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给福建省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如何保证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保护好福建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横亘在福建省面前的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从对福建省2004和2013年的生态环境状况的实证分析中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建省九大板块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这对于生态大省的建设无疑是一个警示。因此,围绕福建省的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建设目标,努力打造一条从福建通往世界的"海上低碳丝绸之路"是福建省在社会经济和陆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富裕、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而且要求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目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生态意识薄弱、生态制度缺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从转变生产方式、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增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投入以及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和监督等方面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但一些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还不理想,部分流域河水水质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也有待提高,这些问题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短板和痛点。对此,本文从空气、主要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三个方面介绍近年辽宁生态环境总体情况,并与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省份—福建、贵州、江西进行初步比较,查找辽宁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差距与不足,提出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辽宁生态环境、提高民生福祉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政治生活需要、文化生活需要、社会生活需要和生态生活需要;主要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系统全面的辩证思维、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观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等。当前,只有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以及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才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文化生态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必要条件,决定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的文化生态建设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岭南文化和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的平衡;文化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需要注意整体规划,开发得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开发和保护并重的问题;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化,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教育环境等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及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仍很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完全遏制,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认真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建立生态文明保障机制,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低碳社会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7.
论绿色金融法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生态是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必须从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基础入手.当前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金融产权的制度性缺陷、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被严重破坏、外部环境导致金融生态失衡.建议从转换地方政府职能、完善金融业发展的法律和制度环境、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出发,构建和谐平稳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生态移民作为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带来生存环境的改变,引起居民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改变,更使民族传统文化发生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生态移民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忽略传统文化的保护将会给少数民族本身带来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在生态移民过程中,树立整体的文化保护观念,健全和完善与生态移民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移民参与机制,以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又日趋严重。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保护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应着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公平;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力度,推进农村环保法制化;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立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既是基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保护优先、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于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福建省进一步加强了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大力推进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网络文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推动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网络文化产业建设、网络文化管理建设和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等五个方面对福建省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简要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对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消费需求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革命老区实现旅游惠民、兴旅富民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内涵及两者之间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福建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深入探讨了福建省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融合性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促进福建省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融合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工业强省战略对贵阳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循环经济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思路。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立法,对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贵阳市生态立法实践,重新梳理和修订相关法规,可进一步引导企业行为,规范政府措施,使贵阳以循环经济为突破口,逐步迈向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走出一条有效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蕴含着生态制度的内涵,是中国生态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的国际潮流、中国生态制度的不完善,决定了中国建设生态制度的现实必要性.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国生态制度缺失的现状,中国需要从经济转型、市场激励、法律基础、政府政策和社会参与等五个方面进行生态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是福建区域的核心价值观,是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的内在动力。以福建精神助推文化强省建设可以采取以下四维路径:以爱国爱乡的情怀激发文化自觉;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增强文化自信;以乐善好施的情操催生文化自省;以敢拼会赢的作为促进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6.
运用典型相关分析与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安徽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之间进行实证分析。两者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单向的,是从金融生态环境到金融资源配置,而且表现为正向。建议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向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的过渡,使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文化安全:文化生态的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面临的文化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文化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目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已造成了我国文化发展的严重失衡,由此引发的文化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生态意识所致。文化生态理论为文化安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文化生态本身作为一个生态组织系统应构建文化生态良性运行机制,目前亟需做好整合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外交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以法律形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进行革新,向绿色化、生态化变革。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适应保护环境的要求。这一变革既为生态文明所诉求,也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法律的生态文明观,其公平观要从代内公平向代际公平嬗变,其效益观要从经济效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嬗变,其秩序观要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主义嬗变。宪法中需创设环境权,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宪法地位;刑法中重新界定环境犯罪,在惩治危害环境罪的立法中规定举动犯和危险犯;承认自然资源的财产价值和所有权;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各项政策和措施,建设绿色税制;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在新形势下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内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困难,只有做好政府与人民共同、理念与行动共同、发展与环境共同,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尊重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充分挖掘统战资源,立足闽台"五缘"优势,以打造"海峡百姓论坛"品牌为重点,进一步拓展文化统战领域,以加强海外联谊活动为基础,进一步深化闽台民间交流合作,以闽台文化理论研究为抓手,进一步突出我院科研特色,在服务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中凸显学院的特色和作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