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的多科性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在特定的学科背景下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瓶颈,导入微传播策略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在大众传播媒介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变过程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地将原先被动抵制不良信息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媒介信息的批判和思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更要利用微博等微传播媒体来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讲台,学会在新媒体这个互动平台上积极有效、潜移默化地用微传播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碎片化对大学生媒介素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前信息碎片化在传播平台和传播内容上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控制能力和运用能力方面表现出严重不足。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3.
传媒素养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素养教育旨在通过引导人们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欣赏和评析媒介产品、了解媒介的性质、学习信息传播技巧、了解受众与媒介的关系等内容 ,致力于培养公众在信息社会能够有效利用媒介 ,与媒介、信息之间形成平等、互利的关系 ,从而具备正确使用传媒和抵御传媒不良影响以及对传媒认识、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凸显出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欠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批判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信息防御能力,健全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遵从教育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革新,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载体,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并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传媒素养课程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传媒素养教育实际上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传媒的各种基础知识,学会一些如何使用传媒的技能;二是学习并提高理解、选择、评估和质疑传媒信息的能力;三是掌握创造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能;四是利用传媒形态发展自己、服务他人.……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逐渐加深。它在为人们提供信息、娱乐、教育服务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受众正确认识、利用媒介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对大学生这样一个频繁接触、使用媒介的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紧迫,有必要探索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力求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步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为促进全民族媒介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媒介素养是信息社会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大学生是我国国民中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但他们在媒介素养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关系到整个社会中坚力量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而且对构建完善和谐的媒介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越来越深,尤其是作为向成年阶段迈进、接触媒体信息最大群体的大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深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他们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甚至在媒介道德伦理观念等方面出现偏失.如何能正确引导并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选择和使用媒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而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成为公众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新媒体传播机制,需要网民真正的提高媒介素养"软能力"。网民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规范网络舆论,维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秩序。对网民个人来说,也有利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能力的提高,为个人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发展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广阔平台和良好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主要有:树立平等对话的教育理念;构建校园新媒体信息传播平台;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打造一支新媒体条件下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及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互补。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媒介充斥日常生活和学习空间,强烈影响着作为媒介深度使用者和重度关注者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缺乏,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认知与理解媒介,对媒介内容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同时学会使用媒介的一种方法,在我国高校开展的还比较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APP已经成为网络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和用户使用移动网络的重要工具。但是,各类APP在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的同时,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彻底根治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乱象,要在增强企业法制观念,强化下载平台审核责任,培育公众安全风险意识,提高政府监管能力等方面做好相应工作,建立APP依法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青少年新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如何提升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成为了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先进技术,从提高青少年新媒介素养的现实问题着手,重塑青少年新媒介理性认知,通过转变观念、强化甄别和抵御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等方式,优化新媒介传播平台,创新多渠道的主体合作新模式,为大数据时代青少年新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4.
警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对人民警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媒介使用情况、媒介质疑评估能力、媒介选择和创造能力、媒介道德意识四个方面对警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调查,发现移动互联网已成为警校学生利用媒介信息的主要方式,学生们对媒介报道的客观性有着理性认知,倾向于时效性强、质量高、使用便捷的媒介信息,且普遍关注反映平民生活的民生报道。学生们普遍具有良好的媒介道德意识。在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报刊等传统媒介的宣传和推广,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媒介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5.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平台,集合信息发布即时、信息传递快捷、互动性强等优势,吸引了广大大学生群体.满足当今追求独立、张扬个性的大学生的各种需求。同时.微博的出现也对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如何利用好微博这一新事物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伴随参与文化发展、虚假新闻泛滥、网络舆情频发、大学生高度活跃的社会发展情势,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问题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其面临的社会冲击与潜在风险越发严重.文章通过对媒介素养、新媒介素养和网络媒介素养等理论梳理与概念辨析,考察与建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能力体系.结合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与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从培育主体协同联动、培育载体科学高效、培育方式多元有效等多重视角,进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时代,媒介文化严重浸染着高校文化,因而媒介素养成为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提升高校文化建设水平,是建设高校文化的重要工作,将成为当代高校文化发展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网络、电影、电视、手机等媒介以形象的图片和图像替代了抽象的文字信息。它们以自身形象化、趣味性、通俗化的优势,深深抓住了青少年的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在这种传媒语境下,加强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即通过社会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使青少年学会并实践认知媒介、评判媒介、调控和利用媒介,培养他们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由于兼具高校人员、青年身份、科研工作者三重属性,高校青年科研工作者具有参与媒介内容生产的天然优势。近年来,一批高校青年科研"网红"KOL (关键意见领袖)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群体的巨大信息传播潜力。基于对沈阳地区10所高校青年科研人员的问卷调研和定性访谈,发现其媒介素养现状呈现出对媒介现实有着较为清醒的认知,但是媒介能力和媒介参与意向偏低的特点。总体来说,在当前的互联网媒介生态环境下,高校青年科研人员的媒介素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以其资源丰富、携带方便、信息传播迅捷,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新平台。网上眼花缭乱的信息,对高校党建产生影响。这为高校党建设工作带来大量机遇的同时,又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党建工作势在必行。本课题组以提高党建队伍的媒介素,建立引导平台、交流平台、互动平台,牢牢占领高校党建工作的阵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