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法律与生活》2011,(13):28-28
“钢琴弹得好加分,那杀猪杀得好,凭什么不给加分?美国哈佛等学校的学生弹琴好的多了去,人家都没什么加分!”——6月8日,北京理工大学一教授发微博称。网上出现“反对高考加分联盟”,截至目前已有数万人加入。  相似文献   

2.
卢然  董能 《检察风云》2011,(19):76-78
“当时报考王铁崖先生的学生比较多,考国际关系这门课没有教材,王先生就把20世纪五十年代的油印稿分给各地的考生。每个人用十天,看完后通过挂号信寄给下一位,保证最后一位考生能在考前看完,我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参加了研究生考试。”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前主要实行"优先录取"政策,1978年后主要实行"加分录取"政策。从优先到加分1950年,教育主管部门规定,高校招生对于"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这一政策体现了照顾性与鼓励性兼顾的原则,符合当时的人才选拔环境和制度。1956年,高等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1956年暑期招生录取、分配办法》进一步规定了优先录取的分数控制幅度,要求"在与一般考生成绩相同或相近(指总分少20分左右)时,就应该优先录取"。  相似文献   

4.
伟民 《江淮法治》2009,(14):1-1
为了骗取高考加分,重庆考生何川洋的父母设法更改了儿子的民族成分,结果却弄巧成拙,以裸分就摘取重庆文科状元的何川洋最终被挡在大学门槛外。随后,31名有同样造假行为的重庆考生,也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相似文献   

5.
高考加分事关亿万兆民。考生入学请求权的宪法依据常被误认为是受教育基本权利,其实是平等权。虽然高校在招录过程中依附于政府,但当其行使录取自主权时,该权力的实质是学术权力,来源于科学研究自由。横亘在考生与高校之间的调档行为属于行政许可,既缺乏法律依据,也不宜继续存在。各省新建或培育高水平大学是保障平等权和科学研究自由的根本之道。北大、清华和热门专业取消奖励性加分,补偿性加分不构成录取的决定性因素,则能实现平等权与科学研究自由的均衡。  相似文献   

6.
罗斌在《贵州社会科学》撰文认为,就我国目前行政管理方式来说,对于知识产权的长效保护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将知识产权保护与征信制度相结合或可探索一种掰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这一机制能够拓展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有效衡量当下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为行政执法提供依据,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7.
建春 《江淮法治》2009,(14):61-61
高考加分制度就本其身而言是具有它合理一面的,一些具备了一定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在某一学科有着超常的智慧,为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加点分是理所应当的,况且这种制度早已被考生、考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所接受,关键是只要不出现弄虚作假,确确实实体现了政策的严肃性,我相信出现疑义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8.
北京考生杨天(化名)本有实力冲刺北大、清华,但因为他是"裸考",最终只能无奈填报了一所外地高校。据北京市高招办主任透露,高考考生总体照顾加分率超过了18%。泛滥的高考加分,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对于高考生而言,不  相似文献   

9.
【新闻背景】2003年,福建省在普通高考录取照顾政策中新添了一项内容:凡获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的考生或其子女参加高考可获加分照顾:省级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考生或子女给予加20分的照顾,区市级的加10分。然而,这种将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表彰与高考录取结合起来的政策一经面世  相似文献   

10.
张俊林 《江淮法治》2009,(14):60-60
这些年,伴随着高考备受争议的莫过于高考加分政策。今年更因为重庆31名考生“民族身份”造假事件的发生,使得全国上下,上至学者下至百姓,纸媒也罢,网络也罢,惊呼声、谴责声纷起,一时间众说纷纭。本刊新闻聊斋栏目约请了几位作者,来谈谈“加分政策”。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处置体优生高考加分问题联合调查组日前已经确认,本溪高中等存在国家二级运动员造假情况。一名高中生要通过体育特长获得加分,要经过比赛、办证、审核、测试四关。那么,这些学生是如何连闯四道关口获得lo分加分的呢?随着调查的深入,这样一起具有“标本”意义事件的内幕也逐渐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2.
又到一年高考时节,有关高考新闻也多起来. 坚持高考的公平公正,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课题.浙江省今年2月公布的高考体育加分新政策中规定,参加全国性比赛中获得"三模三电"等项目团体或个人全国前6名的学生,也可加分.这类比赛相当多,即使地市举行的比赛,只要冠名全国二字,就能获得高考加分的资格.  相似文献   

13.
监察文摘     
治理中小学乱收费的新措施最近,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就进一步做好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发出紧急通知,重点治理和纠正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和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择校高收费。今年秋季开学,实行“一费制”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每名小学生每学年只交费160元,每名初中生每学年只交费260元,除此之外,学校不得再向学生收取任何其他费用。《通知》强调,2002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在所属的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小学和初中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或不实行“一费制”。不实行“一费…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高考期间,福建省教育厅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示了2008年福州、厦门、三明、漳州、莆田、龙岩等设区市的普通高考“注意录取”考生名单。通过公示后的考生可以享受加分或是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等照顾。(据《福建日报》消息)  相似文献   

15.
杨丽媪 《政府法制》2009,(13):14-15
前不久,一条关于浙江省绍兴市13个权势家庭子女组成“高考加分俱乐部”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分原本是为了教育公平而制定的政策,然而随着五花八门的加分条款的出现,许多人认为加分正在制造出新的不公平。在如此严肃的高考当中,分数上的高人一等难道真的就如此轻而易举吗?究竟还有哪些潜规则正在侵害着高考制度的公平?目前的高考加分制度又到底该不该彻底取消?  相似文献   

16.
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自己的农业户口变成了非农业户口。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一位农村学生,在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时,其原户籍所在地的村小组因国家占地修公路分得一批征地款,但因其户口已不在农村也没有分田地,村小组就没有分配给他全额征地款,从而引发了江西省首例因户口迁出农村、村小组不分给其征地款的研究生状告村小组的官司。  相似文献   

17.
这些年,伴随着高考备受争议的莫过于高考加分政策。今年更因为重庆31名考生"民族身份"造假事件的发生,使得全国上下,上至学者下至百姓,纸媒也罢,网络也罢,惊呼声、谴责声纷起,一时间众说纷纭。本刊新闻聊斋栏目约请了几位作者,来谈谈"加分政策"。  相似文献   

18.
海棠红 《江淮法治》2009,(14):61-61
正高考加分政策。 至于照顾加分,例如华侨、归侨子女,我以为,完全没有政策加分的必要,考试的前提就是公平,华侨或者归侨的子女,应该和普通家庭子女一样考试面前一律平等。否则,难免我们的孩子会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有农民8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70%多。实践证明,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和繁荣,是我们国家稳定和繁荣的晴雨表,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繁荣,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因此,农业和农村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弃考之殇     
杨速炎 《政府法制》2009,(13):16-17
2009年4月初,重庆市招生办人士透露了这样一个消息: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单重庆一个地区竟然就有上万名考生放弃了高考的权利,那么放眼全国,又会有多少类似的弃考考生?在这其中,又是什么原因令这些高中毕业生们在“鱼跃龙门”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