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吴军  游建 《法学》1996,(10)
试论完善我国的鉴定制度●吴军游建一、我国目前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我国目前鉴定制度中存在的两个最大的不足,一是偏重于刑事鉴定,而忽视民事、经济鉴定。一方面是社会迫切需要进行民商事鉴定服务而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社会上大量可以进行民商事鉴定的各类专业...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之提出。目前,我国的诉讼法学者和鉴定技术专家对现行鉴定制度的弊端和对策作了不少研究工作,对我国鉴定制度的改革产生不小的推动作用。本文尝试从重复鉴定开始分析,结合诉讼法原理,着眼于民事诉讼,试图提供一个改革民事鉴定制度的较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近年,医疗纠纷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其中医疗损害鉴定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核心问题,也存在众多争议.本文通过对西周至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期医疗损害鉴定相关制度的梳理、国外医疗纠纷鉴定相关规定的总结,同时对江苏省、北京市、广东省三个地区2016年度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民事判决书的量化分析,探索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改革,要明确辨析医疗纠纷相关鉴定的概念,建立独立的医疗损害第三方鉴定机构以及落实医疗损害鉴定机构的退出机制及其配套措施,以实现医疗损害鉴定的公平、公正、公开.  相似文献   

4.
“鉴定乱”的形成原因之一在于我国民事诉讼鉴定制度采用辅助法官判断能力和充实当事人诉讼攻击防御方法的双重目的之设计,其在现行司法鉴定体制下是一种合理性存在.具有增强当事人对抗性辩论功能的“鉴定乱”不仅没有对我国民事审判制度目标的实现造成实质性危害,反而有可能促进我国民事审判制度目标的实现.当下,我国民事诉讼鉴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当事人辩论权进行有效性保护,以及因民事审判公信力不足而导致当事人对鉴定意见为认定事实基础的判决缺乏信赖.固然造成鉴定制度产生上述问题还有鉴定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鉴定设备限制、鉴定技术标准不统一,鉴定人能力差异等原因,但建立平等、透明、公正的凝聚共识型民事诉讼鉴定制度更是当下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也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医事鉴定制度建立之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法官需要借助医疗行为过错鉴定对医疗纠纷民事侵权诉讼中医疗行为过错进行认定。现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范围过窄 ,法医鉴定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 ,均不能从事医疗行为过错鉴定。应当扩大目前医学会组织专家从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范围 ,建立医事鉴定制度 ,使鉴定工作与民事诉讼相对接 ,更好地服务于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6.
孙华志 《证据科学》2004,11(2):119-121
法官需要借助医疗行为过错鉴定对医疗纠纷民事侵权诉讼中医疗行为过错进行认定。现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范围过窄,法医鉴定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均不能从事医疗行为过错鉴定。应当扩大目前医学会组织专家从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范围,建立医事鉴定制度,使鉴定工作与民事诉讼相对接,更好地服务于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修正,我国的鉴定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变革.新诉讼法规制下的鉴定制度集中体现于:鉴定结论更名为鉴定意见,赋予民诉当事人以鉴定申请权,统一鉴定人必须出庭作证的法定情形,明确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规定重大犯罪案件中的鉴定人可享有特殊保护权,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保障当事人质证权和出庭作证的鉴定人的“受质权”得以有效地实现,取消为某些鉴定指定鉴定部门的做法等.但是,新鉴定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即:刑事诉讼中,未赋予被告方申请启动精神病鉴定的权利;鉴定人直接成为被选择或被指定的对象;鉴定人的收费权特别是出庭作证收费权被忽视,且鉴定费被等同于出庭作证费;未明确鉴定人与证人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谷晓峰  周炜 《河北法学》2000,(1):119-121
鉴定结论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法定证据之一.《民事诉讼法》第72条也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9.
当今国内文物艺术品市场日益繁荣,社会对文物艺术品鉴定需求日趋强烈,但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确实我国对文物艺术品鉴定“无法可依”的混乱状态.对此,.本文欲从文物艺术品鉴定法律制度设计的角度,对我国文物鉴定相关法律制度予以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规范我国文物鉴定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释明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建构我国民事释明制度意义重大,可有力推动我国民事诉讼发展进程。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事释明制度建构理念、具体制度设计以及该制度的保障措施的分析论述,以期能对我国民事释明制度之建构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中的鉴定启动权是鉴定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诉讼权利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当事人诉权的重要手段。新《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诉讼中的鉴定启动程序作出了新规定,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符合建立现代民事诉讼鉴定制度的客观要求。以解读这一修改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民事诉权的实体涵义及程序涵义探讨其缘由和意义,能更好地诠释民事鉴定启动权对诉权的保障作用;从比较法的视角探析民事鉴定启动制度,可以预测我国民事鉴定的未来走向;在分析其证据属性的基础上构架启动程序,细化申请的审查标准,增设救济程序,可以为司法鉴定的立法和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的制定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对新时期医疗纠纷鉴定制度模式的多维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法院需要借助医疗行为过错鉴定对医疗纠纷民事侵权诉讼中医疗行为过错进行认定,而现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范围过窄,法医进行的司法鉴定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均不能从事医疗行为过错鉴定的现况,笔者提出应扩大目前医学会组织专家从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范围,建立新型医事鉴定制度,增加吸收法医常规参加医疗行为过错鉴定的思考,使鉴定工作与民事诉讼相对接,以利于法院审判,有助于化解争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司法鉴定人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司法鉴定制度。使那些因违法鉴定、过错鉴定等而产生的民事赔偿责任能够真正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减轻司法鉴定人的执业风险。  相似文献   

14.
现有文章对知识产权诉讼过程中的鉴定制度的思考一味迎合《民事诉讼法》发展趋势,没有足够重视知识产权诉讼本身的特殊性,是进行反思的理论背景。当人们在思考知识产权诉讼过程中的鉴定制度时,宜保守而不宜激进。要将法官"让渡"出去的裁判权重新纳入掌控之中作为思考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专家顾问制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人权保障呼声的高涨,我国鉴定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为了完善鉴定制度,我们有必要实行专家顾问制度。专家顾问不同于律师、鉴定人,是一类独立的诉讼参与人。该制度对于促进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保障人权及提高鉴定人的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现行民事及行政诉讼中的专家顾问制度应进一步完善,而刑事诉讼中也同样应实行该制度。  相似文献   

16.
论刑事鉴定启动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鉴定启动权制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司法鉴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体现了一国诉讼制度设计的模式,更影响一国权利保障体系的配置结构。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应当对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架构不同的鉴定启动机制。公诉案件在保留现存鉴定启动权制度下赋予当事人鉴定的申请权,增加当事人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选择权,并对职能部门的启动鉴定权进行限制性制约,在完善鉴定结论“告知”制度的同时,建立“立证、留鉴、备鉴”制度;自诉案件实行当事人启动权制度:建立与诉讼制度、证据制度相协调的鉴定启动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物证鉴定在诉讼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影响了物证鉴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目前物证鉴定体制现状,对物证鉴定体制的设置模式、运行机制、物证鉴定人的资格认定制度、物证鉴定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等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物证鉴定制度。  相似文献   

18.
在司法实践中,故意伤害案件被害人拒不配合伤情鉴定的案件频发,给诉讼进程造成了客观障碍,也为犯罪分子逃避刑事追究提供了客观便利.这不仅有违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也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我国刑诉法中伤情鉴定制度的缺陷.应当在借鉴国外关于强制鉴定机制的立法例基础上,对被害人等第三人拒不配合伤情鉴定的行为进行规制,建立我国刑事诉讼强制伤情鉴定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生态鉴定制度是俄罗斯的基本环境管理制度。本文在对俄罗斯生态鉴定制度进行简要探讨的基础上,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反思,提出了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人身损害鉴定制度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人身损害鉴定制度存在鉴定主体繁多杂乱、鉴定程序不够规范、鉴定意见质证认证规则不够完善等弊端,造成此状况的深层原因在于,人身损害鉴定制度的价值取向不明。重构我国人身损害鉴定制度应当从价值取向、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着手。在价值取向上,以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为指导,以提供具有较强证明力的证据为目标;在制度设计上,应当确立客观中立且具有专门科学和医学知识的鉴定主体,完善中立规范的鉴定程序,建立有效的鉴定意见质证认证机制;在工作措施上,应当调整现有鉴定机构,规范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同时打造专业化的司法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