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中通常伴随有煽动性言论及谣言,煽动性言论及谣言常以口头、有形介质、短信、网络等形式出现.煽动性言论的目的是小事闹大;谣言的目的主要有发泄不满、唯恐不乱、盲目从众和表现心切等.煽动性言论及谣言的危害大致有掩盖事实真相、促使事态升级和矛盾激化、转变矛盾性质、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等.应从加强政府应对能力、提升公安预防应对能力、引导规范媒体行为、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是公安机关当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针对这类案件作案成员具有组织性;宣传品内容多为网上下载,且内容反动、煽动性较强;作案方式主要为策划、下载、复印、投递的特点,对策上要采取"交警巡警控线;派出所控片;治安部门控点;计通部门控网"的综合控制格局,有力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引起了涉法涉诉案件不断增多,而由于我国信访制度的设立与处理模式,很多的案件当事人对于此案件的处理不再通过法律渠道,而是不断的通过党委政府的信访渠道给予施压,这也给正在逐步完善的法律不断的带来新的挑战。是群众对于法律的无望.还是司法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如此,本文对于涉法信访案件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就从一名基层司法者的角度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建议,旨在防止和减少涉法信访案件。  相似文献   

4.
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作不起诉处理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章强调必须认真掌握法定条件,要严格把握不起诉和撤销案件的关系和界限以及二者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5.
涉嫌犯罪的经济纠纷案件会同时侵害了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需要民事诉讼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共同处理,目前我国采用的“先刑后民”的处理准则。但是“先刑后民”的处理机制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相关当事人的利益保护和纠纷解决。文章通过考察、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涉嫌犯罪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机制和相关立法,对我国涉嫌犯罪的经济纠纷案件的处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对我国的司法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实践中,“先刑后民”司法处理原则适用的泛化曾给民刑交叉案件的正确处理带来偏差。本文从立法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更需要加强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和可以充分利用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同时作为程序参与方(公诉机关)的便宜入手,论述了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行使其法律监督职能,从民刑交叉案件的管辖问题入手,对民刑交叉案件的处理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中按“自报”处理的犯罪嫌疑人总量一直呈上升态势。自报身份刑事案件频发损害了司法的严肃性与公信力,同时,在犯罪嫌疑人主体身份上“当查未查”更有可能导致错诉漏诉.伤及无辜。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案件实体因素和办案程序缺胳均有可能导致自报身份案件增多.但“真性”自报身份案件与“假性”自报身份案件存在本质区别。要减少“真性”自报身份案件,应以公诉引导侦查,督促公安强化侦查力度,并采用“多讯问、四比对”措施强化公诉审查力度;要消除“假性”自报身份案件,应对犯罪嫌疑人身份认定标准进行相应的修正,提高对于网调常住人口信息的认可度,对于有前科记录的犯罪嫌疑人可不做自报处理.同时运用网络传输电子身份信息。  相似文献   

8.
疑难信访案件特指一些持续时间长、信访频率高、处理难度大、案情较复杂的信访案件,它困扰着各级信访部门。是增加信访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防止和减少疑难信访案件的发生,并解决好这类信访案件,是摆在各级信访部门面前的一大课题。(一)从公安机关所处理的疑难信访案件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持久性。这是疑难信访案件的主要特征。因为疑难信访案件所反映或要解决的问题一般都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法律性,要么可以解决,要么不可以解决,非此即彼,一般没有什么变通的办法或中间道路。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信访者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9.
对于公诉案件,收集证据的主要任务是在侦查阶段,因此,侦查人员能否准确地认识并把握侦查阶段收集证据的特点和原则,不仅对于侦查阶段能否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客观公正地处理案件,而且对起诉和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侦查阶段收集证据的特点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轻伤害案件,在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一直是多发常见的案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查处这类案件时常常出现“调查取证难”和“处理难”的局面,既牵制公安机关的警力,也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一、轻伤害案件处理难的成因在司法实践中,轻伤害案件所以难办理,除去一些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执法经验不足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因为:1、责任心不强,不及时取证。轻伤害案件立案后,首先应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及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尽可能多地获取证据。但由于有些办案人员认为可以调解而忽视调查取证,或者双方当事人为了推卸责任而编…  相似文献   

11.
基层司法机关对轻伤案件的处理目前普遍实行“从宽”政策,但片面强调一宽到底,甚至无原则地放弃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的实质性处断,有悖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设立的初衷,并且可能造成受害人创伤难以抚平、私力救济需求旺盛和社会治安隐患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司法机关在轻伤案件处理过程中应实现轻伤案件与轻微伤案件处理结果的相协调,对轻伤案件首先着眼于从宽处理,切实做到尺度松紧有别,将致人轻微伤纳入轻伤案件被告人的“前科”范畴作为从严惩处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经济犯罪案件侦查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案源不足、侦查部门等案上门、侦查员依赖现成证据材料就案办案等问题,以至造成社会上许多经济犯罪案件不能及时发现和受到打击处理,这既妨碍了经济犯罪案件侦查部门职能的充分发挥,又使得部分经济犯罪活动得以逃脱法律制裁。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造成很大不利。要解决以上问题,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工作中实施主动进攻策略应当是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大量枪支流入社会,使涉枪暴力案件日益增多。作者指出涉枪暴力案件有其自身的特点,公安部门在枪支的管理、使用方面,公安民警在战术使用及自我保护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只有提高人民警察对涉枪暴力案件的认识,对武器性能的熟悉程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协调作战能力,才能更好地处理暴力案件,有效地保护自身安全。  相似文献   

14.
司法机关办理诉讼案件,首要的工作是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做到以事实为根据。民事诉讼中许多活动都离不开证据,都是围绕证据进行的,证据因此在诉讼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证据是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客观依据,司法机关要对案件做出正确的处理,必须从案件的具体情况出发,以案件的客观情况作为基础,全面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依靠证据对案件事实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这样所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经得起检验;其次,证据是促使当事人如实陈述的有力工具。当事人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他们为了使司法机关做出有利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劳动关系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劳动合同法》作为调整、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自颁布、实施以来对政府、企业及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劳动争议案件向来被视为反映劳动关系运行态势的晴雨表,基于该部法律的规定及影响力,劳动争议案件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本文从分析2007年1—3月份湖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案件处理情况人手,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争议的案发特点及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几个突出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商业秘密民刑案件管辖错位、民刑诉讼证明标准差异和诉讼目的区别,以及商业秘密的特性,致使商业秘密民刑交叉案件的处理规则备受关注。现有“先刑后民”“先民后刑”和“民刑独立”模式各有利弊,均无法有效弥合商业秘密民刑交叉案件处理规则间的鸿沟。与其在单一模式中寻求一条可能不存在的解决进路,不如综合刑事和民事诉讼的优势,实行“民刑并举”模式,真正发挥知识产权“三审合一”的审判集中化、专业化优势。具体可从建立商业秘密案件归一化管辖制度、组建民刑交融的审判庭、案件基本事实由刑事和民事法官统一认定,以及侵权与犯罪分别认定等方面推进“民刑并举”模式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由于立法规定不明晰,实务界和理论界对刑民交叉案件究竟该适用什么样的处理模式,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有关司法解释规定了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模式,但是这些司法解释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对刑民交叉案件有关司法解释的正确理解,不仅有利于化解理论认识上的分歧,也有利于建构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模式,便于实务的统一适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立法规定不明晰,实务界和理论界对刑民交叉案件究竟该适用什么样的处理模式,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有关司法解释规定了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模式,但是,这些司法解释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对刑民交叉案件有关司法解释的正确理解,不仅有利于化解理论认识上的分歧,也有利于建构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模式,便于实务的统一适用。  相似文献   

19.
李小荣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0,25(5):140-144,F0003
近年来检察机关受理涉及公房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的申诉案件数量不断增多,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缺乏统一标准。本文在分析公房权利纠纷案件的特点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公房纠纷案件应遵循的原则,并对售后公房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检察机关办理公房纠纷案件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形势下,人口流动性加强,平等主体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纠纷骤然增多。婚姻家庭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类型案件,这类案件涉及社会公益和当事人的隐私,如果处理不好,对社会和家庭稳定都是一个考验。正是由于此类案件的新特点,使得一些受害者及其近亲属有时不敢或不能主动提起诉讼,而只能依靠检察机关来提起。本文主要对检察机关参与人事诉讼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