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新闻报道中侵害名誉权现象在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新闻名誉侵权是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机构或者个人在新闻报道、新闻批评以及新闻评论中侵害公民或法人等民事主体名誉权的行为。对新闻名誉侵权的责任主体、内部刊物新闻名誉侵权、报道内容严重失实、新闻名誉侵权行为的不作为形式、新闻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等方面进行认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公民对自身权利保护意识也逐渐觉醒和提高,以致有关名誉权纠纷的案件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因世界各国的法律传统存在着很大差异,故而在对侵害名誉权的法律救济手段也有很大不同。本文仅以各个国家新闻名誉权认定的不同标准等问题为线索,就新闻名誉侵权法律冲突及其解决方法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3.
鉴于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新闻法,当前完善新闻名誉侵权的立法意义凸显。准确区分新闻名誉侵权与新闻隐私侵权有助于侵权责任的认定和救济方式的选择;明确正当的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界限,应弱化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并确立新闻主体的审核权用尽原则;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与赔偿数额的确定应积累有借鉴价值的案例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更正与答辩作为新闻媒体承担名誉侵权责任的一种具体方式,以完善新闻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方式。  相似文献   

4.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行政机关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构成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相对人名誉权的侵犯?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持肯定态度。首先从名誉侵权行为的基本特征来看,行政机关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能够构成对相对人名誉权的侵犯的。(一)、名誉侵权的被侵害人是特定人。我们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都是特定的,即行政机关的每一个具体行政行为都是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作出的。因此受到侵权的被害人必然是特定的。(二)、名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名誉权案件不断出现,且多为新闻侵权。诉讼实践中颇多歧义,值得认真研究。一、关于新闻侵权行为的排除认定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这几个要素来认定。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如果符合前述侵权构成要件,即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但是,并不是所有有损他人名誉的新闻报道均构成名誉侵权,有些新闻报道虽然也涉及了他人的名誉,表面上似乎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但由于其行为并不违法,因而不符…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我国网民人数不断增加,当前已经达到5亿人,其信息传播量巨大,传播速度之快,加入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网民的言论自由权界域也难以界定,因此,人们在自由发表言论的同时,名誉权也受到很大的威胁和侵害.名誉权是公民一项很重要的人格权,如何正确的划分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界域十分重要.本文对网络名誉侵权的特点、界定进行探析,然后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了解网络名誉侵权以及其法律保护政策和惩罚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法律行为学的角度而言,舆论监督是一种补益社会或适应社会的行为,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揭露和抨击各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同官僚主义、专制主义行为作斗争,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也是舆论监督的功能之一。显然,舆论监督的价值取向与侵犯公民名誉权这一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大相径庭。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人们在行使舆论监督权时,往往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并不是这两种权利冲突的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的名誉侵权行为相比,网上侵犯名誉权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在这些新的特点下,名誉权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本文从网络名誉侵权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网络名誉侵权的特点及行为方式,进而分别对网络名誉权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具体的分类。最后探讨了其如何确认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奇虎360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的名誉权纠纷案一审以认定被告构成名誉侵权行为而暂告一段落,该案判决中原被告的争议引发了笔者的进一步思考,并借此案案情浅谈了互联网时代用户隐私权、互联网安全产品提供者是否涉公共利益、互联网竞争下媒体的责任范围、互联网企业名誉侵权赔偿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因要求民政部门评定伤残等级,结果自己的名誉权遭受侵害.通过检察机关抗诉后,经法院再审,2009年3月19日,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奉节县民政局的行为构成名誉侵权,并赔偿受害人精神损失费2万元.  相似文献   

11.
韩向东  彭莉 《行政与法》2003,(10):107-108
近年来,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或发表批评性报道和评论时引起的侵权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我国目前尚无新闻法,只好采用民法来判定,这就造成了在新闻侵权诉讼实际操作中,使公民的舆论监督权与公民的名誉和人格尊严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衡。为了公平起见,新闻侵权诉讼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王栋 《中国律师》2001,(5):45-46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近些年来新闻媒体侵害他人名誉权纠纷案件也呈激增态势。因为我国目前没有颁布正式的新闻法,对此类案件的适用法律散布在宪法、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及其对具体案件的复函和有关行政法规中。所以,一些当事人在受到新闻媒体侵害其名誉权欲诉诸法律时,感到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可适用,对侵权人是否构成侵权有着模糊认识。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构成民事侵权时,首先也要满足一般民事侵权行为的全部构成要件,即由四个要件组成:1)民事违法行为的存在;2)损害事实;3)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徐军 《中国律师》2008,(3):69-71
目前,我国法律对新闻媒体侵犯名誉权行为缺乏直接规定。根据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及侵权法基本原理的规定,通常认定新闻侵害名誉权须满足以下四个构成要件:损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新闻损害名誉权行为、当事人名誉受损害的事实、新闻损害名誉权行为与当事人名誉受到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陆幽诉黄健翔名誉侵权案是网络侵犯名誉权的典型案例,折射出很多法律适用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案件详情,然后从众多问题中选取了损害事实中"社会评价"的界定、"特定受害人"的界定以及网络名誉权侵权的特殊性三个方面分析了该案涉及到的名誉权规范基础,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用方法。并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指出我国现有规定名誉权侵权的法律法规整体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名誉侵权法是由英国普通法、加拿大各省制定的法律、法令和各种防御措施共同构成的法律领域 ,名誉侵权是加拿大侵权法对人格权利侵害的重点规范内容。但是 ,名誉侵权与言论自由两者之间的冲突 ,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加拿大名誉侵权法试图在名誉保护和言论自由两种利益之间进行适当的平衡 ,通过名誉侵权构成要件、被告抗辩及侵权救济的规定 ,寻求私权与公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名誉权的概念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对于什么是名誉和名誉权,目前尚无法律意义上的解释,学者间认识也不一致。笔者试作简要探析。 (一) 什么是名誉?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且,对名誉权民法保护的司法实践在我国近年来才开始,对名誉这一概念所应包含的内容、范围还难以确定,因此要确定名誉权中名誉这  相似文献   

17.
名誉是指根据公民的观点、行为、作用、表现等所形成的关于公民品德、才干及其他素质的总体社会评价,是对公民社会价值的一般认识。公民享有名誉权,法律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的劳动、工作情况作出的评价也是劳动者总体社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工单位对劳动者作出不实、不良的评价,足以影响到劳动者今后的就业求职和工作生活的,构成对劳动者名誉权的侵犯。  相似文献   

18.
金春锋 《法制与社会》2013,(31):128-129
网络时代,计算机日益普及,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网络名誉侵权案件也屡屡发生,并且给当事人的身心带来很大影响和创伤.但是鉴于网络名誉侵权的特殊性,受害人在取证调查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依靠传统的取证方法又难以实现名誉权的保护.结合传统的取证方法和计算机相关技术原理,特别是针对电子取证,对主机电子证据保全,恢复和分析,能够有效的维护公民的名誉权.因此电子取证技术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诉讼欺诈的侵权责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诉讼欺诈的侵权责任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关注,研究的焦点在于诉讼欺诈的界定以及侵权责任的法律构成等问题。诉讼欺诈的侵权责任在构成上的独特性为,行为人通过取得法院的生效判决书或调解书,侵害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利。为规制诉讼欺诈行为,在立法上应赋予案外第三人一种申请撤销已生效判决书或调解书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名誉权的纠纷日益增多。为了正确、及时处理这类纠纷,最高法院根据《民法通则》的原则性规定,就名誉侵权的认定和受理等问题作了具体解释。这也为公民、法人打名誉权官司提供了标准。一、侵害名誉权的概念及认定标准。侵害名誉权,是指以口头、书面形式侮辱、诽谤他人,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宣扬他人隐私,擅自公开他人隐私材料,或者诋毁、诽谤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名誉或给法人造成损害的行为。行为人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