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供电企业由于其固有的特点和历史沿革等客观原因,形成了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工、业务外包等用工模式并存的复杂局面,潜藏着不同的劳动用工法律风险。基于L市供电公司多元用工模式下劳动用工法律风险的实证分析,提出在宏观层面上应当确定"以岗位类别界定用工模式,以岗位类型确定薪资标准"的总体防控思路;在微观层面上应当注重细节把握,根据不同的用工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某县农户春耕备耕情况和农信社支农服务水平 ,年初 ,我们召集一般纯农户、种养大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组织代表以座谈的方式进行春耕生产和支农服务调查。了解农户经营状况、投资收入水平、农民负担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 ;广泛询问各代表在向农信社申请贷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并鼓励贷款户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详细了解信用社在春耕支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针对农户、农信社和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形成调查报告。一、春耕备耕和支农服务背景传统种植业自包产到户以来生产潜力被充分…  相似文献   

3.
2004年刚进入冬季.丘北县双龙营镇的农户大部分都为耕地提早备耕,购买大量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屯放在家中.农户杨小宏一次就购买两吨化肥.把一间储藏室堆了一半.为来年的农产品种植备耕。入冬以后,农资产品的销售一反常态.出现了淡季旺销的现象,各农户都比往年提前开始备耕。  相似文献   

4.
2007年以来,"用工短缺"成为影响高校后勤各项服务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后勤要走出"用工短缺"困局,必须加快社会化改革步伐,健全企业制度,完善用工模式,规范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增强在招聘用工和挽留人才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确立的劳动关系"用工论",极大地增进了劳动关系的实体化意义。学界对于"用工"本体的认知即用工起点与用工本身的区分、用工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涵义的思考仍未达到应有的清晰度。从劳动关系的发生、运行和终结三个角度,解析现行劳动关系本身存在的三大逻辑乱象:有劳动合同却无劳动关系的劳动关系"割裂"问题、有劳动过程却无劳动关系的劳动关系"虚实"问题以及有劳动关系"不法"时的法律处置问题。劳动关系主体意思表示的主导因素在于"用工合意"而非书面合同,未来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应当以"用工事实"为基础进行实体化控制。  相似文献   

6.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省农业农村造成粮食产量减产、农产品运销受阻、农民工返工就业难、乡村旅游萧条等影响,并暴露出乡村建设的一些短板。为保障湖北省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短期内要重点解决农产品运销、春耕备耕调度、农民工就业等问题,降低疫情对农业农村的冲击;中长期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推进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立科学的企业用工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多年来 ,万向集团实行阶梯式用工制度 ,把国家、企业、用户、员工四者利益很好结合在一起 ,使压力变动力 ,动力转化为生产力 ,形成良性循环 ,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6月中上旬,南宁市兴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的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的劳务派遣用工情况展开摸底调查。据调查,兴宁区辖区共有劳务派遣单位3家,派遣工总数1090人,签订劳动合同总数1090人;劳务派遣用工单位4家,劳务工人49人,签订劳动合同人数49人。下一步,兴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黎丽 《人事天地》2014,(7):64-64
<正>本刊讯6月中上旬,南宁市兴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的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的劳务派遣用工情况展开摸底调查。据调查,兴宁区辖区共有劳务派遣单位3家,派遣工总数1090人,签订劳动合同总数1090人;劳务派遣用工单位4家,劳务工人49人,签订劳动合同人数49人。下一步,兴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非全日制用工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用工形式,其灵活性和流动性符合很多行业的用工要求。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对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误解导致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参加工伤保险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时面临着征缴困境、赔付困境、责任分担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而建立"两条线"管理模式,推进工伤保险账户统筹、减少用人单位支付待遇项目、按"谁漏谁补缴","谁漏谁赔偿"的原则分担责任的这些方法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新就业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兴起,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争议也成为当前社会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研究认为,当前新业态劳动者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于: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弱契约与高监管关系、劳动风险畸高与社会保障力度不足、司法实践中救济诉求高与工伤认定难。现实之困源于制度之不足,表现在: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认定模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未受社会保险制度保护、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管。为保障新业态劳动者劳动权益,要恰当定位新就业形态的法律关系、试点推行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制度、规范互联网平台用工治理。  相似文献   

12.
正本案为涉及虚假劳务派遣的群体性纠纷案件,当事人因单位拒签劳动合同、拒付加班费等问题与单位发生纠纷,单位却以当事人属于劳务派遣工为由,拒绝履行相应的义务。如何鉴定一种用工方式是否为劳务派遣,涉及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化管理,更关系到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本案通过证据的展示和分析,重点剖析了劳务派遣用工的合法性界定,对于用人单位规范用工、降低用工风险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非合同化用工党的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石油企业党的建设一个新课题。本文以石油企业为例,拟梳理国有企业非合同化用工党建存在的管理、能力及制度等诸多现实问题,分析影响石油企业非合同化用工党建的制约因素,并尝试提出加强和改进石油企业非合同化用工党建的方向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4.
建设工程施工中对受害人赔偿的情形极为复杂。对建设工程施工单位与受害人之间关系进行类型化分析,是就受害人人身损害赔偿问题进行路径选择的前提。在建设工程施工单位与受害人之间存在合法用工关系的情形下,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和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在权利竞合方面采"兼得模式",在赔偿数额方面采"补充模式";在二者之间存在非法用工关系的情形下,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问题,适用《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的一次性赔偿办法》的规定;在二者之间不存在用工关系的情形下,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问题,适用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5.
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全日制用工是灵活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资水平和支付时间作出了更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法律规定。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情况层出不穷。文章分析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借鉴国外立法的科学之处,结合我国非全日制用工的现状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劳务用工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用工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总体就业情况,成为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的风向标。本报告发布2013年上半年全行业劳务用工指数,以及分行业、分用工企业规模、分地域、分劳务用工形式的就业指数,并对2013年下半年劳务用工形势作出预测,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非全日制用工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全日制用工模式和制度 ,使企业用工更加灵活自主 ;缓解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 ,有利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拓宽了下岗失业人员的收入渠道 ,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不同程度地稳定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心态 ;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了缓冲带 ,能够促进其就业观念的转变。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在社会保险、工时、就业不稳定等方面存在问题 ,因此 ,在非全日制就业形式下的社会保险方面应实行比较灵活和优惠的政策 ,限定非全日制就业的超时加班 ,建立非全日制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事业单位编外用工人数与日俱增,用工单位与受聘人员之间的劳务矛盾日趋凸显。在对重庆市万州区事业单位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编外用工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总量控制、健全劳动制度、创新管理手段、探索用工新路等管理办法,以期实现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关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打工利益受侵害事件频繁发生。对于大学生勤工俭学行为的法律性质从应然和实然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大学生具备成为劳动法中劳动者的主体资格,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并满足《劳动合同法》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条件,大学生的勤工俭学行为应当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对于保护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但在保护大学生和非全日制劳动者合法权益上还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经营离不开劳动用工,国家为了规范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司法解释。由于一些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不高,造成了在劳动用工问题上的错误认识,严重损害了员工和企业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