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的外交官和思想家。他所撰写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后法律制度的状况进行了客观介绍评论。该书对日本成功移植引进西方的宪政思想和制度的评介,对清末宪政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观日道人、东海公等,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外交家、史学家和思想家。其撰写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1〕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全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第一任驻日参赞。《日本国志》是黄遵宪实地考察日本后所撰写的中国近代第一部全面研究日本的专著。该书面世正值中日甲午战败之际,从而引起朝野广泛关注和研究。维新派、洋务派和实权派都程度不同地受到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影响,共同对身处危局苦求改革出路的清政府做出"变法修律"、"取法日本"的决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是仿效日本经验而兴起的新式教育。因此,《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创立和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方文明传入日本,在日本的知识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作为日本文化背景的东方文化与新来的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考察问题。在近代化与宪政模式的选择上,日本“求知识于欧美,欧化而不同化”,确定了适合日本的宪政模式。从日本近代立宪主义发展的基本轨迹看,其源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欧美立宪主义思想和制度  相似文献   

5.
《北方法学》2019,(3):117-125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外交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作为中国近代早期外交官,他较早地走出国门实地考察日本、欧美等国家,亲身感受到列强崛起、中国落后的严峻现实。作为一代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他始终在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理论和具体路径。正是在爱国主义情怀和理性认识中外差距的共同作用下,黄遵宪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平等法律思想。该思想在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甲午战争以前中国知识分子考察日本的活动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他们对中日文化同源性、中日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无疑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他们对中日关系的认识也存在缺陷,比如他们基本上都有中日联盟的思想,而只有黄遵宪等极少数人提出要警惕日本的扩张野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宪政思想的述评,指出近代中国宪政思想的特点,分析总结近代中国宪政实践失败的原因或教训,探寻近代中国宪政思想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费春 《现代法学》2001,(1):99-101
《鄂州临时约法》是民国时期湖北军政府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近代民权宪法草案 ,它的人民立宪思想、民主立宪程序和突出的人权法案内容 ,为中国近代立宪主义树立了一个样板 ,在中国宪政史上居于开创性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宪政开始是模仿日本,后来却走上了一条和日本不同的道路,一条通过革命走向宪政的道路。这是由于中日两国存在不同的历史约束条件。本文从三个方面,即对外部挑战的反应方式、原有的权力格局及其调整以及传统思想资源中的革命观念,对中日两国宪政道路选择中的不同历史约束条件进行了比较。同时还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近代革命和宪政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由于路径依赖的缘故,中国宪政是在革命和不断革命的过程中前行的。对于中国宪政事业来说,这是优点,同时也是弱点。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虽然阻滞宪政的力量不断受到重挫,宪政的层次不断得到提升,但是宪政事业也一再被打断,形成一种跳跃式发展的非连续过程,从而影响到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0.
法理.法史礼的合法性价值初探……………………徐燕斌(1.100)罗马的公犯诉讼及其惩罚………………任强(1.107)清末民初的县衙审判……………李贵连俞江(2.70)中华法系思想内涵与基本特点再探………………………………韩秀桃徐伟勇(2.126)试论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对中国清末宪政改革的影响……………………………张锐智(2.140)《二年律令》所反映的汉代告诉制度……程政举(3.98)中国法律职业资格同质化质疑……………李翔(4.20)美国《第一次冲突法重述》败因的法社会学分析……………………………………………王承志(4.84)中国法学教育的历…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宪政运动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但它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政治法律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西方古代宪政文化要素在近现代的高度整合的结晶,是西方宪政文明发展的近现代形态。因此,要全面把握近现代宪政的内在本质、生成机制,必须深入探讨近现代西方宪政运动生成和发展的深刻的历史文化机理,从而为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宪政国家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文化启迪。  相似文献   

12.
陈根发 《北方法学》2009,3(6):14-20
明治维新前夕就传入日本的天赋人权思想,并没有在明治宪法中得到体现。其后,日本的人权意识又经历了大正民主运动的脉动和法西斯主义的蹂躏,直到新宪法公布后,才真正开始“基本人权”的构建。但是由于社会转型的不彻底等原因,它并没有能够形成系统的思想,也没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它虽然仍然受到保守的社会体制的压制,但在市民运动的推动下,终于出现了改善的契机以及追求“新的人权”的诉讼。  相似文献   

13.
郑琼现 《时代法学》2004,2(2):99-106
在前近代 ,欧洲和英属北美殖民地长期存在着多元权力格局 ,由此孕育了宪政的诸多要素 ;而在中国 ,道统和相权都不能有效地制约皇权 ,形成了皇权专制的一元权力格局 ,这是近代中国宪政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地方自治具有塑造国民的民主性格、抑制中央过度集权及强化责任政府的功能,是现代宪政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120年发展,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诸国中宪政制度最为成熟的国家,地方自治制度经历三次重大改革,是日本宪政建设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内容。自主、充足的财政既是地方自治的基本内容,又是地方自治的重要保障措施。20世纪末,日本地方分权改革建立与本国宪政、地方自治相配合的地方财政法制。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可借鉴日本的宪政、地方自治与地方财政法制三位一体的制度架构,通过地方财政法制建设实现地方自治,并藉由地方自治通向宪政国家。  相似文献   

15.
共和精神与宪政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主义是西方宪政理论的重要渊源之一,共和传统是西方宪政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和精神与当代宪政理论之间至少存在法治原则的推崇、权力制约的强调与公共利益的彰显三重契合。共和精神是宪政中国建设的重要精神指引,其中,天下为公是宪政中国之情感凝聚纽带,和谐均衡是宪政中国之构建运作理念。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亚洲五国的中国、印度、南北韩(韩国和朝鲜)、日本与印度尼西亚宪政发展道路各有不同。究竟源于西方社会的宪政模式是否在其发源地以外也具有普遍适用性?亚洲又是否存在特殊的宪政模式或政治体制?如果我们从宏观历史与比较研究的角度审视这五国自十九世纪末直到今天的发展,便可发现,在现代和当代时期,宪政主义在亚洲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亚洲似乎没有产生特殊的"亚洲式"的宪政模式或政治体制,也没有足够证据显示亚洲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与宪政主义难以相容。恰恰相反,宪政主义能否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得以实施,似乎更多地取决于政治因素,以及战争、外国干预等具偶然性的历史事件的影响,而不是主要取决于文化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7.
宪政的中国语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人博 《法学研究》2001,(2):133-147
宪政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自己的原始涵义,中国近代先进思想家在接受宪政观念时作了新的理解,这就使得西方的宪政观念在中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人追求的是宪政自身的价值,而在中国,宪政则变成了人们在追求国家富强时的一个工具。这种语境的置换消解了宪政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一德 《法学研究》2013,(6):183-192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宪治探寻在近代中国不是自发启动的,而是在原有的政治体系难以容纳、应付外部因素的强烈挑战时不得不作出的一种反应。在此过程中,政治变革与国家能力呈现出鱼和熊掌难以兼得之势。一方面,中国近代宪治探寻所启动的政治变革始终无法在国家有效政治统合能力的帮持下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政治变革所具有的合法性因素并未给国家能力提供有效帮助,反而对其进一步消解。这种近乎“负和博弈”的现象可以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和中国现代化特殊路径得到部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