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品牌战略是成功企业拓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品牌是企业在市场中联结消费者的生命线,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保护品牌就是保护企业的生命。因此如何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品牌,防范各种假冒、搭便车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成为企业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报刊经营管理中的版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培舒 《行政与法》2002,(12):88-90
报纸、期刊的经营管理是一个涉及众多问题的复杂工作,出现版权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报刊社要认真遵守版权法律、法规,不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守法经营。同时,也应学会运用版权法,维护自身享有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3.
于2013年8月1日生效的德国《著作权法》第八修正案创设了一项新的邻接权—报刊出版者权。这项权利是指报刊出版者在报刊产品出版后一年内,对其享有以商业目的进行网络传播的专有权,其主要用于对抗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和新闻聚合器在互联网上免费使用报刊产品的行为。根据德国《著作权法》第八修正案出台的背景、目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反响,就报刊出版者权的正当性、必要性及权利行使的可能性进行评析。德国《著作权法》此次修改反映了互联网时代日渐式微的传统媒体与作为后起之秀的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  相似文献   

4.
论报刊的转载、摘编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连举 《政法学刊》2007,24(6):56-58
著作权法赋予报刊转载、摘编权是毋庸置疑的。在信息交流频繁迅速的情况下,报刊转载、摘编的法定许可有利于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共享和对重大社会事项及时知晓的需要,体现了社会公益和著作权人的权益之间的平衡。而报刊在转载、摘编过程中,除了要避免侵犯原作者获取报酬的著作财产权之外,也要避免侵犯原作者的著作人身权,还要避免侵犯首发报刊社享有的整体著作权和版式设计权。报刊工作者一定要增强著作权保护意识,健全著作权保护规范,养成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著作权的良好习惯,严格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从而合法有效地行使报刊转载、摘编权。  相似文献   

5.
6.
《现代法学》2017,(6):180-193
主流观点认为,现行报刊转载法定许可法律关系主体仅限于转载报刊与著作权人,而与首发报刊无关。但通过对《著作权法》体系性解读可以得出,取得作品专有使用权并将其公示的首发报刊有权排除其他报刊的转载。否定首发报刊专有使用权的观点和做法缺乏理论基础和比较法依据,并造成实践中首发报刊与转载报刊利益冲突与失衡。《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肯定取得作品专有使用权的首发报刊有权禁止其他报刊转载的立法设置较为科学合理,但应从以下方面完善:(1)保留公益性报刊的法定许可权,对经营性报刊采取授权许可;(2)出台公益性报刊的认定标准和程序,由主管部门进行个别认定并公示;(3)将首发报刊纳入付酬对象范围中并就其与著作权人的分配比例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7.
晚清以降,随着“西学东渐”之风日渐盛行,近代版权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特别是以报刊为媒介,有关版权问题的诸多论述自“新政”施行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虽然在朝廷内部既有如管学大臣张百熙对版权制度持否定疑虑者,又有如廉泉和严复持积极拥护者,但无论如何,版权保护的施行与推广是大势所趋。在1903年以后,官方将版权保护制度予以施行推广。延至1910年末,清政府搁置数年的《版权律》编纂工作在仿行宪政的大背景下继续开展,并最终颁布了《大清著作权律》,成了近代中国版权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屈永华 《法学评论》2004,22(4):115-121
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由西方传教士开风气之先 ,随后 ,西方商人和中国知识分子相继加入该行列 ;报刊的发展对中国近代的民主宪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报律的产生是国人办报热潮兴起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与清末宪政运动呼吸相通 ;尽管清末报律对新闻自由进行了诸多限制 ,但其中所体现的进步意义和新闻的近代化转型同样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在科普报刊中,标题是帮助读者选择科普信息的向导,也是引导读者理解和阅读科普文章的纲要。好的标题常常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扩大新闻的传播效果。文章以《电脑报》2005年的文章标题为例,从词汇、句式、修辞上分述了其标题的语言特色并分析了其风格特色,以阐释近年来科普报刊文章标题在语言上体现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李陶 《法学》2016,(4):99-110
面对媒体融合带来的制度失灵,德国报刊出版者产业驱动立法,创设出独立的"报刊出版者邻接权"。就我国而言,在对待域外经验的立场和方法上,学界往往仅注重对规则本身之评析,而忽视从制度生成层面结合一国特有的法制传统和文化因素进行比较法考察。通过分析可知,报刊出版者邻接权是德国立法者针对媒体融合在本国的具体问题,在对既有实定法律秩序和学理沿革进行体系性考量的基础上作出的破解德国相关制度失灵的对策。其立法行为本身的价值阐释和逻辑论证应为我国学界所重视,但其应对制度失灵的具体策略因具有本土性,不宜为我国所采纳。应以媒体融合在我国的问题表象为指引,结合既有规则体系和制度传统,思考我国相关制度失灵之内在机理,完善对新媒体时代中报刊出版者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法制类报刊历来是众多报刊杂志中较为抢手的一类读物,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和法制环境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公民意识到了知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而以宣传国家法律、弘扬人间正气、鞭挞社会丑恶为宗旨的法制类报刊自然更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这些法制类报刊各具特色,内容通俗易懂,紧扣时代脉搏,为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普  相似文献   

12.
浅谈孙中山新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报刊活动家,杰出的宣传家。他领导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是跨越党派的政治偶像,对中国历史的走向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试图从他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分析、归纳出其新闻思想,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更好地把握、学习他的新闻思想精髓,从而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丁廷臣 《法治纵横》2011,(21):33-36
8月初,新华社报道“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8年未年检。并非法成立“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搞活动骗钱,办非法报刊《中国小记者报》。“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的敛财模式由此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4.
15.
法律文献目前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由于法律文献繁多、出版现状复杂、使得法律文献的查找非常繁杂。本文主要从我国法律法规的出版现状出发,介绍并分析了我国目前法律文献的四种主要载体,简述了检索我国法律法规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16.
《检察纵横》2012,(12):61-61
《检察纵横》作为此次“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中辽宁省停办的报刊之一,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创办了逾万份的报刊。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此阶段的报刊在指导思想、办报目的、报刊活动的起伏变化等方面都呈现出异于新闻史上其他阶段的特点。因此,这个时期的报刊活动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间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理论为新中国奠定了新闻理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当政时期及其死后的北洋军阀政府在报刊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立法活动.这些立法活动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是政权性质改变而名号照旧、报刊法制成果主要集中在袁世凯当政时期、字面上"民主自由"和实质上封建专制手段共用等.  相似文献   

19.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4,19(6):137-137
杨峭立在2004年7月8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报刊编辑的人文素养》指出,从古至今.编辑的职业特点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要求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较好的敬业态度、职业风采、人格魅力。现代史上一批杰出的文化名人几乎无一例外同时又是优秀的报刊编辑,如鲁迅、茅盾、叶圣陶等。  相似文献   

20.
经过从顺治至道光朝近200年的努力,到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政府已经形成了包括调整和建立报刊运行体制、对报刊内容进行管理和控制、查处违反报刊管理和运作规定行为、提塘建设和管理以及查处民间小报等方面的报刊法制体系。与明朝的报刊法制相比较,表现出“清因明制”、“斟酌损益”和“严刑峻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