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资本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社会资本层面的市民化是当前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对上楼农民和居村农民在户籍类型、地位差异、劳动与休假、社会交往和政治参与等社会资本层面市民化水平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从社会资本层面来看,上楼农民的市民化水平高于居村农民。为了有效提高居村农民在社会资本层面的市民化水平,必须要结合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型积累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培育两种方式,有效发挥政府和民众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本的特殊形态,其基本内涵包括有互助、信任、社会准则、共享、参与以及关系网络等等。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与城市市民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本模式,而城市化进程使城市近郊的农民在现代城市文明因子的浸润下,其传统社会资本模式发生了解构。这种解构并不能为其完全市民化提供足够的支持,城郊失地农民只有完成自身社会资本的重建,才能逐步转化为市民。  相似文献   

3.
农民市民化既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又是继续推动城市扩张的动力。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城市群建设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郑州城郊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准市民,其市民化问题开始变得突出和迫切。解决“合村并城”战略中郑州城郊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规范和完善郑州城郊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城郊城市一体化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分步骤、分阶段实现郑州城郊农民市民化;依托社区加强郑州城郊新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  相似文献   

4.
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是扩大城市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合肥市肥西县南岗镇为研究对象,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就业、补偿安置、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障碍,以及通过创新制度促进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再就业困难,市民化过程艰难,成为城市相对弱势群体.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帮助他们尽快市民化、城市化,防止城中村、城中病的出现,关键在于政府转变城市建设工作思路,加大教育救助工作力度,针对失地农民开展相应的城市工作技能培训和城市文化生活素质教育救助.  相似文献   

6.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现代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是其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目前还存在着诸如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资源较低、城乡二元制度改革滞后、城市社会融入困难等现实困境,需要从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素质,推动制度创新、构筑一体化建设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市民化适宜环境等路径入手,不断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三衣”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而“三农”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民市民化问题。由于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民市民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在其市民化的道路中遭遇制度问题、政策问题以及意愿与能力问题。其问题的最终消解必须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积极推动制度改革创新,降低农民市民化的制度成本,提升其市民化的意愿和能力,创造有利于农民市民化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8.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化中的角色举足轻重,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土地承载着物质保障和情感依附功能,是农业转移人口留置于农村最重要的资源。生计资本是生计活动的基础,是在城镇稳定居住的决策基础,也是农地政策对农村家庭禀赋提升的结果。因此,农地政策作为生计系统的外部因子对于市民化决策的影响可能隐含着"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市民化意愿"这一因果链条。本文采用11个省份开展的"全国百村农业转移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现状及市民化意愿选择之间的关系,探索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影响市民化的具体路径,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农业转移人口对农地政策回应程度较高,农地流转参与经历对于市民化选择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具有定居城镇的意愿,自然资本发挥推力作用,社会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拉力作用显著。(3)在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与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制上,农地政策回应通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市民化产生正面影响。研究的可能性贡献在于证明了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和市民化之间的因果链条;强调了农地政策在推行过程中要及时关注政策执行细节及反馈,适当的政策引导将保障低生计资本群体的发展权利,促进高生计资本群体的城镇生活取向;提出农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住房政策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契合,以更好地弥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不想"和"不能"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济南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程中必然伴随着"城中村"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济南市"城中村"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民思想观念滞后、行为方式与城市难以融合、对于市民化的热情不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制度层面的,也有非制度层面的。推动济南市"城中村"农民的市民化,在制度层面要建立"城中村"农民市民化的制度保障,在非制度层面要搞好宣传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单纯城市地理上的扩张并不能真正促进农民的市民化,由于征地、培训、保障等方面制度的缺陷,失地农民并未真正市民化。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其不仅仅是户口的转变,还存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关系的重塑、思想意识的变迁等问题。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必须统筹兼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核心问题.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农民超越自身的传统性、获得现代性潜质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非农化)和居住空间区域的转移(城市化),而且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的过程(市民化).  相似文献   

12.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把“公民”人为地分成了“农民”和“市民”两部分,这种做法严重地阻碍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及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对农民进行市民化改造,在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实施“三步走”的解决思路,并根据每一阶段的不同特点从原则、理念和制度完善进行不同的法律设计,从而为农民市民化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进路。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发展 ,是我们党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新的思路和方针。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转移农民 ,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对促进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 ,加强社会稳定 ,实现我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把握农民市民化的具体实现路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推动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市民化教育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新市民素质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但是现有的农民市民化教育还存在需求不对接等问题,建议采取以城市社区为突破口推进农民市民化教育,坚持社区教育在农民市民化教育中的航向,同时要注重探索农民市民化教育长效机制和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等策略,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市民化转化和推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党中央首次提出“市民化”概念。农民工融入城市,“化”为市民,是我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它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中国城镇化质量,意义重大。更事关国家的文明程度、制度完善,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要通过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来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使他们有序、和谐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进步状态的标志,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进程中。“跑步城市化”会造成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问题,城市发展也会失去人文情怀。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过分看重城市而忽视农村;城市发展过多施加行政命令;没有形成新型城乡关系;将高楼视为城市的唯一标志;忽视居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文娱设施与城市发展不同步。这些问题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整合资源,稳步推进城市化。  相似文献   

17.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对比中英农民市民化可以发现,工业化是农民市民化产生的基本前提,发展的农业经济和接纳性的城市制度是农民市民化实现的主要条件,但限制性制度的存在则极大约束了农民市民化的进度。对此,基于我国国情,均衡地进行工业化建设、鼓励乡村工业的发展,并积极地放松制度性约束,是保证我国农民市民化稳步实现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建设可持续社区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健康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伴随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已具备建设可持续社区的可行条件。为此,建设可持续社区需引入公民参与机制,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大力发展民生经济,保障农民市民化的生计,规范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招用并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  相似文献   

19.
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是加强民生建设,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民生建设层次低、速度慢、情况复杂多变等深层次问题,致使农民工在城市依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挤压式农民工市民化方式是农民工民生建设滞后的原因;加强农民工的民生建设关键是要坚持社会公正,加大相关投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资金困难与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使所有农民工与市民公平地共享社会发展的进步成果。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转型是城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政治结构及社会价值取向、城市发展动力和制度机制等基本要素的整体转型.江苏省内苏北、苏中和苏南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差距,尤其是苏北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空洞”,直接影响到江苏城市化作为一个区域性整体的均衡、协调发展.处在重大发展机遇期的苏北城市,其功能转型需要有长期的价值与目标定位.近期内必须大力发展重点中心城市,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以特色产业和后发优势为基础,推进苏北城市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弥合苏南苏北的空间阻隔,建构南北一体的省域城市发展共同体;以户籍改革为先导,加速推进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