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法实践中侵犯商业秘密罪是一个较难把握的罪名,尤其是对如何判断商业秘密侵权、如何认定重大损失等均存在争议和疑难之处。一、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间技术合作增加,包括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在内的知识产权犯罪呈现较强的区域性特点。受利益的驱动,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曾杨  廖运学 《法制与社会》2013,(10):259-260
本文对修正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个主观要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刑事法网更加规范,以利于司法实践中对行贿犯罪的认定,适当扩大行贿犯罪的打击范围,进而更有力地打击受贿犯罪。  相似文献   

3.
受贿犯罪是职务犯罪中常见的一种犯罪。但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对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受贿的未遂和既遂等问题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受贿犯罪的认定。为此,笔者就上述问题谈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4.
试论受贿罪中利用第三人职务之便的认定王世科目前,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利用第三人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而收受财物所构成的受贿罪,已成为受贿犯罪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对如何界定这种利用第三人职务之便的内涵和处延,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认...  相似文献   

5.
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件,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界定关系着行贿罪的定罪量刑,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关于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界定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结合"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相关规定和解释,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含义、范围意义认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刑法理论研究提供更加基础和丰富的资料,为司法实践中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王希平 《法制与社会》2012,(21):256+260
司法实践中,以单位的名义、为单位的利益实施诈骗的行为屡屡发生,但是,由于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成为诈骗罪的主体,导致这类行为不构成刑法意义上的犯罪,对打击犯罪、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产生不利因素.单位实施了诈骗罪的行为,是否应谈追究刑事责任,在司法实务届与理论界一直颇有争论.对此,本文认为诈骗罪应当增设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用卡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类与信用卡相关的犯罪日趋严重,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形形色色的与信用卡相关的犯罪,由于法律规定不甚明确,对犯罪的正确认定带来一定困难。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结合实践中的案例,邀请法学专家就行为人捡拾信用卡后恶意取款、转账的行为应如何处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单位犯罪在我国现阶段呈现出明显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单位犯罪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中国现实情况下要正确的处理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单位犯罪案件,就必须对单位犯罪有一个明确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李挚萍  田雯娟 《法学杂志》2018,(12):109-121
环境犯罪不仅破坏了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也损害了生态法益,保护公共环境利益是刑法介入环境保护最根本的出发点。近几年来,随着环境司法专门化和环境司法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恢复性措施出现在环境刑事司法实践中。与传统惩治犯罪的刑罚措施不同,环境恢复性措施着眼于对受到损害的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性措施的应用让犯罪人更清楚地认识到其行为对环境的危害,督促犯罪人主动承担环境修复责任,有利于利害关系人的参与,实现社会和谐。但是,恢复性司法与传统司法在原则和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实践中恢复性措施的应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地区差异大、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等问题。环境恢复性司法必须根植于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不与刑法基本原则相违背,在此基础上注重对环境损害的救济及公众利益的考量,逐步完善环境恢复性司法的法律依据,增设环境刑罚辅助措施,鼓励法院发挥司法能动性,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创新恢复性措施,最大限度修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是我国《刑法修正案(六)》中设立的一个新罪名,作为一种危害较为严重,但实践中又很难认定的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其罪名的设立和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引起了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关注和争议。设立本罪的法理基础在于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本罪的构成特征,在司法认定中注意区分本罪与其他相关犯罪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价证券被广泛发行和使用,而一些不法分子也把犯罪目标转移到有价证券上,盗窃有价证券犯罪日趋增多。目前,我国对盗窃有价证券犯罪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司法实践中根据刑法中惩治盗窃罪的条款和有关司法解释,对盗窃有价证券的犯罪分子以盗窃罪定罪处刑。 由于有价证券不同于货币和财物,这就给认定盗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司法观念中,起诉法定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不论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具体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刑事案件只能通过公诉方式结案。这不仅忽略了被害人的利益,而且导致了司法成本的不断上升。如何在刑事司法体系中实现既保护被害人利益、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又达到加害人改过自新、回归社会的目标,是当今各国刑事司法政策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然而,在刑事和解适用过程中,由于执法者滥用自由裁量权和对加害人与被害人救济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刑事和解在执行中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行贿犯罪查处难的现实困境,大量行贿人没有受到法定的刑事追究。一方面是由于立法规定的“不正当利益”的主观要件难以把握,无法查处向国家工作人员“身边人”行贿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贿赂犯罪的隐蔽性和侦查手段的落后性,侦查部门不得不过分依赖行贿人的言词证据以打击受贿犯罪,存在着司法利益上的交易。破解这种困境,一是要取消“不正当利益”的规定,将向利用影响力受贿人行贿的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加大对行贿犯罪的处罚力度,增加犯罪成本;二是要构建特殊的贿赂犯罪证据规则,提高侦查水平,减少对行贿人言辞证据的依赖。  相似文献   

14.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监守自盗的犯罪性质,有着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在一些具体案件中,由于对监守自盗的犯罪主体与客观要件的认识不同,对此类犯罪是认定为贪污罪还是盗窃罪,分歧较大。就此,笔者从监守自盗的特征,以及它与盗窃罪的异同,谈谈监守自盗的犯罪性质,以求指教。  相似文献   

15.
聚众斗殴罪在司法实践中案件所占比例较高,是普通刑事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始于1979年刑法中的流氓罪,成长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革的时代,由于聚众斗殴犯罪本身的复杂性、法律规定本身的不完善和法理理解的不统一,从它诞生之日起,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们便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地方司法更是标准不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件的准确、公正处理。本文以当前的司法实践为视角,力图通过对聚众斗殴罪的本质特征、认定的争议问题、加重情节的理解及转化犯的适用等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6.
民事纠纷与经济犯罪交织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萍 《法学家》2001,(3):100-10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刑法的实施,经济犯罪数量增加,刑法调整和保护经济关系的力度加大,经济领域的犯罪化程度比过去大为增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违法与犯罪,特别是民事纠纷与经济犯罪交织的现象日益突出,正确界定二者并适用相应法律予以调整的问题日益成为审判实践中的一个棘手而重大的课题。本文试图从目前司法实践中民事纠纷与经济犯罪交织的现状人手,对正确区分二者提供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法释[2000]33号规定了损害赔偿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交通肇事罪的定罪量刑.此规定的积极意义在于以被害人利益为导向的刑事政策;符合现代刑法的谦抑原则;符合对交通肇事罪刑事政策的发展趋势;符合过失损毁财物不负刑事责任的刑法基本原理;暗合了恢复性司法的精神.但是,这个规定由于将金钱与犯罪直接联系起来,对传统司法观念的冲击过大.同时,由于规定本身的不完善,使其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雇佣犯罪刑事责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雇佣犯罪并非一个法定的犯罪名称,它只是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类带有雇佣关系犯罪现象的概括。雇佣犯罪概念的界定,必须能够涵盖实践中此类犯罪样态,揭示出此类犯罪样态的突出特点,在雇佣犯罪中,雇主可以是教唆犯、组织犯、实行犯等,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案情,作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论单位犯罪     
王楚 《政法学刊》2008,25(2):23-27
单位犯罪在以前的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中被称为法人犯罪,它产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是财政体制的改革,使得我们国家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各单位都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由此产生了一个个特定团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当特定团体以非法手段谋取自身不正当利益从而损害社会整体利益时,就产生了单位犯罪现象。也就是说,当这种利益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用犯罪的形式表现出来,应对单位犯罪问题的现行立法规定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犯罪,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等方面的原因,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认识却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主体、对象以及对销售金额的确定等问题展开阐述与探讨,以期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统一认识,增强适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