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T软件下载的刑事责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T简介及其对版权业的冲击BT是一种多点下载的源码公开的P2P软件,全名为“BitTorrent”,中文全称为“比特流”,它可以让任何网络终端设备无需通过技术服务器提供信息源就能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在P2P模式下,个人电脑之间进行资源和服务共享不像传统服务器模式那样需要经过中央服务器的介入,每台个人电脑同时充当服务器和客户端,当需要其它电脑的文件  相似文献   

2.
当今,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P2P技术为网络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导致版权侵权行为和侵权主体的复杂化,权利人和公众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目前版权制度构建的利益平衡机制和维权手段已经严重落后于现实情况。在分析P2P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法律、技术和社会共享协议“三位一体”的应对策略,试图解决目前P2P技术引发的日益严重的版权侵权问题。  相似文献   

3.
郑甬 《法制与社会》2012,(7):269-270
P2P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都处于对等的地位,协同工作,互通有无.但是在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P2P技术也引发了许多法律问题,其中尤以版权侵权问题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版权数字化背景下的P2P技术引发的版权侵权现象进行分析,明确使用P2P技术的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利益平衡机制来协调与该技术相关的各群体的利益,实现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4.
BT下载是当前最流行的下载模式之一.但其合法性一直都争议不断.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其中有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经非常严重,在国外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已经有对BT侵权加以刑事处罚的判例.例如2005年的香港陈乃明(外号“古惑天皇”)案、2009年世界最大的BT下载网站“海盗湾”侵犯版权案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结合BT下载模式的特点.从刑法的角度考量BT下载中各方主体的行为.就变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发展,P2P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他在推动网络传播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损害版权人的利益.其中涉及到软件开发商、网络服务提供者、最终用户、三方主体,本文围绕着这四方主体,对传播行为是否损害版权人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版权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冲突加剧,版权间接责任在强化版权保护的同时,却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技术创新。因此,应从鼓励技术创新角度来完善我国版权间接责任制度:明确帮助侵权的构成要件,规定P2P等技术提供者的“避风港”条款;对于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行为其主观“应知”标准不应作宽泛解释;进一步明晰网络服务商的替代责任构成要件,协调法律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BT软件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随之产生的BT侵权案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笔者主要从BT侵权的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进行法律剖析,进而分析网络环境下相关著作权如何保护。  相似文献   

8.
李鑫 《法制与社会》2013,(7):238-239
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产生了数字出版及网络版权这样的新生事物,网络版权侵权行为也随之而生,但在如何认定这一行为的问题上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针对网络版权侵权行为的认定,从网络版权及其侵权行为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在认定网络版权行为时所面临的实体层面的和证据层面的难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网络版权中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网络环境下,版权人的利益极易被侵犯,而当今各国版权法还不够完善,不能提供令版权人满意的保护,因此,版权人纷纷寻求自我保护。数字技术为版权人的自我保护提供了可能。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是版权人采取的权利保护及标示措施,将其纳入版权保护体系是版权保护在数字和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一、将技术措施纳入版权保护体系的原因与进程所谓“技术措施”,是指版权人为防止他人对作品的非法使用,而在版权作品上采取的技术上的防范措施,令使用者不能任意复制、发行、传播、修改版权作品,从而维护版权人的经济利益和精神权利。根据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BT软件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随之产生的BT侵权案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笔者主要从BT侵权的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进行法律剖析,进而分析网络环境下相关著作权如何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