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民们注意啦!村民们注意啦!今天是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的日子。直接投票选举县乡人大代表.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途径……希望咱村广大选民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到村委会来投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个案导入的方式,试图从村民们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对于国家法、习惯法等规范的态度和选择上来探析和凝练村民们的行为的逻辑,并且运用实证调研的数据进行验证和总结村民们的法律观念。民族自治地区的村民们,历经生活和社会的历练,日渐形成了以主体参与意识为基础,在精神追求上注重个体正义,行为取向上注重实践理性的行为逻辑和类似的法律观念。这些均要求注重习惯法的特色和优势,以合理、可行的方式促进两者间的互动与调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村民自治存在的种种困境进行多角度分析,总结出影响村民自治的多种原因,并通过经济-心理-制度等级次序探讨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发展经济并鼓励自发建立经济利益组织,致富能人引进权力系统是带动村民致富的手段,特别要结合熟人社会特有的社会规范的现实因素,促使村民对民主自治的认同最终推动和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王琴 《法制与社会》2010,(33):230-231
本文指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培育村民自治中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应关注六个方面的问题: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需求;协调村支两委关系,增强农民政治参与的信心;创新农村政治文化,营造农民政治参与氛围;加强农村制度建设,规范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培育村民自治主体,提高农民政治参与能力;培育农村民间组织,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5.
村民委员会选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形式之一。近年来,在村民委员会选举过程中出现了贿选、拉帮结派、暗中威胁、伪造虚报、撕毁选票、抢夺票箱、攀比公益捐助、违法行政行为、非法组织介入等妨害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严重影响了选举的公正性、影响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治理妨害行为,法律规制是关键,通过修订立法、规范程序、完善对妨害行为的惩治规定、建立司法救济制度来构建遏制这种行为的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6.
陈坤 《环球法律评论》2011,33(3):151-160
长期以来,对社会规范的研究并不是法律经济学的重心,人们更关注正式的法律制度.这表现在,当权利交换需要一个初始界定时,当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发生冲突时(如囚徒困境[1]、公地悲剧[2]以及其它的集团行动问题[3]),人们更容易想到的是法律,而不是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7.
尹奎杰 《北方法学》2016,(3):113-121
法治认同作为社会认同的一种,需要社会公众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对于法治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并把这种理性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自身的行为选择和具体行动。在这一过程中,理性的社会群际关系是培育法治认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人们对法治整体化范畴的认知和社会性自我归类意识的培育是当代中国社会法治认同培育的关键所在,培育人们的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思维与法治观念和理性的法治行动,是当代中国社会法治认同培育的实践展开方式。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宗教的神圣性和法律的社会性是其法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便形同虚设"这一观点的提出在中西方的法学界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通过对宗教与法律的实质加以区别和联系,伯尔曼将整个西方社会的法律与宗教在制度上的相互促进和影响呈现在世人眼前,其对法律与宗教的历史、文化基础的剖析,以及运用现实的逻辑研究方法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二者相互依赖是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法律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更是人类正义的终极体现;而宗教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是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潜移默化的习惯。伯尔曼式的法律信仰是法律人内心深处对法律制度的一种解读和对法律精神的一种理性情感,这种信仰的实质在于使法律制度得以完善,并通过与宗教的融合进一步寻找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经济法律规范就是经济制度规范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主要社会规范之一.社会规范的特性使法律与社会制度发生直接联系.社会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是社会关系规范化的结果.社会制度也就是社会关系制度.构建社会制度的社会规范有多种,如传统、习惯、惯例、政策、法律等等.法律因具有规范性、普遍性、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强制性等特性,使其在实行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近现代成为构建社会制度诸规范中的最主要的社会规范.因之,在理论上,人们每谈到制度的时候,总会自然地将其与法律联系起来;在实践上,人们总会将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生活制度加以法律化.  相似文献   

10.
《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规定:“对确无行走能力不能到选举大会会场投票的选民,可以设立流甜投票箱.由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带领监票人到其住所进行投票。流动投票应当在选举日进行并完成。”由此可见,流动票箱仅限于因年老、伤病、残疾等原因不能到选举大会会场或者投票站投票的选民。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票箱设立过多,滥用流动投票箱:少数工作人员违反选民意愿.主动为选民写选票,干涉选民投票等不和谐的现象.影响了选举的合法性、权威性、严肃性。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快速变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使得一些在校生面临着学业、情感、就业、人际关系和外界环境刺激等方面的压力,特别是近年来发生在高校校园里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更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正目次一、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制度变迁二、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现有缺陷三、村民参与村庄规划法治化保障的若干设想随着我国现有法制不断完善和村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编制、实施村庄规划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诸多的主客观原因,村民参与村庄规划依然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实践证明,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必须充分考虑村民诉求和感受,并发挥村民主体能动  相似文献   

13.
清白与信任:乡土治理安排的信息经济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芝梅 《法律科学》2010,28(1):11-17
在“民间法”的分析框架中,源于“地方性知识”和执行费用的比较优势,讲求实质理性的乡土社会规范以及相配套的非正式社会控制总是可欲的。但是,发生于中原农村的一起因欠条引发的欠款之争,进而在乡村舆论下衍生为自杀悲剧的人命纠纷却表明:由习俗、惯例承载的乡土治理安排并不必然能够保证人们日常交往行为的基本可预见性,甚至会导致比规则治理的普适化之弊更为沉重的机会成本;形式理性及由国家财政能力支持的正式社会控制同样是获得乡村生活确定性的内生要素。  相似文献   

14.
对乡村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乡村关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从理性层面分析,就是要正确认识并依法处理好党的领导、村民自治和依法行政三者之间的关系;要从理性上把握处理三种不同性质关系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5.
法讯     
《法律与生活》2009,(12):5-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严格规范委托投票,限定选民接受委托投票的人次。禁止候选人或候选人指使的人私下拉票。  相似文献   

16.
村委主任贿赂村民连续当选,村民联名要求罢免,村民会议上投票过程中票箱被撕、选票被烧,街道办、民政局、公安局“束手无策”。发生在山东淄博市周村区桃园村的这起肆意破坏村民选举的恶性事件点了法律的“软肋”。  相似文献   

17.
唐明良 《法治研究》2012,(11):92-105
公众参与是促进理性形成、容纳各种价值立场并实现行政决策自我正当化合法化的行政程序装置,该装置能否发挥既定的功能,最核心最棘手的问题在于设定和安排合理的参与方式及各种方式的法效力。以建设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为例,目前在功能意义上至少有公开说明会、公众意见调查、陈述意见、公听会、公告-评论、公民咨询团体、听证会、参与决定、公众投票等九种方式,其在法效力上呈现递增的格局和"光谱式"的排列。但在参与方式选择上,并不是选择效力越高的方式,越能达致理想的参与功能,而应结合各种要素进行衡量,既不能片面地对公众参与的法效力产生迷信,亦不能让公众参与走过场,成为纯粹的合法性"背书",而应将各种公众参与方式塑造成风险沟通和理性形成的程序场域。以上述观点为分析框架,我国环评法制所设定的公众参与方式及其法效力具有参与方式可替代性强、规范内涵不足及双向沟通交流匮乏、反馈性机制不足或者难以落实等特点和缺陷,需通过程序和制度建设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18.
现代国家治理,是围绕法律而展开的多元主体公共参与的、以自由秩序为目的的治理。在国家治理中,虽不排除治理主体对法律之外的其他多元社会规范以及经由这些规范调整形成的多元社会秩序之依赖,但多元社会规范,是存在于法律调整射程内的;多元社会秩序,是统揽在法治秩序中的。因此,强调并坚持国家治理及其创新,就必须坚持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和宗旨。  相似文献   

19.
李昱姣 《法制与社会》2011,(17):218-219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一些地方的村民认为自己失去直接提名候选人的权利,选举是在指定的上届村委会候选人范围内,自己的投票是在"走过场",民主选举权利没有得到充分行使。导致村民选举过场化的重要根源之一是目前的法律制度。由于村委会干部组成选举委员会,导致党支部书记以及村委会对选举新一届村委会候选人产生导向作用;由于允许原来村干部提名候选人,导致推行中就由过去的党组织提名候选人演变为村两委干部提名候选人;由于村民小组长的民主选举及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村民小组长的选举无法可依,安排随意。  相似文献   

20.
陈雁 《法制与社会》2013,(7):210-211
村民自治政策的背景下,以公共选择模型分析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并通过对公民参与理论的综述以及村民自治的实际情况,探讨可能出现的公民参与问题。强调提高公民参与,才能发挥村民自治政策在促进基层民主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