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7 毫秒
1.
自组织理论与建筑业农民工的组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这是普遍关心的问题。而自组织理论恰好是研究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理论。本文以自组织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农民工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条件和动力机制。笔者认为,农民工要成为自组织系统的条件还有一定距离:它只能部分地满足开放性条件、系统尚处于近平衡态、还没有呈现大量的非线性状态。从自组织系统的动力机制分析来看,建筑业农民工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的合作需要加强,包工头与农民工之间的利益分配需要规范和调整,另外,要通过构建劳务用工信息平台,促使农民工系统信息输入的平权化。从而是农民工尽快从无序走向有序。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目前我国的伤残标准种类繁多,有国家级的,有地方级的,有行业专用的,有使用于特定对象的,林林总总有10余种,标准之间跨度较大,同一类损伤用不同标准,可评出很大差异的伤残程度结果。标准虽然这么多,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专门应用于审判实践中处理普通人身伤害案件的伤残标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事物的发展总是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从广阔无垠的宇宙世界到肉眼难察的微观世界,从有形的物质世界到人的精神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无不体现这么一个共同的规律。正是这种“无序”为以后的“有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对于事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社区发展的方向是走向自组织,其实质就是通过社区各个子系统的协同合作、共同治理,使社区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和谐有序的系统。因此,政府应当转换角色,调整自身的职能和行为方式,培育社区自组织的要素,促进适宜于社区自组织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一点探索     
一点探索鲁洁在规划教育学原理学位点的课程时,我们是按照以下三个板块来设计它的结构的:系统的理论、实际的教育考察(或实践)、有关的学术活动(包括学术沙龙、学术报告等)。我们所设想的理想课程是:它既包括系统的、有序的、连续的部分,又能包括无系统的、无序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现代,政党体系经历了复杂的嬗变,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游离于宪政之外到逐渐与宪政融合,由无序结构演化为耗散结构.在成长过程中,政党体系完成了自我的否定.这种演化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中国宪政的艰辛起步与特殊路径.宪政需要政党引导,政党集聚社会资源推动宪政.政党需要参与宪政,只有参与宪政才具有生命.但在建设宪政的过程中,政党的作用也并非总是积极的,某些政党会背弃宪政的基本精神,使宪政建设偏离正常的轨道,而宪政最终也会将其淘汰.  相似文献   

6.
一、审判管理改革的现状经过一五和二五的改革与实践,法院的审判管理制度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由审判流程管理、审判质量管理、审判绩效管理为内容的审判管理工作格局。(一)审判管理正在从自发走向自觉纵观审判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审判管理正在从自发向自觉进行转化,管理主体上由分散到集中;管理程序上从无序到有序;管理方法手段上从随意到制度化。这一转化过程还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姚秀兰 《法学》2004,(5):45-54
本文阐述了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分析了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及其改革中的困境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认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渐进有序地从隔离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8.
精神世界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诗 《行政与法》2006,3(5):58-59
建设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任务和目标。精神世界是人所特有的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当然是由物质世界决定的,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有其特殊的规律和建设方式。对此,要加强研究和认识,分析精神世界结构,掌握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本文把人们的精神世界相对区分为三个层面,并对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作了初步分析和探讨,指出了问题所在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系统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先  程宇 《行政与法》2005,(10):23-24
本文试图以协同学和耗散结构为理论支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具体分析公共危机意识、制度安排与设计、公共危机的应对体制、公共危机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创新的系统机理与相互关联,以及公共危机管理与外在环境及外系统的系统关联。  相似文献   

10.
刘小平 《现代法学》2007,29(4):69-71
在我看来,邓正来对“世界结构”支配下之“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寻求,实际上最终走向了一种“社会行动理论”[1]。其中,关于“世界结构”、“特定时空”的论述以及当下中国社会秩序问题的开放,实际上揭示了“社会行动”所由发生的前提、出发点和条件,通过这一“社会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冲突法价值的起源 当代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意味着其内部的高度有序状态。一个系统愈是有序,愈是意味着它对外的无序状态。这里的无序是说,由于内系统的向心力或其他有序机制决定了它整体上对外在系统的对抗、冲突。这一表述对说明冲突法价值的起源有着重要的设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化学从早先的经验描述阶段逐步过度到理论概括阶段,由定性分析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总结,为了进一步揭示化学基本定律的内部联系和本质,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在新的实验和原子论基础上,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构成了近代原子-分子学说,排除了化学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有组织犯罪概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有组织犯罪已构成对社会极为严重的威胁。何为“有组织犯罪”?国内外学者纷纷探讨、各抒己见,然而迄今在世界范围内尚无精确、统一的定义。本文在评析国内外学者对有组织犯罪概念界定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刑事立法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实践中各种有组织犯罪活动的实际情况,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视角,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界定,认为有组织犯罪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采取暴力和贿赂为主要手段,具有组织机构的层次性、组织功能的分解协调性、组织指令的规范性和组织成员的稳定性,组织形成由低到高的有序性,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组织整体系统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一个比较观察的视角,对发生在不同国度和时代的世界民法典编纂史上的三次论战进行了系统的历史回顾和理论阐述,探讨了由此引发的“法典化”与“非法典化”思想及其对立的根源,以及三次论战对于各国法律思想史和法制发展的走势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和重大价值。在上述基础上,文章还围绕当代中国民法典编纂所提出的各种观点和论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15.
高宏生 《河北法学》2004,22(7):24-26
市民社会的有序存在是与作为主体存在的人格体直接相关联的,因此,民法上的主体制度是市民社会有序存在的根本前提。科学技术(尤其是生殖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民法中的主体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民事主体制度中,既定的基本假设无法解释,而需要新的假设作为理论前提来进行解释。从高新技术所造成的冲击入手,通过深入思考民法中的主体性问题,就民事主体制度应如何适应高科技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计四平 《江淮法治》2009,(3):26-26,25
在合肥市包河区人大代表提出一件有关民办幼儿园的议案后,区政府迅速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民办幼儿园基本实现了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从无人管理到有人管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从无章可循到有章可循的“四个转变”,困扰该区多年的民办幼儿园发展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马琳 《政法论丛》2012,(1):124-129
德日犯罪论第一次进入我国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引起任何反响。再次面对德日犯罪论,刑法学界已经由赞叹走向对该理论的反思。这一反思主要从两个向度上展开:理论自身和方法论。德日犯罪论所具有的外在不稳定性,表明该理论还在发展,其内在的缺陷,显示出该理论仍需完善。而仅仅运用哲学方法对它进行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德日犯罪论的中国命运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非道德性:现代法律职业伦理的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当下司法改革中所出现的一些典型事例,本文以"非道德性"为基本概念,系统描述和分析当代法律职业伦理所遭遇的困境,以及"自由主义"法学理论与之的内在性关联。最终,提出了以中国传统美德伦理学来克服这一困境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9.
在法理学改革的讨论中,形成一派几乎完全一致的认识,即法学应是权利之学,法就是权利;法就是实现社会主体的权利要求的工具。提倡者认为,建立以“权利本位主义”的法律观是改革中的法理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此观念颇有新意。但细细想来,疑问颇多,不敢随便赞同。笔者的基本看法是,法虽然包括权利的宣告和规定,但法的侧重点是义务约束。1.禁忌、义务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序化的标志人类社会是一种有序系统。但人类的有序社会是由动物的无序联合进化而来的。这种无序联合到有序社会的进化,就是以禁忌、义务的出现和增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优化思想是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贯穿在各种教学理论之中。这些研究以人为主要对象,从人的自然性、机械性、生物性、社会性等侧面提出教学优化理论。随着对人的各种属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这些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表现为:对教学对象的认识从客观的自然走向主观的自然,研究观点从机械观走向系统观,研究视界从本能论走向情感论,研究层次从外部交往互动走向内部动机激发,为教学优化提出新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