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职务犯罪侦查制度的改革事关反腐败大局,多年以来为全社会所关注。而如何合理配置职务犯罪侦查权是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张兆松教授所著的《职务犯罪侦查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洋洋近50万字,紧密结合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实践,分别从侦查权的归属、初查权、侦查管辖权、强制措施权、特别侦查权和侦查权的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对职务犯罪侦查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特点与其他普通刑事犯罪案件有显著的不同,但我国现行法律对职务犯罪侦查的规定存在缺憾,因而难以适应打击职务犯罪的需要.法律应赋予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的特别侦查权,包括广泛的机动侦查权和使用诱惑侦查、技术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面对权力型的职务犯罪,侦查机关不仅应当享有普通侦查权,而且应当享有更有权威、更有约束力的特殊侦查权。但是,我国检察机关的特殊侦查权缺失,普通侦查权面临内部机构、外部纪检部门的双重分割,造成侦查权的双重缺失,这是反腐败不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内部应当整合侦查机构,集中行使侦查权;在外部合理划分纪检机关与检察机关的职权,维护侦查权的权威性,是控制职务犯罪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永昌 《法制与社会》2011,(28):249-250
侦查权的配置直接决定职务犯罪侦查的分工、权限和权能,关系到刑法有关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目的能否顺利实现。我国现行职务犯罪侦查权的配置存在诸多问题,应赋予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技术侦查权,改变职务犯罪侦查权分散配置和行使的现状,继续加强侦查一体化机制建设,赋予检察机关在侦办职务犯罪案件时的拘留和逮捕的执行权,适度增加惩戒权。  相似文献   

5.
我国《宪法》将检察机关定位于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是法律监督权的重要内容。职务犯罪侦查权一直是法学家和检察实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内在缺陷,从本质上影响和制约了侦查效能的充分发挥,对职务犯罪侦查权进行优化配置是新时期开展职务犯罪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论职务犯罪侦查权的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侦查权的属性乃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故在我国赋予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与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法律监督机关并不冲突。各个国家或地区对职务犯罪侦查权的配置相去甚远,意图通过法律移植的方法将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权从检察机关中剥离出去,改由公安机关、监察机关或另行成立的机构行使,很可能水土不服。并且从实践来看,我国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职务犯罪侦查权配置的问题主要是独立性弱、侦查措施匮乏,对此可通过实行检察机关垂直领导体制、赋予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权、建立强制证人作证制度等方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盛斌 《法制与社会》2010,(25):258-259
近年来,关于检察权的性质及定位问题,日益成为法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而职务犯罪侦查权作为检察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击职务犯罪形势日益严峻与全社会反腐败意识的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更是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务犯罪已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人们对检察机关迅速有效打击职务犯罪的需求也更加迫切,面对新的形势,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配置与运行确有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之必要,这也是目前推进检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定位和判断是否准确是关系到改革与调整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试以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调整与改革为出发点,对其权利归属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以期对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论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正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部分学者立足刑事诉讼流程的合理化,主张检察机关放弃职务犯罪侦查权.但从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当前宪政结构考虑,中国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和职务犯罪侦查权具有质的同一性.中国检察机关的司法弹劾权和组织独立符合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基本要求,检察机关多年积累的侦查人才和经验有利于惩治和预防犯罪,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接受着多方面的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关于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归属问题是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这归结于职务犯罪侦查权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学术界和司法界对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归属探讨从未停止过,众多观点集中表现为将职务犯罪侦查权移交公安机关;独立于检察机关成立专门侦查机关;继续由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等,笔者赞同由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为强化职务犯罪侦查权在反腐败机制中的支柱作用,学界与司法界将职务犯罪侦查权的结构调整与功能更新纳入了司法改革的范畴。自深圳设立职务犯罪侦查局后,关于职务犯罪侦查局的地位与作用,或者更深层次地说是关于职务犯罪侦查权的优化问题成为关注焦点。本文仅就职务侦查权的重构作一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慧 《犯罪研究》2010,(6):44-50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不断融入到反腐的全球浪潮之中,并发挥了超乎想象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有技术支撑的公众反腐力量。但由于普通公众和侦查机关对于腐败的理解有差别,形成了腐败行为与腐败犯罪之分,如何能够将日趋高涨的网络反腐民间力量与检察机关专门反腐机构有效的结合起来就成为亟待处理的难题,然而不容置疑的是,如果民间反腐与官方反腐、权力反腐与权利反腐两股力量能实现有效结合,我国反腐斗争将会获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目前反腐败方面最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它筑起了一道强大的国际反腐法律强网.实现对腐败犯罪的引渡是国际反腐败的一种自然延伸.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关于引渡的规定既是对缔约国的要求,也是各国进行国际合作的有效路径.为了实现对腐败犯罪的引渡,接受"死刑犯不引渡原则"则是我国的上上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有效反腐必须善于发现、解决反腐中出现的新问题。权力影响非分所得是反腐中遇到的新问题,目前,权力影响非分所得的存在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原因、体制原因、心理原因等。对此,需要在反腐斗争中针对新问题提出新对策。而有效防范权力影响非分所得需要综合运用市场运作手段、法律调整手段、从政伦理手段。  相似文献   

14.
刘金国 《法学杂志》2012,33(2):39-45
坚决惩治权力腐败和有效预防权力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权力腐败是权力的权利化和权力的非责任化,因为权力时刻存在着走向腐败的可能性,权力具有私欲性,权力具有可交换性,权力具有不平等性。权力腐败的本质是剥削,其法律属性与民本、民生、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完全相悖。要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意义,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5.
高一飞 《法学论坛》2006,21(5):115-119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和人大代表仅从性贿赂的危害性角度提议性贿赂入罪,是对刑事立法规律的不理解所导致的。性贿赂立法在国际反腐败公约中没有要求,在国外立法中没有先例,在我国不能将性贿赂入罪,因为将性贿赂入罪会因为认定上的困难而导致司法上的混乱。不将性贿赂犯罪化,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监督性贿赂、防止官员腐败。  相似文献   

16.
张学军  聂立泽 《河北法学》2007,25(2):186-191
司法职务犯罪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职务性犯罪,以现代犯罪原因论观之,产生此类犯罪的原因呈现出多元多层次的特点:既受经济因素、文化传统的制约,又受司法运行机制的困扰,还受司法工作人员的素质、立法本身的缺陷、教育缺失或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司法职权运行机制的独特视角着手,深入剖析引发司法职务犯罪在运行机制层面的成因,并就健全我国司法职权运行机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构建科学有效的防范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行政机关可自由支配的权力加以约束,从而消除腐败产生的客观基础,减少腐败机会。具体而言,对于可以由市场自行调节的领域,政府应主动退出,把官员掌握的分配稀缺资源的权力降到最低限度,要最大限度地对行使这种权力的随意性加以削减。  相似文献   

18.
陶玉霞 《行政与法》2010,(12):19-21
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失去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核心,只有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才能保证权力的正确运行。因此,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制约是基础,监督是手段,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To acknowledge concerns about the rising power of the private sector, key international anti-corruption organisations have supported initiatives that emphasise the role that businesses play in corruption. Yet the way these initiatives have impacted the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f anti-corruption organis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received scant attention. As businesses can be key perpetrators of corruption, understanding the way anti-corruption organisations respond to the private sector can highlight the efficacy of anti-corruption efforts. Drawing on interviews with anti-corruption policy makers in Papua New Guinea (PNG) conducted between 2008 and 2009, this article shows how two international anti-corruption organisations perceived and worked with the private sector. It finds that there have been some initiatives designed to address, and raise awareness about private sector corruption in the country, reflecting international trend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vate sector is viewed, often uncritically, as an anti-corruption champion; this has affected the way anti-corruption organisations engage with businesses operating in the countr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despite a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about the private sector’s role in corrup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PNG, neoliberal logic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state still guide anti-corruption activity.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efficacy of international anti-corruption effo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