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其不仅仅是个人身份、主体经济、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发生变化,还存在社会保障和自我意识的重塑等诸多问题。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必须统筹兼顾,着力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利益保障、就业机制、生活品质、社区管理等多种因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瓶颈及对策思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城市、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则是城市化的内在前提。不少失地农民拒绝走进城市,强制进入的农民则在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全面分析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特征、走进城市、融入城市生活的瓶颈等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再就业困难,市民化过程艰难,成为城市相对弱势群体.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帮助他们尽快市民化、城市化,防止城中村、城中病的出现,关键在于政府转变城市建设工作思路,加大教育救助工作力度,针对失地农民开展相应的城市工作技能培训和城市文化生活素质教育救助.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众多失地农民在征地后,很难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生活困难、心理迷乱、无所事事等困境。成都市失地农民市民化建设,有助于减少征地矛盾,能充分利用失地农民的人力和财产资源,有利于提高成都城市化质量和现代化水平。为实现农民市民化转化,成都市各级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确保失地农民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应构建引导社会投入和农民自我发展的平台,强化教育培训、促进就业创业;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让被征地农民分享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前,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我们实现理念更新,树立契约理念、公正理念、可持续理念、统筹理念及可操作理念。在这些理念指导下,国家要在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能力发展、相关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外部条件等方面提供保障,以保证失地农民顺利地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就业乃民生之本,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失地农民顺利完成角色转变的关键所在,不能让大批失地农民仅靠最低生活保障而生活。借鉴国外经验及国内一些地方的做法, 采用综合措施,从而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领域的整体研究状况及发展动态,在对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做简单文献回顾后,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从时间序列、学科和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和研究缺陷等几个方面对CNKI数据库中失地农民研究领域近15年的学术论文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研究发现,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基本成型,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社会融入、就业、市民化、城市化、土地征收与补偿安置等问题成为我国失地农民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在完善法律制度、关注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可持续生计问题及政府权能问题等方面仍有扩展的空间,基于此本文提出几点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就现在而言,农民工面临着收入低、就业难、治病贵等一系列问题,因而政府作为城市治理主导者,应该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负起相应的责任,发挥该有的作用,积极深化制度改革,转变管理模式,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主体,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市民化问题是解决中国城市化的关键。在市民化的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生活、发展、情感等多重现实需求,应引起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逐一解决,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着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的理念,本文描述、分析了近40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三大群体,即亦工亦农者、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形成过程、特点与问题。亦工亦农的乡镇企业职工虽引发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受到产业低层次及职业可逆性的制约;农民工则通过流动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劲动力,可依然无法冲破原先的二元社会结构,并导致在城市、乡村的一系列潜在问题;而失地农民的普遍失业将成为城市化的瓶颈之一。由此可见,上述三大群体的市民化是城市化关键,而公共政策的改革显然是市民化不可或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农村流出人口在给流入地城市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会对流出地农村社会治安产生重要影响:农村人口外流,导致流出地社区防范能力减弱;农民流出流回,加剧了城市治安对农村治安的辐射作用;农民流动,使流出地农村成为流动人口犯罪的关联地;外出农民季节性回流,给流出地社会治安管理增加了压力;农村人口流动,降低了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土地保障功能自身的局限性,同时以土地作为农民的保障载体也阻滞了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要建立着眼于中国现实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征地过程中因征地补偿费争议使得被征地农民和地方政府之间产生了许多矛盾,此外,由于我国对失地农民在制度方面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安置和社会保障措施,使得许多失地农民往往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从而带来不少社会隐患。应通过在立法上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将征地补偿原则由“适当补偿”改为“公平补偿”、完善征地程序、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的社会保障机制等方法解决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农转居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化过程明显加速.在城市化过程中,当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被征用以后,大批的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简称“农转居“).这些失去土地的农转居人员今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将如何解决,是值得政府关注的重大事情.  相似文献   

15.
保护农民社会保障权既是落实宪法赋予的公民平等权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更是促进农民主体性发展的基本保障。然而,包括农民养老保险在内的农民社会保障权保护存在严重阙失,原因主要是二元体制的恶果。以和谐和发展为视角对农民社会保障权进行审视,完善立法、组织保障,强化法律救济,加强政府责任意识和农民维权意识当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为现代化、城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城镇建设的人力资源,这支力量的主体是青年。在这一过程中进城农村青年经历了很多艰辛,主要表现为权利平等、权益维护、人格尊严、资源共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缺失,即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加强对进城农村青年的人文关怀、推进市民化进程,需要制定政策、形成制度。  相似文献   

17.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困境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流转制度在我国农村形成了"三类人群":失地农民、农民工、农业劳动者,这"三类人群"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特有约束。破解土地流转背景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困境,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利益,是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笔者在肯定土地流转制度有效的前提下,借鉴经济学中对弹性的分析思路,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土地流转制度下社会保障涉及的三大人群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弹性和供需缺口,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设计出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和谐三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当前我国农民面临的主要生活风险入手,分析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存在着主体虚位、权能缺失、与国有土地所有权地位不平等的问题,不能有效保护农民在集体土地上的合法权益。在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集体土地承担着占我国人口70%的农民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功能,因此依法规范对集体土地的征收、征用,维护集体土地的独立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困境与社会政策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郊失地农民在市民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社会认同困境。因此,要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政策满意度;优化就业政策体系,提高就业能力;完善撤村建居管理和服务,加强社区建设;健全教育政策,提高文化科技素质,以增进城郊失地农民的制度、经济、文化以及市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