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究竟什么是小康?小康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如何建设小康社会?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一个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 一、市场经济与犯罪的关系犯罪是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经济发展是否必然产生犯罪?犯罪是否同经济必然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都是犯罪学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在研究当前犯罪问题时,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盲目地不加分析地肯定或去否定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理论认为,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个人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犯罪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就必然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  相似文献   

3.
低龄犯罪,即未成年人犯罪,是不可完全避免的社会现象.问题是,现在西方世界出现了低龄犯罪不断上升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犯罪低龄化问题.我国也有低龄犯罪,但是否也存在犯罪低龄化问题?众说不一.有不少研究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和论文,坚持认为我国也存在犯罪低龄化或低龄化趋势.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全面展开,社会一些领域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不公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不公现象的存在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违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马丽萍 《政府法制》2012,(31):50-50
近年来,我国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典型的表现就是渎职侵权犯罪判处实刑少,量刑偏轻,缓刑多。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现象已严重偏离了渎职犯罪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的巨大危害,使刑罚一般预防的社会功能目标难以实现,折射出社会公平正义的严重失衡。笔者试图对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的原因和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一边是受难者临危时的苦苦挣扎,一边却是路人无动于衷的袖手旁观.近日小悦悦事件激发了人们对“见死不救”的思考.学界关于见死不救现象也颇有争议:到底仅仅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还是需要用最严厉的刑法加以规制?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一直是刑事立法中无可避免的趋向,本文就见死不救的犯罪化问题进行论述,旨在对见死不救入罪到底有无合理性和可行性表达明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赵林 《法制与社会》2013,(35):273-274
土地在流转的过程中,由于种植粮食作物与农业生产形式存在巨大的比较效益差距,由此产生土地非粮化问题。非粮化现象的出现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有法律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只有综合舆论宣传、经济调控、法律监管才能使土地经营权流转中非粮化问题得到很好的监测和解决,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浅谈农民工子女犯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在给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社会价值观念混乱、社会行为失范、犯罪行为增多等问题,而这些不仅对成年人有危害,也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负面影响,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之一。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青少年犯罪数量不断增长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我国目前也面临着青少年犯罪这个严重的问题,结合新的社会实际,针对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成因和特点,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于改之 《法学家》2007,6(4):54-63
我国当前刑事立法中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其实也就是刑法的调控范围之理性思考的问题.我国刑法应否对某些行为予以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关键不在于行为是否仅具有法益侵害或违反规范,而在于行为是否达到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的程度.以此为实质基准,就可以对当前刑事立法中的某些热点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建国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犯罪问题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以完全杜绝而又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社会犯罪严重危害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害,我们必须正视、研究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这个问题。犯罪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有没有客观规律可寻呢?我们能不能分析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和种种主、客观条件,探索发生犯罪现象的客观规律,从而,不但更有力地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