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安全性标准;要创新监管的参与主体,除了加强政府监管外,还要完善行业自律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内控制度。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进入中国已经十年有余,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熟悉互联网,适应互联网,应用互联网,本刊将陆续刊登有关互联网的小知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特殊性入手,有力的论证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必要性。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金融消费者保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立法实践、政府监管、争议处理机制、行业自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等角度综合探究出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以期更好地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