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时代境遇和实践条件下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发展:恪守马克思社会发展的理想设定并将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为中国社会描绘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主体、发展动力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内容;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外部条件的重要观点,推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世界宏观视野中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进行系统审视后的理论结晶。马克思不仅阐明了社会有机体的特质所在,而且分析了社会有机体的内部构成与生成逻辑,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现实的人"为能动主体,以自然界为生存前提。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观照乡村社会治理,要求我们整体统筹治理内容,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与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的内在结合;坚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视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依靠力量与受益对象;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妥善处理乡村社会治理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者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自1980年代开始兴起,1990年代以来逐渐展开。关于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集中在对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的社会空间进行点式的研究和考察;城市化和人口的变动情况是我国城市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学者们对于城市居民迁居行为的特征、因素和机制等的探讨已经比较深入和广泛;近年来,我国关于城市贫困群体和贫困空间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对于更深层次的贫困产生机制和应对措施的论证有待深入;针对特定群体的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老人和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过去10年的城管执法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呈现了城市街头空间一幅生动的行动者策略互动场景,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行为机制与深层原因,展现了“空间矛盾——行动者策略——策略效应——秩序建构”的研究脉络。综合来看,城管执法行为体现了空间维度的多层次性。从微观情景来看,街头官僚使用信息权力形成执法行为差序格局,与被执法者之间博弈演进,通过试错空间形成场域转换的默契互动,以执法吸纳政治、模糊性治理等策略平衡议题争议性;从中观情景来看,城管摊贩冲突发生在过渡型边界与灰色空间;从宏观情景来看,城管执法行为的空间矛盾本质上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挤压。  相似文献   

5.
经济空间推移与城市化建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经济空间与城市化建设一般关系的研究入手,以湖南省为例,分析了湖南省经济空间推移过程中城市发展问题,并对湖南省加快城市化建设推动经济空间良性推移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其理论研究的基点,考察与揭示了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有三个特点: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实践;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存在物;有着许多人的需要。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的主体性培养为基础;以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现实目标;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快速城市化重组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也带来了世界的巨大变化。其中,社会空间重组所导致的社会区隔及社会排斥现象日益突出,增加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风险与挑战。在社会空间理论的视阈下,以合肥市滨湖新区F社区治理实践为例开展分析,发现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利益诉求多元化导致社区治理满意度不高、共治共建共享主体目标不一导致共治难以形成合力、治理文化纽带脆弱等困境。解决空间重组所带来的这些治理问题,需要重塑社区"公共性",寻求多元主体间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以党建为引领,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格局;以文化为纽带重塑社区情感,强化社区认同。  相似文献   

8.
试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时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时空学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里 ,马克思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出发思考和阐述时空问题 ;第二阶段 ,马克思把生产劳动作为时空的源泉。马克思认为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大形态中 ,时间和空间都是在相应的劳动方式中展现出来的。马克思的时空观是从人的生命的根本追求出发 ,始终把考察的重点放在时间概念上 ,同时也暗示了时间是空间的本质这一思想。马克思把时空问题放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 ,揭示了这一历史条件与时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对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的时空观的考察出发 ,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形态时空理论 ,强调在三大社会形态中 ,时空概念有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建立在这一世界历史基础上的马克思唯物史观一定意义上是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观。马克思所处时代,大工业资本在全球开辟世界市场,建构了以民族国家为基本空间单元的全球体系。世界历史发展不充分,以及马克思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旨趣,主客观原因共同造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空间”(世界)维度处于隐性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后发国家,重建城市、新建城市、发展城市成为世界浪潮,全球进入列斐伏尔意义上的“都市时代”,城市取代民族国家成为全球区域微观单元,世界历史随之呈现为城市的全球体系。全球资本通过城市资本进行积累,凸显了空间生产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在场的意义,唯物史观中被长期遮蔽的“空间”(世界)维度也随之开显,具体表现为空间生产力的凸显,全球空间分工的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发生转换以及理想社会形态的空间化实现等。  相似文献   

10.
在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出现了若干争论。其中,马克思所说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主体是俄国社会;俄国十月革命是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证实;列宁对俄国苏维埃的社会主义探索、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等,是不可否认的。因此,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对东方后发展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毕生最为重要的发现,它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重要“武器”,也是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在对“经济事实”进行经验抽象的古典范式和对“经济行为”展开主体想象的思辨范式的积极扬弃中,马克思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并借此展开了对“物质的生活关系”的科学解剖。以唯物史观为内在思维方式,马克思科学地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并深刻回应了困扰人类已久的“历史之谜”。由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才堪称“一门历史的科学”,马克思“历史科学家”的称号也才名副其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继续秉承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立足“中国大地”,以当代“中国事实”为逻辑起点;解释“中国道路”,以回应“中国问题”为理论任务;体现“中国特色”,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原则;服务“中国人民”,以引领“时代潮流”为责任担当。以此为基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和政治战略中,空间、自然、城市化进程在资本主义扩大生产、再生产和社会主义转型理论中,几乎处于边缘地位。尽管如此,城市仍然是孕育反资本主义斗争和"社会—生态"冲突的温床,为解放性的"社会—生态"转型理论及实践提供了试验空间;城市是管理推动资本流通过程不断革新的创造性破坏的关键。通过探讨解放性平等主义政治运动是如何与城市政治经济转型、政治生态转向相结合的,展示了空间、城市化及其在"社会—生态"转型过程中维持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建构阶级斗争动态格局中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结构是马克思分析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思想来源、形成过程、基本内涵、理论框架、基本特征、研究方法以及当代价值等多方面。客观而言,已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理论建构目标也较为模糊。这给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以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为出发点,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以,应当以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为出发点,从提出过程和现实依据分析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生成,从社会发展规律、人的全面发展、历史发展趋势等分析习近平人类共同体思想的理论生成。  相似文献   

15.
国内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概念的讨论,大致是因循着以下两种研究思路而分别展开的:一是把劳动认作一个哲学概念,以“异化劳动”为中心,集中探讨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社会批判含义;一是把劳动认作一个实证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以“雇佣劳动”为中心,集中探讨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社会认识论含义。实际上,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劳动概念只是他用人本主义哲学术语和思想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综合性概念,其中既有价值批判的因素,也有社会认识论的成份。  相似文献   

16.
顺应城市化基本规律,中国式城市化先后经历了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的三次转型。从外部扩张到内城更新,从城市治理到区域联动,从社区治理到数字孪生,中国城市理论支持了中国式城市化的政策选择。城市空间的三次转型既推进了中国城市政策的持续演进,也带来城市治理工具的迭代。同时,由于规模治理的秩序性约束,中国客观存在的身份差异与区域差异决定了中国式城市化必然有一个渐进过程,有一个空间互动和制度嵌套的过程。但是总体上看,从区域治理、社会治理到数字治理,从土地城市化到人口城市化,中国式城市化逐渐形成了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形成了政策演进的权利主线,走出了人口大国社会发展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17.
“半城市化”问题是流动人口经常遇到的困境,本研究以“半城市化”的三个命题“市民权”“日常生活交往”“社会认同和日常体验”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新疆地区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新疆地区流动人口既具有其他省市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中的共性问题,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其中影响新疆地区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障碍因素主要为制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建议从户籍制度改革、发挥社区组织力量、提升流动人口自身能力等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运动有着否定性与肯定性并存的两面性:资本的肯定性就在于它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资本的否定性在于资本本身的反人性、反历史以及最终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本性。但即使是资本的反人性问题,马克思在批判异化时,承认了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马克思还认为,资本的文化逻辑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提供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即自由时间的现实性存在,这是更深层次上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新特点和新变化,为我们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新的素材。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转型是城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政治结构及社会价值取向、城市发展动力和制度机制等基本要素的整体转型.江苏省内苏北、苏中和苏南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差距,尤其是苏北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空洞”,直接影响到江苏城市化作为一个区域性整体的均衡、协调发展.处在重大发展机遇期的苏北城市,其功能转型需要有长期的价值与目标定位.近期内必须大力发展重点中心城市,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以特色产业和后发优势为基础,推进苏北城市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弥合苏南苏北的空间阻隔,建构南北一体的省域城市发展共同体;以户籍改革为先导,加速推进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