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国儒家伦理观念哺育下形成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群,这个熟人社群主要依靠亲情维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熟人社群必然解体,代之以陌生人的社会。本文认为传统的亲情不足以维系崭新的陌生人社会,文明的陌生人社会除了法治没有出路。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张促成了西方的契约文明和契约社会,农业立国的中国则选择了伦理文化与家族社会。随着社会交往与社会流动逐渐增加,熟人关系网络与熟人信任的作用力和作用范围正表现出弱化的趋势。中国正处于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阶段,而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制度信任,是维持新时期社会关系、实现由"熟人信任"走向"陌生人信任"、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家实施的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状况.但农村教师对农村文化的认同度较低以及服务农村教育信念不够坚定的问题仍存在.研究表明,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小学教师与农村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农村小学教师角色从熟人成为农村社区的陌生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农村教师在工作之外的交往领域中扮演社区的熟人角色,有助于沟通教师和社区民众的关系,有助于加强教师与乡土文化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开展教育工作.从熟人向陌生人的角色转变,影响到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对学生的教育实质和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熟人社会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客观地说,中国社会至今也没有走出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存在给社会风气和政治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提出了严正的挑战。因此,积极地应对这一挑战,对于推进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我国熟人社会的现状入手,剖析了其对行政伦理的冲击,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了熟人社会中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会未必是陌生人社会,网络社会也未必一定是虚拟的,从国内网络语言沟通社群的特征即可见其一斑。而事实上,如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也是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6.
向朝霞 《海峡法学》2011,(1):115-120
社会规范的变迁从熟人社会发展到陌生人社会,甚至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互动中的两个陌生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人与人的互动和优质生活,形成了一种信念的期待进而产生了微观法律。微观法律属于社会规范,具有法律的一般属性,有其自身运行规律和执行程序,也有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变迁、时代发展,中国已从一个“熟人社会”过渡到一个“陌生人社会”,社会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与人之间也变得不同。我们要维护这种“和而不同”,保障社会结  相似文献   

8.
陈磊  石磊 《法律适用》2013,(1):46-50
一、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由"生于斯、长于斯"〔1〕的乡土社会向"人的流动时代"〔2〕的现代社会,由"鸡犬相闻"的熟人社会到"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社会的急速变迁。人口流动和迁移既是现代化进程的动力和促因,也成为现代化进程必须应对的课题与挑战。流动人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紧张,增加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压  相似文献   

9.
乡土社会的本色是人与人通过私人关系联系起来并构成一张张关系网的熟人社会。这种差序格局下的社会结构以及依靠传统习惯维持社会秩序的特点是对国家制定法消解的原因之所在。移植的国家法是以权利为本位,主要调整陌生人社会的法律关系,其裁决结果与乡土社会的"正义"观念有所差别甚至格格不入。法律规避、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冲突、司法公信力消弱等现象即是乡土社会消解国家法的表现。国家法的这种尴尬处境势必阻碍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完善和云计算的兴起,"大数据"一词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大数据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变革,也不仅仅是一场"计算革命",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大数据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征信业也不例外。伴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人与人之间信用的建立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过去的熟人社会到现在陌生人社会,互联网在陌生人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  相似文献   

11.
尹霞  舒海 《行政与法》2005,(3):109-111
南京“职业目击证人”的出现引发了众多讨论。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这类以获利为目的的“证人”是具有证人资格的,他们收取报酬也不违背有关法律规定。这类证人的出现固然是由于我国证人法律规则的某些缺漏,但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些变化,如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经济人”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的觉醒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下岗压力。  相似文献   

12.
叶青 《法律与生活》2013,(19):30-31
2013年8月27日上午,广西柳州市首例铊投毒案在广西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现如今,家长在教授孩子防范意识时,都会告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过,当真正面对那些居心不良者时,尤其是熟人,别说是孩子,就连大人也难免疏忽。此特殊案例为广大民众敲响了保护自身安全的特殊警钟,要有防范无怨无仇之熟人下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阎礼 《法律与生活》2013,(12):52-53
人们常说要提防陌生人,但熟人就绝对可靠吗?古今中外的刑事发案率证明,70%的刑事案件都是熟人所为,而且,关系越亲近,往往被害得就越惨。原因在于,一方面,身为亲朋的加害人往往非常了解被侵害对象;另一方面,被害人对熟人过分轻信——用俗语讲就是"人家把你卖了,还帮  相似文献   

14.
<正> 刑法的伦理观,实质上是刑法自身所包含的伦理道德思想。研究刑法伦理观,不能仅从刑事法律关系本身来进行,而应该将刑事法律关系作为一个有机体置于更广泛的领域内进行研究。所谓伦理观,是指关于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道理和规则的总观念。伦,是指人与人的关系;理,是指道理和规则。伦理和道德往往作同义语使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5.
夏黑讯 《行政与法》2007,4(3):117-119
法官伦理是伴随着法官职业的形成、发展及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法官伦理和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有相适应的一面;同时法官伦理作为一种职业伦理,在很多方面又区别于一般社会伦理,具有自身的一系列价值特点和评判标准。法官的优良职业道德规范决非可以随意制定的,而只能通过社会制定其职业道德目的,从法官的职业行为事实的客观本性中推导、制定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探析调解在"陌生人社会"名实结合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熟人社会,调解是名实分离的。它体现在当事人在是否选择调解,是否推进调解程序和是否接受以及履行调解协议上,是不能自愿决定的;而在陌生人社会,一方面,熟人圈子的失去与否对于一般人来说,基本没有多大影响,这使其可以无多少顾忌地去选择解纷方式;另一方面,人员流动的高频率又导致了彼此之间的互不信任。这些将促使调解朝其本质化的方向转变,从而使得调解名实结合在中国的最终实现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池敏  苗蕾 《法制与社会》2010,(28):276-277
人在交往中需要建立相互的信任,以熟人关系为主的中国和以陌生人关系为主的西方国家的信任机制各不相同,表现各异,同时也有联系。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人信任的比较,进而探究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应如何建立长效的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18.
尹霞 《广东法学》2004,(5):16-19
南京“职业目击证人”的出现引发了众多讨论。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这类以获利为目的的“证人”是具有证人资格的,他们收取报酬也不违背有关法律的规定。这类证人的出现固然是由于我国现行证人制度存在某些缺漏,但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些变化,如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经济人“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的觉醒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下岗压力。  相似文献   

19.
肖巍 《公民与法治》2013,(18):36-36
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商品交易活动不活跃,人们的交往主要靠关系、人情来维持。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关系、人情就靠不住了,大家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七嘴八舌,有较量,也有博弈,那就只能用制度、规则来维持,博弈(游戏)就必须有规则,好比下棋,车马炮各有章法,不能各行其是。  相似文献   

20.
“引诱性执法”是否具有正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红 《政府法制》2008,(22):32-3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复杂的“陌生人社会”所取代。一些违法活动在经历了长期的“兵贼游戏”后,变得越来越隐蔽。相关的行政执法变得不再容易,如果一味按照常规的取证执法方式,可能收效更微。“引诱性执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