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相脱节,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显,如何做到老有所养已经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占较大比例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在农村空巢老人家庭中,传统的家庭型养老功能已逐步丧失,机构养老机制一时又难以完善,使得农村空巢养老处于两难的境地.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结合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无疑是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最佳选择.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生活、医疗、精神慰藉等各方面的照顾.通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完善法律法规给农村空巢老人以安度晚年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社区养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老龄化和工业化的双重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较之其他老人,这个群体更为脆弱,面临的养老问题更为严峻。在农村空巢家庭中,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被颠覆,机构养老又面临着重重困境,使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能够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护、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服务,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理想选择,应成为当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3.
"老有所养"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照顾是我国养老的三种形式.由于我国家庭规模日益缩小、老年人需求多样化等原因,使家庭养老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经济状况、管理方式也制约着机构养老的发展.鉴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即社区照顾将成为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李欣 《河北法学》2011,29(8):111-119
在"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过程中,在"家庭养老"形式多元化,发展方式社会化的趋势下,既要重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等养老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又要意识到"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注重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等对老人的赡养和监护义务。亲属法缺乏对"家庭养老"的制度性保障。需要完善老年人赡养制度,调整抚养权利人顺位,将配偶方父母纳入被赡养人范围,增加"精神赡养"义务,改进赡养费的执行与收取模式;需要构建高龄老人监护制度,包括监护人的选任与监护人职责的明确等。  相似文献   

5.
刘鹏 《行政与法》2013,(6):69-72
农村社区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国农村社区养老的理论与实践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该以转变农村养老观念和方式为前提,以政府财政投入和提高农民收入为支撑,以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养老为重点,以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保障,逐步解决农村社区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单位养老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的需要,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区养老老服务的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将成为今后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人照顾成为中国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香港地区老年人福利的研究,比较内地养老保险的现实政策和问题,来探究和借鉴香港地区老年福利的特点——家庭养老、院舍养老、社区照顾等多元化老年福利模式,既体现社会公平、专业化服务,又能让老人在接受照顾的同时发挥余热。通过借鉴香港社区型安老政策、完善社区自治、发展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等措施,推进我国养老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更多独居老人与空巢老人的出现,使得湖北省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政策,但调研发现:受传统文化影响,农村目前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物质相对匮乏;社会对养老问题认识不足,尚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而忽略老年人精神生活;养老保险覆盖面广但保障水平较低,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子女养老思想有待转变,政府养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广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明显老龄化,并且6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这些特征使得广西所面临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由于农村生产力落后,养老社会化覆盖率低,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在逐渐减弱,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也逐渐衰退,针对这些问题,广西农村养老需要构建非缴费性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行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并且要加强土地保障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棘手.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老人的养老需求.而养老院等机构的养老又因为运营困难以及无法满足全部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而发展的十分缓慢.面对这种情况,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新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养老模式是由家庭、社区、政府三方面来共同承担养老问题.由于其既符合老年人传统的养老习惯且运营成本较低,因此,获得大家的推崇.  相似文献   

11.
滕明兰 《法制与经济》2008,(20):103-104
人口明显老龄化,并且6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这些特征使得广西所面临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由于农村生产力落后,养老社会化覆盖卒低,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在逐渐减弱。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也逐渐衰退,针对这些问题。广西农村养老需要构建非缴费性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行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并且要加强土地保障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功能的互补结合,包括养老内容、居住方式、养老资源的来源和提供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社区是政府、市场、家庭联系的纽带,社区居家养老在社区层面整合多种资源,构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实现部分家庭功能在社区层面的替代。基于"责任伦理",老年人固守着日益弱化的家庭养老,被动参与社区居家养老,限制了其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发展,家庭亲缘关系在社区层面的复制,以信任为核心的社区社会资本的构建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以家庭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而实行社区居家养老与中国的传统和国情国力比较符合,社区居家养老正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目前,全国各主要城市已经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是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设施、运行机制、资金、人员方面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社会,养老责任主要由家庭承担。现代社会,家庭养老则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应该结合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老人创造一个安度晚年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农民进城务工对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产生着很大影响,特别是农民工的代际转换和阶层分化使得传统养老模式的弊端更加凸显。本文指出一代农民工和二代农民工之间的差异正在改变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未来,这正是农村社区养老发展的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16.
胡明玉 《行政与法》2013,(4):122-125
赡养义务是一种法定义务,赡养协议是对赡养义务的具体化。赡养协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随着老年人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下降、青年人赡老养老意识的淡化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家庭养老仍占重要地位。赡养协议作为一种新型的温和的预防和解决农村养老纠纷的方式。它有利于切实实现“老有所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能够为养老纠纷的解决提供一种温和的非诉讼的求解模式,有助于减少或化解赡养人之间,以及赡养人与被赡养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家庭养老机制的巩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早已成俗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入法后称之为老年节,对家庭养老做重新定位,各地出台了许多善待老人的优惠政策,使广大老年人享受了时代的幸福!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只有3.1人,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  相似文献   

18.
赵青 《法制与社会》2010,(22):204-204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我国未来养老方式发展之趋势,与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共同构成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本文从各方主体的责任建构,制度设计中注重分层、与配套制度融合,技术操作层面的完善等方面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出路作了探索性回答。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己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的形势,社区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各种服务的依托和载体,社区服务在养老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我国城区居民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养老责任逐渐从家庭转向社会,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养老服务社会化以其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为显著特征,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社区、家庭均在养老服务社会化中承担着一定的发展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