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中国行政法治建设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行政法治建设,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后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卫生法制》2008,(6):29-30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整个社会始终处于深刻转型和快速发展之中,不仅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转型,而且逐步实现了政府管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型,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卫生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卫生法制初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三十年。卫生法制建设的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3.
周汉华 《法学研究》2014,36(6):27-31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治国与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方针,国家政治生活逐步进入正轨。十五大报告明确规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全社会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务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不懈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确立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司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权制度已经经历了两步较大的改革:第一步:从单一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并存的过渡。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根据这一指示精神,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类型所有制结构,使得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相互促进的和适应社会化大  相似文献   

6.
正社会管理法治化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充分表明国家已将"社  相似文献   

7.
郝明金 《法学论坛》2007,22(1):105-112
我国社会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由此引发法院制度的转型.在社会转型时期,人民法院不应恪遵司法权被动性原则,而应实行"介入性"司法,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进程,承担起司法的社会责任,影响和推动社会转型和法治建设的进程,在完成社会转型的同时,完成法院自身从传统法院向现代法院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司法》2008,(12):1-1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时下隆冬季节即将来临,举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气氛却越来越热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代。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一页又一页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正如司法部高昌礼部长所言,我国改革开放的20年,也是我国律师制度恢复的20年。20年来,我国律师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律师工作已扩展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重大改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又明确将这一治国方略载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治国安邦总章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厉行法治,建设社…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我国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发展经历了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的转变过程,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性、同质性向多样性和异质性转变。随着城市的转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婚姻家庭、族群之间的关系、社会整合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存在诸多问题。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城市的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关键所在。论文结合田野个案资料,在分析城市转型的基础上,指出城市的社会治理需要从单一的、静态的向多元、动态和文化多元的理念转变;制度上的转变,即如何保障更多人参与社会治理;实践层面上的转变,需要建立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