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构建和完善水权制度已成为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解决用水危机的关键。我国水权理论尚未形成成熟的、具有普遍共识的理论体系,尽管实践中的水权具体明确地指向取水权,但其无法有效地激励人们节水,进而解决用水危机。在民法典视阈下,分析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水权制度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水权制度应当包括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为约束的取水权制度,以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为约束的用水权制度和以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为约束的排水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赵代红 《外交评论》2005,2(5):99-104
当今世界水资源日益匮乏,而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各国、各地区和各利益团体围绕跨界水资源的争论日趋激烈,迄今未达成任何生效的关于跨国水域非航行利用的普遍性公约。跨界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已成为一个战略问题乃至政治问题。本文从现有的处理跨界水的国际条约、协定和规则出发,尝试提出国际上解决跨界水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时应普遍遵循的几大原则,即公平合理原则、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国际合作原则等,供有关方解决跨界水问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正快速推进,但同时,区域水环境污染却长期未能显著改善,并引起跨界水污染纠纷与区域水资源利益博弈。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域水资源公共产品属性所带来的“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效应引起,另一方面是由于流域管理机制和能力的欠缺。在当前法规与机构建设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长三角流域水资源矛盾的一种优先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珠江流域下游广东地区经济发展成就辉煌,有较强经济优势,上游云贵两省欠发达,但两省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由于珠江流域中上游水资源开发"重水电,轻航运",造成上下游之间水路运输不通畅,严重制约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珠江水资源,推动流域经济和资源互补,加速流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解决珠江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为文章的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5.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客观形势下,我国需要建立市场机制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权制度是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前提和基础,而《水法》从法律上确立了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在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中,水资源价格是水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基础和条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节约用水和生态用水。  相似文献   

6.
新疆跨界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意识膨胀、回归运动、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渗透、跨国犯罪仅仅是新疆跨界民族问题的特殊表现形式,其实质就是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危机。新疆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共生互融又冲突和对立,从我国地缘安全的视角看,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中要充分尊重与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也包括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实现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整合与互融,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可利用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日益严重,但现行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却存在缺失。完善法律保护途径,合理利用和保护好现有水资源,确保我国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在各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公共危机跨界型的传播,并认识到了针对跨界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基于相关概念的划分,本文对区域公共危机视阈中府际合作治理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大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的统称)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国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相关国家围绕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产生了一些争议。尽管目前该流域存在不同形式、不同层面、不同行为体参与的合作机制,但由于跨国水资源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现有机制无法有效解决本地区的水资源安全问题。本文引入多层治理概念,探讨次区域建立新的治理模式的可行性。中国作为上游大国,应积极推动新的多层治理机制的建设,尤其是推动建立覆盖全流域的水资源合作机制,促进次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善治,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危机,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和生产力低下都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尽管我国已积极推行和实施粮食补贴制度,但存在补贴标准、补贴目标和配套措施实效性差等问题,需进一步改革完善粮食补贴制度,以切实发挥粮食补贴制度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韩叶 《外交评论》2014,(5):139-156
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分配主要指流量分配与收益分配。流域国家依据"谁应该拥有国际河流",产生了关于流量分配的所有权与占有权权利规范。在收益分配中,流域国家则依据"如何使用国际河流",形成了主权财产与共同财产权利规范。这两组权利规范对什么是适当性分配持有不同的期望,形成互相排斥的权利主张,建构了水资源分配中规范竞争的结构。结果,规范竞争的社会结构使水分配的合作问题首先面临着权利合法性而非收益协调的困境,在这种困境下,流域国家的互动方式以"水权"争议而非合作的形式出现,从而解释了本文考察的四个流域内水资源难以有效分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思考江伟钰,陈方林1977年3月,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就强调:“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有关专家讲,用水问题不解决,水荒将成为跨世纪的问题。据统计,全球严重缺水的地区占整个陆地面积的60%,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程...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推进河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的流域治理问题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保障国家河流水资源安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任何一种重要的社会公共场域都通过话语这一基本形式得以建构。从话语建构角度看,在流域河长制治理的具体场域中,影响河长制治理绩效的关键要素包括宏观的制度规划、微观的执行保障、横向的部门协调、纵向的层级联动。在顶层设计上兼顾河长制治理政策的统一性和变通性,在分层对接时加强河长制实施的奖惩激励和资源保障,在部际协调时妥善处理好理性行为整合问题,在府际沟通中更加注重政策信息资源的流动互换,是提升河长制治理绩效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基础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全面推行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加强污染治理,建立节水型社会,已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全面分析了浙江省水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费征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基础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全面推行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加强污染治理,建立节水型社会,已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全面分析了浙江省水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费征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外水资源管理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资源管理法在近年来呈现出一系列新发展,如采取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重视防治面源污染、广泛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推行取水许可与用水付费制度等.国外在长期的立法实践中也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如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并重、法律实施与制度改革齐驱、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互补、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结合.国外立法经验对于完善我国水资源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是一部流域治理的重要法规,体现了流域综合治理的思想,强调了流域治理和区域治理的结合、行政机关职责和责任的结合、水量管理与水质管理的结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公众参与的缺失、责任形式的单一和未规定政府间环境合作问题等等。今后应严格地对该条例加以实施,从而促进太湖流域的环境改善,从而为我国流域法律的制定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是经济补偿制度。经济补偿制度的内容、制度价值与制度构建等问题,是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研究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在西部大开发中占重要地位,是保障大开发战略正常进行并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我国现有相关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不能完全满足西部大开发的现实需要,制度创新是必然选择。应在坚持完善现有制度的前提下建立资源存量和使用量公示制度、西部资源评估预警制度、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使用者资质审查制度、资源区域监督管理目标制度、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度,建立以区域或者流域为对象的监督管理机制、环境资源使用信息公示制度、环境灾难群众自救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科层型协调机制通常可以采取流域管理机构、流域法治、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以及一体化行政区划等实现形式。不可否认,科层机制借助这些实现形式确乎可以有效协调流域水环境的跨界合作治理,在对中央集权历史记忆深刻的国度,例如我国,由科层型协调机制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占据主导性地位,通常也是较为便利的选择。不过,受制于完备信息以及零监督成本的苛刻前提假设,科层型协调机制亦存在着明显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