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股东委托代理制是上市公司股东在不能或不愿出席股东会时而能委托他人代其出席股东会、行使表决权的制度。由于该制度在操作中易生流弊,现已成为各国公司法极为重要的规范对象。我国(公司法)对该制度作了概括性规定,由于过于原则,实践中难以把握和操作。本文试结合发达国家的有关规定,就我国股东委托代理制度的模式选择及其规制作一探讨。一、股东委托代理制的价值原则近年来,随着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加强,各国在立法上有缩小股东权限的趋势。然而,股东会毕竟为公司的重要机关,有选举董事、监事、许可公司经营政策重大变更等权限,股…  相似文献   

2.
在公司法中,股东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关,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公司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董事会, 董事会良心如何、效率怎样,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兴衰。这其中,董事如何选任,董事会如何组成,又是关系到董事 会效率的关键问题。我国公司在董事会组成、董事选任问题上,成熟的制度尚未形成,立法上和实践中有许多问 题亟须解决,将此问题与其他国家的立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相信对我国董事制度的完善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中,由于股东会的非常设性和股东的非专业性,导致董事会实际在公司治理中掌握主动权,甚至由于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冷漠导致董事会实际完全控制公司,造成了董事会利用职权意图摊薄股东股权、擅自决定公司重大事项等严重侵犯创始人利益的情形,以国美事件为契机,为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提供一种思路和构想,以避免此种情形的发生,并充分发挥章程作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现代公司中 ,所有权与控制权能日益分离 ,董事职权急剧膨胀 ,“股东会中心主义”已为“董事会中心主义”所取代 ,董事会实际上已成为公司治理的中枢机构。欧陆大多数国家、日本、中国以及中国台湾的公司立法均采取了对董事及董事会的三层监控体系 :股东大会、股东个体、监事会(或称监察人、审计员)。但其中 ,股东大会系非常设性机构 ,无法实行经常监督 ,而股东个体则势单力薄 ,难以形成对董事会的有效制衡 ,这样 ,阻遏董事滥权、维护公司利益就在很大程度上倚诸于公司的专门监督机关———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实现。而目前 ,我国股份公司中监…  相似文献   

5.
新《公司法》中对公司章程的效力、内容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体现了新《公司法》尊重公司自治的价值理念,赋予了公司广阔的自由空间和新的生命力,但公司章程却出现了"格式化"的现象。鉴于公司章程的重要性,应从明确股东会和董事会的职权范围、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会议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公司章程的作用,以促进公司的规范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企业制度把经理推上了企业核心的位置,经理作为公司的代理兼有法定代理和委托代理的性质,我国法律赋予了公司经理八大职权,我国公司法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了经理的六项忠实义务.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和解聘,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经理的领导是一种集体职权,董事会与经理之间必须依法划分权限.  相似文献   

7.
《公司法》第16条规定由公司章程确定对外担保的决议机关。随着对“推定通知理论”和“越权理论”的抛弃,公司章程的公开行为本身不构成第三人知道的证据,第三人对公司章程不负有审查义务。进而需要区分公司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的法律效力,不能以担保决议违反章程为由主张对外签订的担保合同无效。当章程对担保“沉默”时,我国采行“股东会中心主义”,应当运用“营利性”原则将董事会的决议权限定在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8.
郑子森 《工会论坛》2007,13(2):146-147
我国《公司法》引入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国有独资公司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理应适用《公司法》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具有特殊性,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依法行使股东会的部分职权和董事会的职权。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经理实际掌握着国有资产的控制权。应防止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国有独资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公司理论一般并不严格区人发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本文在分析公司利益的独立存在及公司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的差异后,认为,作为股东利益代表的股东会的价值取向是民主性,而作为公司利益代表的董事会的价值取向是效率性,并进一步提出,界定董事会的法律地位、权力界限以及董事的义务和责任的准则应该是公司利益而不是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10.
由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组成的治理结构,具有一定的制衡关系。会计是公司法人治理的核心问题。要通过会计监督和审计净化市场,维护上市公司的利益并对股东负责。  相似文献   

11.
董事、董事会与公司的关系应包括内部和外部关系.在内部关系中,应严格区分作为公司机关的董事会和作为公司机关成员的个人董事.董事会与公司为"法定关系";董事与公司间存在委任关系.对于外部关系,本文在分析"代理说"与"代表说"缺陷的基础上主张"机关说",并对具体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司法》为防止公司陷入僵局规定了司法解散制度,但司法解散将导致公司人格消灭,对公司以及股东的利益具有终极的破坏性。因此,尽量采取其他替代性救济措施打破公司僵局以避免公司解散。文章从董事会僵局与股东会僵局两个方面探索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股权异化角度论独立董事制度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分析股权异化可知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可以享有私权力,而公司、个人意义上的董事、监事和经理不享有私权力。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防止公司、董事成为私权力的主体,从而促进公司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首席执行官(CEO)是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产物,在本质上属于职业经理人,但比普通经理人拥有更多决策权力,因而对其权力的监督也显得尤为重要。CEO权力的制衡主要来自于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信息披露机制在CEO权力监督中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沿革,正经历着由股东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变迁。董事会正日益成为公司(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的重心。随着我国公司法的实施,公司制作为一种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的新型企业形式,越来越被有远见的投资者所青睐。仅上市公司而言,截止1996年12月,上市公司已达467家,股本达1000多亿股。上市公司被购并事件屡有发生。远的有宝延、万申‘、天飞、辽爱、恒棱、康风等.最近又发生了沪深股市开市以来耗资最巨、波及面最广的购并个案—一“申三君”事件①。在这样的背景下,董事会的规范‘有效运作就成为关系公司…  相似文献   

16.
贾涛 《工会论坛》2007,13(5):148-149
公司对外担保的决策主体为公司的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决策程序不同,公司对外担保的对象是公司自身之外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公司对外担保的数额受公司章程记载的限制。商业银行在接受公司提供的对外担保时,应从其决策主体、程序、对象和数额等方面进行审查,以防不必要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资本多数决定制”规则是各国公司法公认的规则。所谓“资本多数决定制”,是指表决权的简单多数就足以控制公司的股东会和董事会,并足以在公司的各种会议上作出有利于大股东的决议。我国公司法坚持了公司“资本多数决定制”规则,这有利于促进投资者的积极性,但由于我  相似文献   

18.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金融机构治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控制权的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涉及公司内部各利益主体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分配,单纯以公司内部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已不能完全解释公司治理的诸多问题,公司治理不仅限于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而是公司内外所有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内部机构和外部机制来实施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9.
国有公司中"一股独大"的格局容易造成公司管理层沦为大股东的工具.加强对国有公司管理权的监督和制约,对于保护公司和中小股东权益至关重要.股东和股东会只能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对公司管理层实行监督.当前国有公司中的监事会几乎形同虚设,立法应当增强其独立性,并保障其行使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权.独立董事较之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和制约更为直接和有效,可以作为国有公司完善其治理结构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股东和管理层利益制衡机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和完善股东和管理层利益制衡机制,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司控管结构模式经历了从股东会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演变,当今世界有三种典型的股东和管理层利益制衡机制,其均是各国结合本国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法制环境的选择。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和公司治理实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股东和管理层利益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