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荆忠 《犯罪研究》2002,(4):51-55
我国刑事诉讼的传统价值取向主要是以职权主义的方式存在的,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我国的刑事诉讼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主要是将职权主义的诉讼方式开始了向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方式的转变。入世后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来思考我国刑事诉讼法价值取向。一是应该从我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心理特征以及政治结构的特点等综合因素来思考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价值取向。二是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中来思考我国的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实际上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的问题。三是在正确处理好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来思考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价值取向。四是从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刑事诉讼价值的适应与需要来思考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价值直接影响着刑事诉讼及其法律制度的发展,作为刑事诉讼的基础理论,其多年来一直存在不同观点.它既要维护国家司法制度的有序运行,又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不被侵犯或剥夺.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动,其价值取向也有所转变.在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之间如何权衡,是我国刑事诉讼价值取向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3.
离婚既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是情感问题,也是道德问题。本文总结了确立离婚标准的立法原则,分析这些标准的确立机制以及蕴含于标准之内的价值取向,探讨如何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取得平衡,达到离婚自由与社会秩序的统一,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功利与公正之间:立功制度的价值取向及其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立功是我国特有的一项量刑制度,究其本质可以说是一种国家和犯罪分子的双重功利主义.功利是立功制度的基本价值,这是由其立法目的决定的,然而,立功制度牺牲了被害人的利益,对违反社会最基本道德的行为进行褒扬,违反了立法最根本的道德基础.因此,需要在立功制度中强调公正原则对功利原则进行限制,并对二者的关系重新调整与定位.  相似文献   

5.
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是指在改革公共服务政府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和选择的动态价值目标,使服务型政府改革向既定的目标发展起导向作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最现实的选择。本文从社会公正正义的内涵、社会公正正义与公共服务改革的关系及推进我国公共服务改革的措施等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诉讼效益:公正与效率的最佳平衡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诉讼价值的取向是呈多元化趋势的.公正、效率、效益,可谓是任何诉讼活动所追求的"三位一体"的价值目标.但三者关系究竟如何定位?这一直是近期学界争论的热点.首先,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是静态和动态的有机结合.也即公正是诉讼的核心和基础,效率是公正的有效保障,两者可以说在诉讼价值的追逐过程中是发展变化的.然而,一旦发生冲突,二者的关系又如何处理呢?本文认为诉讼效益应当是协调两者关系的最佳平衡点.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在司法实践中既保持理性,又不脱离现实,为社会提供最大程度的公正与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曾经引起热议的"教授换妻案"为切入点,从对聚众淫乱罪的存废之争的探讨中,揭示其背后刑法与道德风俗之间的内在复杂关系,以期明确个人权利保障与刑法保障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界限,尝试从源头上以犯罪的本质、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和谦抑性原理为视角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适应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全的发展要求而进行的道德建设,应依据市场经济的内在道德必然性和道德必要性,发展、强化、充实和提升它所内涵的道德原理和道德价值取向。然而,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价值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还必须立足传统文化的道德。我们必须找到市场经济与民族道德价值系统的契合点,构建一个以民族道德价值系统为本位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要求的道德体系。具体说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道德价值取向进行宏观导控。  相似文献   

9.
李乐刚 《中国监察》2012,(19):50-51
对于一个道德高尚的党员来说,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在约束的情况下,他也能够"慎独",自觉地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而不会去搞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不会去钻法律的空子或打法律的"擦边球",不会做任何有损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在党的自身建设中,除了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纪国法对党员行为的规范作用外,还十分重视和加强道德对党员行为的规范作用。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基于是与非、善与恶、正与邪、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一系列价值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个人良知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行为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司法活动中,存在着各种价值冲突.作者认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保护被告人的利益,保护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利,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不可偏废.在证明价值取向方面,要以法律真实作为司法证明的基本标准;在举证责任的价值取向方面,坚持无罪推定的原则;在非法证据的价值取向方面,坚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社会》2004,(9):10-11
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和法制,是制约人们行为和调整人们关系的两大社会规范.法制对人们的约束,具有强制性和外在性,是一种"他律";道德对人们的约束,具有自觉性和内在性,是一种"自律".从很大程度上说,自律胜于他律,因为对于无羞耻之心且有犯罪行为的人来说,处罚只能暂时制止他的犯罪行为,不可能使他彻底抛弃恶习,从内心上改恶从善.故古语有云:有耻方能有格,有耻方能有所不为.可见,道德对于预防人们违法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之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益的冲突和协调是社会的常态。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利益平衡是法的价值取向。作为个人利益重要组成部分的私有财产权与公共利益之间是冲突和协作的关系。从历史角度看,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公法都呈现出在保护私有财产权与保护公共利益之间寻求合理平衡的趋势。通过树立私有财产与公共利益平等保护的观念,在宪法中明确宣告对私有财产权的不可侵犯性,重点健全对行政权的规范和制约机制等,以实现私有财产权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斯密从经济理论的人性假设出发,对其独特的"经济模型"和"看不见的手"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指出道德标准和公正原则是其"经济模型"赖以实现的价值支撑."公正的旁观者"是价值的最高裁判者,是上帝、自然神性与人的德性的统一."公正的旁观者"在经济伦理思想的演进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公正的旁观者"理论的提出为标志,经济与伦理的关系在现代性语境中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公正的旁观者"是现代经济伦理思想的伟大创新,是实现现代经济社会良序运行的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14.
西方资本主义在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暴力是一种除旧催新的经济力。暴力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是经济和道德发展异化的统一。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我们树立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法的价值及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法的存在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答案首先可以追考于"价值"之源,从中悟出"法的价值"不等同于"法的价值取向"的道理,以及社会法的价值是社会体制的运行效率的初步论断;其次,追考于社会法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体制的运行效率科学化的关系,从中得出结论: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法的阶段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法的目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政策是一门具有明显价值倾向的学科。在其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公正这一价值理念逐渐被认同为该学科的核心价值。从理论上来说,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决定了社会生活冲突的背景,也使得社会公正符合逻辑地成了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在我国社会政策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公正这一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论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在当代中国,合理价值取向应体现个人生存发展价值与社会发展进步价值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物质与精神、功利与道义、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轻罪"之法价值取向与人身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学武 《河北法学》2005,23(11):18-23
从中外关于"轻罪"的不同语境及其确定涵义论起,指出国外学者视角上的中国的"轻罪",多指中国现行劳教体制所调控的诸种行为.进而阐述了近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劳教制度存废之争的实质,指出改革论与废除论者本质上都是既要从形式上、又要从实质上改革现行劳教体制下的程序与实质不正义问题.因而改革论与废除论之间并无本质区别.进而,在阐述并评析了多种关于现行劳教体制的改革观之后,指出要解决劳教制度改革方案之争,须先行解决有关设计方案的价值取向问题.而各种改革之争,实质是功利主义优位还是人权保障优位之争.主张在不危及国家、社会根本利益前提下的"人权保障优位"的法价值观.指出单纯的"功利主义至上",势必导致功利而不公平、不公正,甚而有违法治的正义原则.而作为正义基本蕴涵的公民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最大限度的公平与自由,正是人权保障得以实现的基本路径和期寻方向.因而人权与正义并不必然冲突.惟其如此,在一定平衡条件下的"人权保障优位"的法价值观,值得作为我们重塑有关"轻罪"方案时的立法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改革现行劳教体制的法理思考和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9.
程序公正──未来国际私法价值的新取向屈广清公正是表征国际社会进步的一个普遍性范畴,而且法理学家通常认为,一旦解决了法律冲突这一特殊行为的性质问题,会使公正获得更高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社会才需要把程序公正纳人到解决冲突的制度设计中去。程序公正与冲突解...  相似文献   

20.
一、道德预防功能的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社会精神现象.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用善与恶、诚实与虚伪、公正与偏私等来评价人的行为,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维持的.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学习、认同、模仿等实践活动,逐渐地掌握和完善了运用道德观念来评价人们(也包括自己)的行为,起到抑恶扬善、调整人际关系,自觉地调整自己行为的心理作用.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具有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社会集团,其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内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当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有许多具体道德规范应当遵从,如,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