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凡 《河北法学》2011,29(6):110-115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利益,一旦食品生产企业违反食品安全标准,必然造成消费者利益和食品安全利益受损。《食品安全法》对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生产企业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一方面激励消费者通过惩罚性赔偿制度维护自身权利,另一方面,通过惩罚性赔偿威慑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当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食品生产企业无力给付消费者惩罚性赔偿时,在特定情况下追究食品生产法人企业(公司)内部股东连带赔偿责任,既可以促进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现,又可以丰富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彭飞 《法人》2015,(3):69-70
作为外企子公司的上海福喜集团暴露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提醒国人,食品安全保障不分国界,惩治食品安全犯罪没有国别限制中国人的舌尖并不都如《舌尖上的中国》展示的那般有福气。接连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撩拨着我国食品监管部门、食品生产商以及消费者的神经。早些年间,外资快餐店因为标准化生产在国内消费者心中拥有良好的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违法行为的曝光,让国人再次对食品安全监管凉了心。  相似文献   

3.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和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6月17日同时在北京启动,其中食品安全法体系发展与完善成为最热的话题.消息人士告诉笔者,《食品安全法》修订将有"两大突破". 一是建立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现行《食品安全法》未要求,食品企业必须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食品安全责任险是由食品流通领域经营企业投保并缴纳保险费,主要承担食品销售企业由于疏忽和过失致使消费者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或者食品中有异物,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在限额内予以补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这表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食品不安全的因素有许多,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食品在安全上具有信用品特征,消费者处于市场的弱势地位,并不像经营者那样充分的了解食品的质量、性能、价格等信息,而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采用违法生产、假冒伪劣等手段,对消费者产生信息上的错误引导,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间接的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由于食品安全自身具有非独占性、公益性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行为进行处罚,以此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相似文献   

5.
陈娴 《法制与社会》2013,(22):262-263
食品召回是目前国际通行的一种食品安全事后监管有效措施,本文基于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严峻,对我国食品召回制度中的企业、政府和消费者进行博弈分析,并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切实解决目前我国实施食品召回难的问题,能更好地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6.
食品溯源     
食品溯源已经成为一个有关食品、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事故的术语(A buzz word),正在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运用。欧盟从2005年1月起,对所有食品及饲料产品实行强制性溯源管理(Mandatory traceability)。在现代社会里,建立健全食品溯源制度已是食品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共同要求,并成为全球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四度审议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增加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产经营者悄担连带责任.(中新网2月25日)  相似文献   

8.
《食品安全法》中定义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权是民众得以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种重要权利。然而,我国对于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权既没有独立的直接立法,也没有完善的保护机制。近来,地沟油事件频发,对消费者权利造成侵犯,需要从监管体制和立法理念入手保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权。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自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涉及十倍价款赔偿金条款的理解和适用问题系司法实践的难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十倍赔偿  相似文献   

10.
【裁判要旨】食品标签瑕疵属于食品安全法上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形,但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应免除惩罚性赔偿。对标签瑕疵的认定应考虑标签内容是否真实、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是否违反法律禁止性条款,以及是否给健康带来危害、是否导致对食品特性误解、是否无法确认标签原本意思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璐宁 《法制与社会》2012,(17):190-191
食品安全关系公众健康和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公众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改变我国政府监管权力高度集中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探索食品企业、食品行业协会和消费者等多元社会主体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机制,加强扩大监管参与程度保障措施的力度,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食品几乎都由市场提供,非为自己准备食物其安全性便不在消费者掌控之中。由于市场并不能保证提供安全的食品,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消费者选购安全食品具有局限性,私主体制止食品违法的权利限制和政府对人权的保护义务使得监管食品安全是政府的义务与责任。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重点问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消费者都非常关注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食品安全更加重要。然而,随之出现许多食品添加剂、转基因技术等应用到食品生产中,使得食品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刑法规制的不完善和经济上的问题,使得我国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急剧增加,这些都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通过阐述食品安全的内涵,分析刑法体系中的食品安全犯罪以及我国目前食品安全在法律监管中的现状,以及从经济角度分析食品安全犯罪的性质、成因。从而提出对食品安全刑法规制的立法完善措施,以及运用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经济政策和成本收益理论来减少、遏制食品安全犯罪,弥补食品安全刑法规制的不足,最终确保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4.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国内经常发生重大且影响恶劣的食品案例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影响食品安全在消费者心中的信心,同时也影响我国相关食品产品的出口贸易,对我国食品外贸造成严重经济损害.本文从这些影响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食品安全问题对对外贸易影响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对我国食品贸易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是当前我国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事故接连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对身体健康具有隐形、慢性危害的食品,令人防不胜防。食品安全问题难以治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食品生产经营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生产经营者在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方面比普通消费者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论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基本渠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真实、充分、明确的食品安全信息;大众传媒客观、全面的宣传报道食品安全信息;消费者协会切实履行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的法定职能;政府以主动公开为主体、被动公开为补充,准确、及时、客观的公布食品安全信息,是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四条基本渠道。本文指出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统一、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发布、反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情权。  相似文献   

17.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发消费者对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质疑。由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不健全和法律制度的缺位,致使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运用制度手段,特别是在法律层面构建应对机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在食品生产流通领域的全程监管的问题,更是这些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食品安全法>顾布之后,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将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这个规定引发的争议很多,关于明星代言的有关问题叉再度成为热点.本文从((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五的规定入手,尝试分析条文的内涵,以进一步理解<食品安全法>中明星代言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享用安全、卫生的食品是国际法上规定的基本人权之一。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导致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重挫,政府的国际声誉严重被毁。究其根源,在于食品经营者社会责任意识的冷漠,食品法律和制度的不完善、安全监管不力以及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的不足等。在食品安全问题中,企业应充分注重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第一位的首要责任。同时,国家也应该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协调政府部门职能、完善政府监管措施,以督促食品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以消费者、媒体、行业组织、同行独立专家为主体的公众参与机制也必将在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食品安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食品安全的内涵主要是指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的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