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孔子是说,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具有自觉和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孔子与卫文子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对这里的论述作了发  相似文献   

2.
《资治通鉴本末》卷一"豪杰亡秦"一节中,记载了秦始皇废谥法的故事:"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铳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相似文献   

3.
幽默大王     
官话 E局长深谙"吹"官之道,与会必大讲成绩,末了才轻描淡写地说:"只 是,多少还存在一点美中不足之处……" 一日,E局长到医院检查身体。医生说:"您发黑而密,齿洁而白,胃肠功能良 好,美中不足的是肝脏有那么一点点癌细胞,相信您最终定能战胜病魔的!"E局长 叹气曰:"如今为医者亦学会官话了!"  相似文献   

4.
时上(隋文帝)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侯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赵绰)谏曰:此人当坐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  相似文献   

5.
制造口号     
某君由全县第一位大学生村长做起,一路高歌,先村长再 乡长,直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据说,前途仍在看涨。 有同僚请教为官之道,答曰:"无它,制造口号而已!"并 举其在乡镇任上所制造的口号,如: "要脱贫,先养禽。" "要致富,先栽树。"  相似文献   

6.
《山东审判》2011,(1):58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  相似文献   

7.
知县审石     
<正> [原文] 彭永思知楚雄县,精于治狱。某官解饷至省会,破鞘得一石,失银二百两。适君至省,挚骡卒属治之。君察石有虫窝,非道涂物,可无向卒求也。因以手量石,问曰:“石轻于银,尔骡负银,左右轻重必均,几何曾欹否?。”卒悟曰:“某日出店即欹”。君曰:“吾归途当察之。”归,载石舆中,途遇石相类者辄取之。计已十数矣,皆不甚类。至某店,从屋后得石绝类,乃暗置袖中。纵骡夫归,呼店主及某官从者曰:“今日但看我审石!”取十数石令自比较,皆曰:“不类。”徐出袖中石示之曰:“类乎?”则曰:“类”。君笑  相似文献   

8.
对于先秦文献中屡次出现的黄老学说的重要术语"明者为法,微道是行",前人解释各异。将诸文献前后联系起来并结合相关注疏看,其"微"当训为"隐行",全句语意则涉及黄老学说中的"道"、"法"之辨。此术语与黄老法律观中的"刑德"、"夜行"二理论密切相关,对理解战国后期法律思想之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山西省新绛县绛州大堂的墙壁上,镶嵌着宋朝著名的廉政戒律“文臣七条”碑,上面镌刻着: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专尚猛威.四曰贵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誉.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六曰劝课.谓劝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七曰革弊.为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相似文献   

10.
明人冯梦龙辑《广笑府》卷一《懦箴》收录了两则名为《孔门弟子》的笑话,其 一云:孔门弟子入试,临揭晓,闻报:子张第十九,众曰:"他一貌堂堂,果有好处。"又 报子路第十三,众曰:"这粗人也中得高,亏他那一阵气魄。"又报颜渊第十二名,众 曰:"他最有学问,屈了他些。"又报公冶长第五名,骇曰:"那人平时不见怎的,如何 倒中得高?"一人曰:"亏他有人扶持。"问:"谁扶持他?"曰:"夫人。" 这则笑话把儒家的祖师、历来被尊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作为调侃的对象。公  相似文献   

11.
直觉思维是中国古代立法特有的思维定势,注重法律与天道、人情的贯通是中国古代立法直觉思维方式的典型表征.中国古代立法将法与阴阳之道、五行之道、仁道相贯通,并在具体法律制度的设置上将亲情、情理法律化,使法律人性化.从对法与天理、人情的整体全面把握中分析寻求法律之"道".  相似文献   

12.
周伟 《政府法制》2005,(2):35-36
中国的老百姓习惯把手中握有权力的干部叫官。众所周知,为官之道应该是执政为民, 而不是当官为己。然而笔者在调研中却发现,基层少数干部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奉行的是另外一套"为官之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相似文献   

13.
《北方法学》2019,(5):140-149
战国时代,面对"乱莫大于无天子"的社会现实,法家思想的重心在于加强君权,以实现其治安天下的政治理想。但约束君权的设计也是法家理论的应有之义。"以法卫君、君亦需守法",成文法的本身就是对君主专横和恣意空间的限制。"君道无为"要求君主不任私智私欲,不干涉法律的实施。后世儒学意识形态增强了君道无为的约束力量,使之成为保障君主守法的一道有效机制;将法律奉为国之公器,又是对君主立法权的约束;虽然法自君出,但法律的内容必须遵循客观的标准和普遍的共识。法家所倡导的"君主守法、君道无为和法为国之公器"的定位相互结合,并与儒家相关理念息息相通,共同造就了传统中国约束君权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14.
十全父亲     
郭开立 《政府法制》2011,(35):22-23
父亲十全何谓也,一曰福,二曰禄,三曰寿,四曰康,五曰貌,六曰仁,七曰义,八曰礼,九曰知,十曰信。前五者形也,后五者性也,形为表,性为里,表里相辅,互为因果。福也:父亲生于"中华民国",长于军阀割据,壮于抗日救国,老于改革开放。纵观中华民族跨世纪波澜壮阔之社会变局,老人家遭日寇扫荡清乡蚕食细菌战而死里逃生是一福也,  相似文献   

15.
《山东审判》2012,(4):119-120
宽严相济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周礼·秋官·大司寇》中记载:"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这便是著名的"三国三典"理念,亦称刑罚世轻世重制度。在中国古代第一次明确提出诉讼宽严理论的思想家,当为春秋时期的郑国子产。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子产认为:"夫火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律师”寻踪中国古代的司法活动中没有出现过象古代罗马共和制时期的律师职业人员,更没有被官府确认为合法的律师制度。中国文字的律,字义上可以解释为规范、规则,如戒律、定律。《易·师》:“师出为律”.孔颖达疏:“律,法也”。师字,是指教人以道者,凡是擅一门技艺之长者,常被称为师,如琴师,画师.由此引伸,宗教中也尊称僧人为法师、禅师等。古代律和师二字很少连用,最早所见的倒是出现在宗教用语,如《唐大典》所载,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佛教中对于研究、奉行和弘扬佛教戒律的学者  相似文献   

17.
《法学》1991,(2)
“五听”是运用察言观色的方法,通过对当事人的心理活动的考察,从而揭露犯罪事实,平反冤屈的审讯方式,它是中国古代司法审判中主要的、经常运用的审讯方式。“五听”之说最早见于《尚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即在审判活动中,在原被告双方都到齐后,司法官吏须通过五个方面的考察,以判断他们陈述的真伪。“五辞”电就是“五听”。在《周礼·秋官·小司寇》中,对“五听”的方式作了具体的阐述:“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  相似文献   

18.
盛世思进     
古往今来,都说人生之喜,在下四项:一曰金榜题名时;二曰洞房花烛夜;三曰久旱逢甘露;四曰他乡遇故知。不错,那是农本社会、个体经济时代的价值取向,而今上海已跨入了后工业时代、信息产业的文明历程,传统涵盖不了的领域太多了,显然还需加上第五项修炼的欢愉,那便是——人生逢盛世  相似文献   

19.
王泗原先生说:“皇考不是父。”此说恐未必然。在钟鼎彝器中,一般都用皇考作为父的称呼。《礼记·曲礼》:“祭王父曰皇祖考,父曰皇考。”是有它的根据的。《礼记·祭法》的说法则不可靠。据《祭法》说:“诸侯五庙,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故陈直以皇考为曾祖。至泗原用此义。王闿运、闻一多均承《祭法》之说而  相似文献   

20.
法根源于人性。人性的自然层次与法无关;只有当人具有理性和生活于社会之中后,才产生了对"法"的需要,以协调人们之间的活动,理性也才使人有能力为自己立法,因为法是具有理性的人和谐交往的准则。正因如此,法所表达的主要是人的社会生活之道,这个道就是广义的道德,它的终极就是正义,即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然,这个道与自然之道并不是截然分离和对立的,而是在对后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创制出来的,是人的思维着的理性为人所立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