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德法相济(德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是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区别于传统“德治”思想的最显著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治国新方略的精髓。全面体认“以德治国”思想,加快提升政法队伍的道德素质,必须坚持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德治到社会主义的德法兼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本文以德治为线索,考察传统德治及其要义,并认为传统德治是一种人治,进而论述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是一种新型的德治,是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法兼治。 一、传统德治及其要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德治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的周公。周公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主张反映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孔孟沿着这一思路,提出了系统…  相似文献   

3.
郭秀莲  李金生 《河北法学》2002,20(6):158-160
德治与法制是有机统一 ,以德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创新。道德具有不同于法律的约束力和适应面。在我国历史上 ,“以德治国”、“道之以德”、“轻罪重刑”、“德重刑辅” ,德法兼用等不同时期的思想主张及其论争体现了德治思想的递进和演化过程。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需要法制 ,也需要德治予以保障。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 ,也应是德治经济。实行以德治国 ,教育是基础 ,实践是关键 ,其有效途径在于 :建立道德评价标准 ,完善道德教育方法 ,提供道德建设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有感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所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有关内容.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法治,其中对法治的历史、法治的内涵及特征、法治的缺陷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为德治,对德治的历史、以德治国的原因以及以德治国的缺陷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德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德治的升华。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是科学的治国之道,加强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实施以德治国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关于“道德”与“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 ,古今中外 ,一直争论不休。仅强调“道德”或只注重“法律”的作用都是片面。道德与法律是相互区别的 ,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 ;道德与法律又是紧密联系的 ,它们共同作用于国家的治理 ,不可偏废。在国家治理中 ,德治是基础 ,法治是保障 ,且法治也是德治的保障 ;德治和法治又相互作用 ,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 ,法治是德治的理性升华。我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治国中的作用 ,今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将“以德治国”明确地提了出来 ,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是党的又一项英明决策 ,是对邓小平理论关于治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肖泽顺 《法制与社会》2010,(28):159-160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本文从德治与法治的哲学基础、历史渊源着手,积极探索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途径,构建德法并举的治国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德治国”是一种新的治国方略 ,本文论述了“以德治国”的概念、特征、意义及其与传统德治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全面阐述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之间相融、相异、相济、相斥的关系 ,同时对如何运用这两种治国方略做了简单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论断,本文从中国法制历史的实际出发,结合儒、法两家关于德治与法治的学说,介绍了以德化民的历史功用;同时,阐述了管仲"以法治国"的提出和法家法治学说的发展历程,指出法治工具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局限性。本文还着重介绍德法互补、共治的发展进程,以周初"明德慎罚"为德法共治的发端,以两汉"德主刑辅"为德法共治的发展阶段,以唐代"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德法共治的定型阶段,借以说明德法共治的阶段性和一贯性,进而论证德法互补、共治是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规律,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强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历史镜鉴,传统中国“德法合治”的成功范式昭示着新时代德法合治方略可行、必要。从法理依据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蕴含着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逻辑必然,既是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各环节,基本进路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科学立法、保障严格执法、裨助公正司法、促成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11.
德治和法治,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而德治则通过对社会成员的内在价值引导,来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具有统一的目的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陈雪云 《政法学刊》2002,19(2):19-20
“德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在不同时代被统治阶级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从西汉起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立法和司法指导思想的儒家“德治”学说,主张“德主刑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把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并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倡导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社会具备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双重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是法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今时代的呼唤.法治和德治应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本文首先分析了法与道德的共同性与区别,然后围绕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法治与德治的差别,法治与德治的统一性、法治与德治的协调性灯几方面加以论述,明确了二者的关系,期待对二者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德治整合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行政与法》2003,1(1):80-82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两种治国方式。要在推进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的过程中促进二者整合,必须明确法治与德治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强调法治与德治应理性地统一在宪政原则之下,增强法治的道德品性,培育德治的法律秉性,进而开启治国模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许煜坤 《政法学刊》2001,18(5):32-33
江总书记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并举思想,是“法治”与“德治”辩证法的科学总结;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它不是简单的施政策略,而是新时期治理国家的伟大方略,所以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古代德治的本质看当今以德治国的科学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德治的本质是人治,而非法治。而当代以德治国的理念是在强调依法治国作为主要治国方略的前提下,也应重视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古代德治和当今以德治国理念的对照,鉴史知今,本文阐述了对当今以德治国科学涵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在不断总结治国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炼与概括出丰富的管理社会、治理国家的智慧。其中以德治国、德法兼用、以德治吏和以德化民等思想,不仅揭示了儒家伦理思想与政治文明的内在联系,也展示了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的精髓。“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逐渐摆脱神权思想控制,实施“以德治国”统治模式的重大转折。西周统治者提倡“明德慎罚”,创造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相互结合的治国理念与治国模式,区别于东西方同期国家的宗教与法律结合的治国方式,具有原生的中国法律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正>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近年来,福建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普法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探索新时代普法工作机制改革,全国首创“蒲公英”普法品牌和志愿者联盟,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倡行法德共治,走出了一条普法与依法治理新路径,联盟已成为打造法治福建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道德的权力和以道德约束权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这是中国古代儒家“德法兼用”、“德主法(刑)辅”思想的简明概括。现在我们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又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这固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不妨借鉴先秦儒家“德治”的某些合理因素。其中一个重要思想是:德治的主要锋芒,是要求执政者“为政以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把握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要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力在“以德治国”中尤为重要。要注重市场经济规律中对人们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强调道德的先进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