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公益诉讼实践的不断推进,检察公益诉讼的范围从传统的环境资源、消费者保护、食品药品安全扩展到诸多新领域。家事诉讼因涉及家庭身份关系、婚姻家庭法秩序、未成年人保护等,具有极强公益性,作为保护公益的检察机关有必要将其公益诉讼的范围拓展到家事领域。检察机关参与家事公益诉讼合乎守法监督权之法理和诉讼担当之程序理念,具有比较法基础和实践基础。未来我国可以在合法性前提下,稳妥推进检察机关对家事公益诉讼的参与范围和参与力度。  相似文献   

2.
在风险社会,风险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即风险在发生、预防、控制和所致结果方面都是不确定的,这在食品侵权领域表现为食品侵权事件的大规模性,即牵涉的受害人主体众多,且受到影响的社会秩序范围广、时间长、程度深。针对食品侵权事件的该种特性,并考虑到我国相关法律规制欠缺准确性,故应该坚持危险责任理论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以加强对于弱势消费者群体的保护,减轻国家和政府的负担,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的医疗损害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倒置理论,表面上来看有利于保护受损患方的弱势地位,实现诉讼武器对等,保障患方的合法利益,但实际上并不能解决自身的逻辑冲突,也违反我国证明责任的基本分配规则,并且在实践中也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侵权责任法》在医疗侵权诉讼领域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其隐射出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符合我国证明责任的基本分配规则,能够妥善协调医患利益,促进医疗体系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4.
我国《食品安全法》修改在即。笔者通过对各地各级法院作出的约100份适用惩罚性赔偿条款的判决书进行分析,对实践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情况进行总结。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乱象源自理论的模糊混淆。本文认为,现行《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于侵权责任领域而非合同领域,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应以实际损害作为构成要件。建议新的《食品安全法》增设适用于合同领域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并区分设置赔偿金额计算基准,适度提高惩罚性赔偿金额,将诉讼的矛头更多指向作为毒害食品之源的生产者。  相似文献   

5.
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数人侵权责任服从和服务于救济、预防、惩罚等多重功能的实现,而数人侵权责任的追究程序,往往因诉讼模式研究的滞后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数人侵权责任诉讼可以类型化为个别型、整体型以及选择型三种诉讼模式。选择型诉讼模式契合侵权责任法以受害人为中心、强化对受害人救济的当代重要发展趋势,应当成为数人侵权责任诉讼程序设置的基准模式,而法定诉讼担当的运用则有助于奠定该诉讼模式在当事人适格方面的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国群体性证券诉讼制度存在着零乱与滞后问题,尤其在诉讼安排与前置程序设定上难以适应投资者利益保护的需要,应当用开放的心态和理性务实的态度进行改革。美国证券集团诉讼对完善我国的群体性证券诉讼制度有诸多借鉴价值,可以在"明示退出、默示加入"规则、风险代理的胜诉酬金规则等方面吸收其合理因素,推动我国相关制度的渐进变革,但务必要克制法律移植中的盲目与冲动,谨防法律移植中的"一刀切"做法。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诉讼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诉讼的诉讼制度,其不但可以解决多数人纠纷,还能够起到预防和威慑的作用。群体性诉讼之所以有这种预防和威慑的作用,主要是由于在这种制度中可以提出损害赔偿以外的请求。对国外群体性诉讼的请求权范围加以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该制度的功能,并能够为我国群体性诉讼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借鉴,可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专利侵权诉讼实践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着重对专利侵权诉讼中“原告”资格的确定,专利侵权诉讼中证据的保全和调取,专利侵权诉讼中权利的冲突,专利侵权诉讼中的损失赔偿额确定,专利权属确权后专利权人的利益保护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能进一步完善专利侵权诉讼,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在其权益遭受侵害后表现不愿通过法定的诉讼程序寻求司法补救的倾向,一方面在于人们缺乏权利的觉悟,另一方面与我国诉讼制度上存在的缺陷不无关系,司法模式效能上存在的问题增加了消费者诉讼成本的支出,因而妨碍消费者起诉动机的形成。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诉讼成本分析,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制约消费者起诉动机形成的内在动因的理解,可以使我们更加透彻地分析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消费者倾向庭外协商、和解了结权益纠纷的成因剖析消费者漠视诉权,导致大量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法院坚持慎重处理群体性纠纷的司法政策,尽可能地减少乃至不适用代表人诉讼制度,采取审慎立案、拆分案件等策略,其客观原因主要是法院的司法资源欠缺和司法能力有限,主观原因主要是法院规避和降低审判风险,其目的是平息群体性纠纷、救济权利和维护稳定,因此与其说它是一种司法保守主义,不如说它是一种司法能动主义。尽管法院基于主客观原因没有切实贯彻执行现行立法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在将来全面修订民事诉讼法时,仍应当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群体诉讼制度的有益经验舟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1.
尽管司法实践中出现各种各样被冠以公益诉讼之名的案件,但我国目前对公益诉讼的研究尚未上升为立法的层次。在我国构建一套完整的公益诉讼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受案范围的问题;其次是确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另外,由于公益诉讼案件与传统诉讼的不同,公益诉讼激励机制有利于更多的公民加入到法律监督的领域;最后涉及滥用公益诉讼导致侵权的责任承担。  相似文献   

12.
诉讼标的理论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体系,是民事诉讼体系内最重要的理论。群体性诉讼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虽然出现的时间短,但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研究群体性诉讼的诉讼标的,一方面可以增强诉讼标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群体性诉讼的理论深度。要彻底弄清楚群体性诉讼的诉讼标的,还需要对群体性诉讼作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的研究结果才不会有遗漏。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仍需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则。就民事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而言,宜将其中的“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团体”具体化为检察机关和民间公益组织。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具有宪法和法律依据,是其法律监督机关职责所在,且具有其他主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以及相关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践尝试。民间公益组织的成立具有公益目的,且具有专业性,根据诉讼信托理论,亦是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设立之初,不宜将公民个人纳入到提起主体之中。  相似文献   

14.
食品安全监管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其关键在于没有引导广大消费者协助政府监管经营者。政府监管经营者,是以少数监督多数,力有不逮;消费者监督经营者,是以多数监管少数,游刃有余。引导消费者监管食品安全,要解决食品安全诉讼受理难和审理难的问题。惩罚性赔偿是激励消费者协助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已经连续几年成为中国人最关心的民生话题之一。由于食品安全领域积弊深重,群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和悲观情绪普遍存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令人堪忧。消除公众在饮食安全上的信任缺失,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亟需新的思路和视野。刑法严厉的强制性及最后保障性使其对食品安全保护成为必要。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也是急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实施多年,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在我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其制度研究则多限于实务角度。本文立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问题,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消费者弱势地位的四种具体表现,以及作为“经济人”的经营者如何利用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侵蚀。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核心概念的修正、基本制度及标准的健全、诉讼制度改革和如何发挥法律的引导功能等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法律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17.
消费者公益诉讼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消费者公众利益等社会公益,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消费者公众利益遭受侵害时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突破,也是对传统诉讼法律制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诉讼实践中,对产品侵权诉讼的举证分配存在很大的争议,其根源就在于对产品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根据归责基本理论对产品侵权责任进行分析,我国的产品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严格责任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9.
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与保护消费者权益实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立法目标之一,并将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否受损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之一,但由于消费者概念不明确,又缺乏直接的救济手段,该法的立法与实践出现了落差。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中的消费者标准不宜套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概念,同时在司法救济上,应赋予消费者以消费者组织的名义进行团体诉讼的有限诉权。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20.
专利权客体的无形特点使得专利侵权诉讼具有不同于传统民事财产权侵权诉讼的特性,通过对诉讼标的不确定性、诉讼标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诉讼与市场息息相关性、专利质量和诉讼的紧密联系、专利侵权诉讼适用法律的交叉性等特性的研究,能够逐渐明晰未来我国专利侵权诉讼的发展脉络,对专利侵权纠纷解决机制提供确定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