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带来全球性问题,需要科学、理性、民主的全球治理。中国主张“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外交的新思维,是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的新主张、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国际社会之所以不和谐,归根到底是因为发展的不平衡。要实现和谐世界就必须解决好发展的问题,即实现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3.
既善其身兼善天下--从建设和谐社会到倡导共建和谐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妍 《外交评论》2006,(2):37-41
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基于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和内政外交政策基础,对当今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时代潮流的战略判断,表明中国不断完善对世界、自身、及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努力加强同外部世界的和谐互动,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谐世界"理念,是内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延伸,体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和文明古国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是中国对构建新时期全球政治范式的思想贡献.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中国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体现和发展。它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和谐社会主张的必然延伸和必要条件,是对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的重大发展,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方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关于“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提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强调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相互依存关系,倡导通过合作对话方式化解相互之间的矛盾,符合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意愿,是中国外交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方针和决心。  相似文献   

6.
安秀伟 《工会论坛》2011,17(1):153-154
“以人为本”外交理念的提出是外交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在实践中表现在保护我国海外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我国海外利益保护能力上,也表现在增进世界人民的福祉,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方面。  相似文献   

7.
承担国际责任是体系中的大国必须要履行的国际义务。履行国际责任,可以有效改善国家形象,有利于话语权的获得与提升,进而更好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在对外政策执行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五个层面都较好履行了大国责任。从这个角度进行评价,"和谐世界"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善,更好维护中国不断增长的国家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社会中,来自执政阶层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导向,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会起到重要影响。胡锦涛社会治安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开展各项社会治安工作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指导性意义。胡锦涛社会治安思想既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沉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支撑,其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观点:一、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三、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谐世界理念的产生伴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谐世界的构建需要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人类社会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实践,逐步确立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这条全新道路是我国国家战略的总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具有深刻内涵和鲜明特色,其最终目标是致力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1.
共赢是各国在当前国际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与现实追求。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密度加大,交流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增高,为实现共赢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共赢"理念以维持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为核心内涵,体现了中国为增进与其它国家间关系,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战略意志和道义,对中国外交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外交的"共赢"理念与和平、发展及合作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补充和丰富了中国的和平外交理论,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的道路自信,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国家间共同繁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渠道,对中国外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世界持久和平是人类追求的梦想,康德文化对世界持久和平的建构与信念是对世界混乱、发动战争的批判。这种构建世界持久和平、合作共赢的和谐世界理念思维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谋而合。从共同愿景、实现路径、价值取向及理论威胁等角度分析两者的共性,同时从内涵丰富性上、理论渊源上、意识形态上、政策路径现实性上的差异性进行理论对话,可知康德文化对世界持久和平夙愿的思维只有内化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外交战略中,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中庸》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和谐世界、共生共赢从来都是国际法学追求的目标之一,福建省国际法学会2007年年会将“和谐世界与国际法”确定为会议主题,意在引导国际法学界关注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国际法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进行多角度的全面研究。此项动议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4.
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适应了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特征的变迁,体现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主动精神。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互利合作的和谐世界不仅是党和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新原则,而且是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理论。和谐世界的思想内容丰富,理论意义深远,实践意义重大,需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5.
对暴力的看法、评价、运用的矛盾性是世界各大宗教所固有的特征,宗教与冲突不具有因果关联性。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宗教冲突都是打着宗教旗号,但本质上属于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当今国际冲突主要表现为西方和伊斯兰极端主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霸权主义和打着伊斯兰教旗号的国际恐怖主义的较量,而且两者具有互动特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国际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只有反恐和反霸同时并举,才能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超越国别、地域、民族及意识形态的"国际观""全球观""世界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致力于倡导全球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宏伟愿景。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大同世界""天人合一""协合万邦""中和位育""修齐治平"等优秀"和"文化思想。在服务阶级属性、推进实践方式、构建科学内涵、完善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出超越性,将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文化的趋同非常明显。宗教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宗教的本质是文化,是信仰类型的文化。系统了解并深入研究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宗教关系及其发展态势,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中法两国关系的好坏及其发展趋势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近期,由于法国的种种不当作为,中法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对中法两国的发展乃至世界和谐都是不利的。因此,探析当代中法关系发展的特点,对化解两国间的矛盾和分歧,促进中法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世界审视与传承儒家思想有重要现实意义。儒家假设基础揭示了孔子对社会规律的发现而不是发明;儒家思想假设基础解释了“君德”的重要性,如果偏离这个假设基础,就必然成为压迫人民的统治工具。在全球一体化的信息时代,只有强化儒家假设基础,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才能遵循更高层次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原则,才能真正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20.
张妍 《外交评论》2007,85(4):40-45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外交战略思想,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倡导的国际秩序观,有助于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全球能源安全充满了不和谐因素,公正合理的国际能源秩序迄今尚未建立,影响了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中国应以和谐世界理念为指导,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的国际能源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