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总结过去和现在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可以从多层面总结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从哲学层面来总结,更有利于抓住30年我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根本".从哲学上总结,就是要透过30年我国改革开放的表层变化来理性把握其深层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迁,也就是分析什么样的哲学思维成就了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而30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哲学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以转变思维方式来推动改革开放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我们党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不断转变思维方式,正确处理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将取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3.
回顾总结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抉择,我们既要联系当时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社会历史和思想实际,更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进行科学思维,着重领会和把握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原因和背景.着重领会和把握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目的和性质,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以其独具魅力的思维方式,走出思维中的两难僵局与悖论,开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开放之路,架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邓小平战略思维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设计师,除了历史需要的客观原因外,就主观因素而言,取决于其卓越的创新思维方式。邓小平以其卓越的创新思维方式,能动地将哲学原理渗透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刻地揭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邓小平理论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作了认真的总结,基本经验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并将其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实践无止境,对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也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改革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建设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之一,是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以独特的新思维领导了改革开放"二次革命",使中国从民族独立走向民族富强.邓小平思维品质的层面主要包括思维视野的广阔性、思维角度的新颖性、思维方式的灵活性、思维目标的求异性、思维成品的求善性和思维内容的深刻性.这种思维品质与春秋和合文化及其"日新"精神有着不解之缘.从这个角度审视,邓小平理论是地道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整整30年。作为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突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为其提供的制度环境空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存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非公经济的发展始终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连,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谋划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显示了总设计师的卓越智慧。战略思维奠定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地位。战略思维的个人特质时时处处展现在邓小平设计改革开放的思想过程中。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后发持续的思维,形成邓小平战略意识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都离不开战略思维,历届党中央领导重视战略思维的思想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后新一届党中央形成了加强顶层设计的新思维,这是当代中国发展中对邓小平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提高进行战略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秉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理论改造。邓小平辩证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邓小平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辩证思维方式的本质和特点,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摒弃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理论渊源的角度对邓小平辩证思维方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总方针。坚持这一总方针,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的论述,关于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和方针,以及关于对外开放的原则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他的对外开放思想的统一整体。近30年来,邓小平思想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基本内容,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核心部分,是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3.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 ,社会文化转型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转型。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因此必须以现代性思维对之进行扬弃 ,把握时代鲜活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此 ,必须把握如下原则 :古今融会 ,辩证扬弃 ;东西互补 ,综合创新 ;关注科技发展 ;吸纳、超越后现代。  相似文献   

14.
王超 《工会论坛》2011,17(1):155-15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伟大贡献。为何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取得如此重大突破,其原因就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性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并且深刻汲取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大胆借鉴资本主义文明。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拨乱反正和发展经济的两大任务,邓小平以杰出政治家的气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两个著名论断。这两个论断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2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都与这两个论断紧密相连。首先,当时中国百废待兴,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基础,其次,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如何发展?走什么道路,用什么方法?拼人力、拼资源,还是依靠科技,邓小平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作了正确选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精神肇始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彰显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内涵,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重逻辑的辩证统一。具体体现为:改革开放精神的产生、发展展现了自身独特的历史脉络;改革开放精神坚持并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革开放精神作为伟大实践的产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拓展改革开放空间维度、延展全面深化改革时间维度的现实之需。基于改革开放精神三重逻辑的辩证关系,把握其所呈现出的人民性、实践性、首创性、发展性之基本特征及内在联系,旨在为新时代更好继承与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改革开放的启动拉开序幕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全面回顾了我国30多年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认真学习讲话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把握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8.
代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生存方式,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笔者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亚文化,从代际理论的视角出发,指出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以期形成一种代际思维,维持文化生态平衡,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从改革开放的启动拉开序幕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向前推进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的实质和秘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改革开放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要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充分展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20.
徐俊蕾 《工会论坛》2009,15(2):144-145
改革开放以来,个性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最强烈的呼吁之一,追求个性成为青年人在行为、思维以及价值观念上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主体性的形成过程,也是当代青年追求个性的过程。从社会变迁研究当代青年的个性追求,反思青年在个性追求中取得的进步和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把握青年的未来和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