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公共性重建的根本命题,公共性阙如是当下社会治理面临的深层困境。发展基层民主是培育公共性的重要途径,公共性是协商民主的目标和"试金石",协商致"公"为两者的统一。公共性体现在个体、社会和国家这三个不同层面,基层协商可以按照是否涉及决策和决策权力主体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在促进不同层面公共性的成长上作用也有所区别。基层协商的主体确定、议题选择、程序设计等环节均蕴含着公共性的载体发育及建构途径问题。新的公共性既保障个体权利和自由,又超越个人偏好,利益指向公共理性和公共利益。公共性的重建一方面需要国家权力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另一方面也需要公民从私人领域迈向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2.
公共性是公共权力的根本属性,腐败的实质是公权私用,腐败严重削弱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引发政府的公共性危机。政府、市场和社会是治理的三大主体,公共性在政府中表现为依法用权,在市场中表现为公私分明,在社会中表现为民主开放。反腐败要体现公共性要求,坚持公共权力行使的合法性、有限性和民主性,做到以法律约束权力,以市场限制权力,以权利监督权力。  相似文献   

3.
公共财政是国家权力公共化的基础,失去了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就不能保证国家权力的公共性,更不能确保国家权力仅用于提供公共服务。为此,必须确保公共财政体制具有正义品性、民主品质和法治品格。财政正义体现为国家与公民财产征收关系的合理、适度。财政民主就是政府依法按照民众意愿,通过民主程序,运用民主方式来理政府之财。财政法治要求遵循法律保留原则,实行财政法定。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价值追求——公共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就是政府管理要充分体现“公共性”,即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等要代表公共利益。谋求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价值追求。因为公共行政的权力是公众所授予的,行政权力的存在和活动是为了实现公共目的,所以公共权力的主体在管理公共事务时,应该执行公共意志,谋求公共利益,实现公共目的。本文论述了公共利益作为公共行政人员伦理价值追求的原因,价值蕴涵并提出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试论公共权力制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权力在本质上来源于人民,通过某种方式授权给政府,由其使用公共权力来解决公共问题。公共权力具有公共性、制约性、垄断性、易腐蚀性四个方面的特点。公共权力制约和监督来源于西方的社会契约论和性恶论。马克思主义者谋求现实的权力监督途径。认为只有人民群众实现了权力的监督,才是真正有效的制约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6.
政治生活既有法制和权力维度,亦有伦理价值维度。作为一种公共生活,政治生活的产生和延续不仅要以法制的创立、权力的运作为基础,更需要理想的追求、伦理道德的规约。因此,政治生活需要公共伦理。政府作为公共政治生活中的基本主体,公共性和服务性是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确立合理有效的公共伦理是政府展现其公共性和服务性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7.
政治生活既有法制和权力维度,亦有伦理价值维度。作为一种公共生活,政治生活的产生和延续不仅要以法制的创立、权力的运作为基础,更需要理想的追求、伦理道德的规约。因此,政治生活需要公共伦理。政府作为公共政治生活中的基本主体,公共性和服务性是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确立合理有效的公共伦理是政府展现其公共性和服务性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8.
公共权力来自权利,一切权力皆属人民,财产权利是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违法强拆事件中行政权力与公民私权的冲突应当提交司法裁决,禁止行政强拆.厘清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以公民权利为本位,公共权力运行目的应当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权利,公共权力运行中必须紧密依靠公民权利的拥护与支持.只有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社会履务与社会管理职能并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网络公共领域的共识达成是解决其非理性纷争状态的重要途径。网络公共领域具有参与身份的双重性、公共意见的复数性、沟通方式的非理性、发酵过程的不可控性等特点,存在利益诉求群体的参与性力量、政治权力主体的强制性力量、伦理道德规范的规制性力量等三种制约性力量。基于网络公共领域存在社会性的互动基础、自发性的参与基础以及合作性的共同基础,网络公共领域存在达成共识的可能。通过重拾公共性基础、尊重个性的存在方式和建立理性的沟通方式等,可达成网络公共领域治理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紧紧围绕对公共权力制约这一主题,论述了在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法治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行政治体制出发,通过理顺执政党的领导权与人大的立法权、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审判机关的司法权的界限,以及突出宪法的崇高地位,强化人大职能,完善司法体制的方式,从公共权力内部之间的监督制约公共权力:同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市民社会,加强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的方式,从外部依法制约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防止其滥用,从而实现法治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权力交接是政治生活最聚焦的领域,其方式是否和平、规范和民主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最重要的制度指标。当代中国的权力交接方式,经过了指定制、推举制和选举制三个阶段的演进,其背后的政治逻辑是权力公共性的衍生、复归、实现和拓展。总结当代中国的权力交接历史,其中最宝贵的经验,就是要依靠民主法治,推动人民的自治和共治,这是政治公共性的外在表现和实现方式,亦是文明国家构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利益冲突:一个廉政问题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把防止利益冲突写入党的文献。利益冲突是一个特定的廉政用语,与特定的公共职位、公共权力、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相联系。利益冲突实质上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性使用,其外在表现是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与其公职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利益冲突具有四个构成要素.即主体性要素是公职人员,功能性要素是私人利益,客体性要素是公共责任,过程性要素是客观判断。根据私人利益的获取方式不同,利益冲突存在三种类型,分别是交易型利益冲突、影响型利益冲突和“旋转”型利益冲突。防止利益冲突是当前国际廉政建设的前沿性内容。实践表明,利益冲突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根源.防止利益冲突是我国有效预防腐败和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公共行政的过程是公共权力在公共行政中的运行过程,公共行政权力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合法性、有效性、公共性及其与私人性的内在冲突。公共行政权力不仅是公共行政得以产生和有效运作的客观基础和逻辑起点,也是公共行政正义价值的客观基础与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理论对教育产品的公共性存在着分歧。从平等的角度分析,教育无疑具备公共产品的性质。将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越是低级别的教育越具有更强的公共性。我国教育产品的公共性不足表现为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和教育产品公共性的倒置。加强我国教育产品的公共性,必须提高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拒绝市场化原则渗透到义务教育领域,提高义务教育的行政管理级别。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国家治理需以法治为根本遵循,是包括了政党、国家和社会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内生演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以法治聚合社会价值观、以法治制约公共权力、以法治协调社会关系,进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6.
对政治权力的理解,既有基于强制性从权力主体到客体的单向理解,也有基于公共性从权力客体到主体的逆向理解。后者是符合人类普适价值和党对权力性质的本质性理解。权力的公共性是对权力进行伦理限制的理论前提,因为它内含权力运行的普遍善指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权力行使背离公共性、造成合法性危机是对权力进行伦理限制的现实前提。政治系统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来实现和促进权力的公共性,如推动经济增长、意识形态领域的灌输,制定法规制度等。但是,权力主体基于健全理性的卓越行动更能体现权力公共性价值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共性的多维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公共性具体体现在政府执掌的是社会公共权力、政府贯彻执行社会公共意志、政府谋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承担公共责任和政府的行为应公开透明这六方面。政府公共性的理念支点是公共精神,现实载体是公共政策,物质保障是公共财政。政府公共性从历史看经历了一个产生、丧失、膨胀和转移的复杂过程。现代社会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壮大,第三部门的崛起,出现了私域公共性的觉醒,政府公共性逐步向社会转移。政府公共性的丧失和政府公共性的转移虽然表面上都表现为政府公共性在量上的减少,但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政府公共性的丧失是强政府弱社会的必然结果。而政府公共性的转移体现出社会在力量壮大之后,要求政府将一部分管理的公共事务交给社会,实现部分权力向权利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制度性法文化和观念性法文化存在"二元冲突"的状况,这种冲突本质上是传统法文化观念对现代法治观念的排拒.主要表现为"礼治"等级特殊性原则与法律普遍平等性原则的冲突;权力至上传统与法律至上原则的冲突;程序正义观念与程序虚无观念的冲突;工具意识的法律取向与保障权利的法治原则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违宪审查制度具有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人权、制约国家权力和化解权力冲突的基本功能。但是,我国现行违宪审查制度在审查的主体、范围、程序等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缺陷,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不能适应我国法治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主流的违宪审查制度分为三种模式,各有优点和不足,而违宪审查机关的专门化、司法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应采取在全国人大下设立宪法仲裁委员会专司违宪审查的模式、方案。  相似文献   

20.
权力配置改革,既是权力结构与权力形成及运行机制改革,也是社会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以公共组织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组织保证是公共组织的品质或质量,而公共组织的品质或质量是靠"权力结构"的"公共性"来保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