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使用的语言中,用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理论的相关内容对维吾尔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在英语词汇中 ,一词多义现象十分普遍 ,在一词所拥有的多个意思中 ,彼此之间都具有某些方面的联系。以语言学家J .R .Taylor的“家族相似范畴理论”为理论基础 ,再结合实际例句分析、阐述语义范畴的一词多义现象 ,可就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与作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语言中处处充满隐喻性的表达。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词义的变化(如英语的一词多义)不仅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更是隐喻认知的产物;词句乃至篇章的隐喻效果常常与隐喻性的词语有关。隐喻的投射在不同的域之间进行,投射是建立在认知,相似性等的基础之上的。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投射机制,以及由它所引起的词义变化,如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语言具有天然的局限性 ,立法活动 ,司法活动也必然为其所制约 ,因此在刑事立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 ,而刑事司法中也就必然要面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刑法解释论和我国法律解释实践的分析 ,笔者总结了法律解释的一般规律 ,设想了刑法解释的系统框架 ,并依据法律解释的规律和实践 ,分析了刑法分则中罪状部分的一词多义现象 ,列举了部分典型的词语并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美国的齐默尔曼案因涉及种族问题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不少中文媒体将齐默尔曼的身份译为"协警"。这一翻译存在误译,其原因在于一是新闻翻译时间仓促;二是译者对美国警察制度缺乏了解;三是对译语一词多义现象处理疏忽。齐默尔曼身份的正确译法是社区守望协调员或邻里守望协调员。为避免在类似的翻译中发生误义,译者应当以严格的职业操守要求自己,充分了解目标语国家与源语国家存在的制度差异,并慎重处理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的双关语是一种有效的语言修辞手段。其特点是有意识地将同音异义词,或一词多义的现象运用到句子中,利用这些词或句子间相互的逻辑关系,来表达两层不同的含义,借以使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有趣,读来令人感到新奇,意趣盎然。本文就英语双关中的谐音双关、语义双关、短语双关和句法双关进行探讨,并论述了它们的适用环境、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商标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失语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现象 ,商标词的构成及其动词化现象展开说明以引起译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之母"的涵义本身是一个隐喻。"母"的各种语义构成了意义彼此关联的系统,由此"母"一词构成了一个关于对象间关系的综合意象,一词多义现象与隐喻作为人类的认知机制相关。要确定"之母"的准确涵义,需要将其放在"民法乃万法之母"整个句子的语境中进行,才能弄清楚整个句子指派给这个词的意义。在知识论层面上、在逻辑层面上,该句子表述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但在价值论层面上,该句子能够成立,就此而言,"民法"一词本身也是一个隐喻。  相似文献   

9.
正如一个演员可以扮演不同角色一样,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不少词语除本意外,还有引申义或比喻义。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大量存在,为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表达方式提供了雄厚的基础。蓄词固然要求量的增加,但也要注意质的变化。掌握词语的不同义项,注意词义的发展变化,筛选不同义项的典型例句,才能取我所需,为我所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似文献   

10.
形容词是英汉两种语言及其语法构词中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词类之一,但同时也是最不容易掌握和使用的词类之一。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容词的构成方式、句法功能和位置三个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英汉形容词的翻译和写作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概念化形容词的"过分类推"错误、形容词一词多义现象的不正确处理、形容词前置和后置带来的意义差异的处理,以及在翻译中对形容词如何灵活处理上。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商务往来更加频繁.作为世界性语言的英语及其翻译在商务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从词汇的层面探讨商务英语的英汉翻译,主要包括一词多义、词义的层次、名词的单复数和抽象名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山寨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带来巨大的争议。只有深入探究山寨现象的背景、法律界定以及山寨现象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之间的关系,才能完善我国的《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从而达到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现象论与原因论,孰为犯罪学的核心,这个根基性的问题涉及"根基性的错误",自然需要认真辨析,以正视听。从哲学层面上厘清概念,可以区分现象与本质、存在与感知的对应关系;依照犯罪学研究的学术目标,可以确定二者是研究的前提与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最终认定犯罪学的逻辑顺序:原因论应当是在现象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犯罪的规律和本质属性,从而为社会对犯罪做出反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异化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公务员培训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也不例外。公务员培训的内容与公务员的实际需求不符,忽视了公务员的主观能动性,培训机构与需求机构的脱离以及培训师和公务员之间关系的疏远都是公务员培训中的异化现象。通过关注公务员的需求、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支持培训的工作环境等方法则是扬弃异化、超越异化的途径所在。  相似文献   

15.
马千 《工会论坛》2010,16(1):147-149
通感现象在欧洲很早就被发现,并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在中国由钱钟书1962年提出后才在学界引起注意。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并没有提出通感一词,但通感在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中却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与中国古代佛道思想的兴盛不无关系。佛教的“圆通”教义和道家的“内通”的观点影响中国古代诗人,使通感得以运用在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6.
类宪法现象指人类社会近代以前存在的类似于宪法现象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类宪法规范、类宪法制度、类宪法意识、类宪法关系。依广义宪法史观对宪法史的解读,宪法虽产生于近代,但也是历史长期进化的产物,宪法史包括近代以来宪法的演变史和近代以前宪法的孕育史,所以类宪法现象也是宪法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宪法史学不仅要研究西方文化圈内的国家与地区近代以前的类宪法现象,也要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化圈内的国家与地区近代以前的类宪法现象。  相似文献   

17.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犯罪学的基础性问题。这类问题的争论并未在学界达成共识,也影响到犯罪学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对犯罪学研究对象的争论起源于对犯罪概念的定义、内涵和外延的争论。犯罪学与刑法学学科界限的争论突出了犯罪现象研究的重要性。在犯罪原因研究与犯罪现象研究孰为核心的争论中,犯罪学家们发现缺乏犯罪现象研究的犯罪原因研究逐渐失去了基础,理论发展陷于停滞。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价值判断的争论中,都显现出犯罪现象研究的基础性作用。所以犯罪学研究对象应当回归以犯罪现象研究为重心。  相似文献   

18.
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但是,它与资本主义的剥削现象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必须利用剥削;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剥削加以引导,对一些剥削现象还必须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作为晚唐颇具特性的诗人,一直以来有很多学者对他关注有加。由于他在抒情时运用的是比较朦胧含蓄的形象而并不出现真实的实体形象,便造成了他的诗歌中朦胧多义的抒情境界,生成众多歧义,让后人一直争论。他的诗歌的这种朦胧多义的现象,在无题诗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而人们对无题诗的争论也是最为激烈,特别是关于有无寄托的问题。在这里,笔者试从诗歌的文本特性和诗歌的审美心理两个角度浅谈李商隐的无题诗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对于社区自治边界问题,公共经济学与社会学组织分析学派有着不同的界限标准以及划分依据。这两种现象从表面上看差异较大,但实际上是反映了政府和居民之间基于不同的资源控制及其权力配置问题。重塑社区自治边界,提高社区自治效率,需要提高市场化程度,调整政府资源控制及其权力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