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千乔 《中国监察》2010,(20):38-39
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出来,新形势下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越级访、集体访、重复访持续增加,成为信访举报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三访”问题,已成为当前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
涉诉信访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诉信访问题是法院工作中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也是一个困扰各级法院领导和法官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在分析涉诉信访的成因、涉诉信访与诉讼制度关系的基础上,就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根本途径、现实国情下的政策选择、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最近.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该条例将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在传统的信访制度面临尴尬境地、社会舆论尤其是有专家对信访制度的存废提出异议的背景下,国务院及时颁布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这无疑传递了革新信访制度.重新焕发信访制度的生机活力的信号.同时也从立法上进一步肯定了信访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民与法治》2007,(4):11-13
所谓信访听证,就是指有信访职能的国家机关在处理信访案件过程中,为了了解信访案件的真实情况.及时有效地正确解决信访案件,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和有关负有承办信访案件的职能部门质证的程序。在社会转型时期信访工作面临着大量的新矛盾、新问题,出现了一些缠诉、缠访的“信访老户”,为了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信访听证作为一种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边际 《天津检察》2007,(5):37-38
近年来,涉检信访呈不断上升趋势,涉检越级访、进京访上升趋势尤为明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涉检信访的概念 涉检信访就是涉及检察机关工作的群众信访。具体讲,就是通过向检察机关控告、申诉、举报,来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诉求,以期实现或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6.
当前信访突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方面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要妥善协调处理社会利益关系,解决当前信访突出问题,必须从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科学制定落实政策、坚持依法行政、完善社保体系、提高干部素质和强化信访工作等方面调整政府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永春 《特区法坛》2004,(11):41-42
近年来,海口市群众集体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及群体性事件有上升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有:农村土地权属纠纷;企业改制过程中,人员安置就业、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问题引起的上访;城市社会管理中,交通运输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等引发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涉法上访;部分企业军转干部上访等问题。这些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了基层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涉法信访问题主要是指因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作为与不作为行为,未能满足和达到信访当事人所提出的条件和愿望,而采取人民信访渠道,向上级机关提出投诉,或者寻求法律程序之外救援的一种活动。近年来,涉法信访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表现出“信”访少、“人”访多:“单”访少、“群”访多:“文”访少、“武”访多的“三少三多”特点。由于有的涉法信访案件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一时难以处理和解决的问题,致使有的信访当事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上访,有的动不动就要聚众围堵党政领导机关,还有的甚至越级进京上访,更有甚者以身试法,聚众堵塞国道、省道或者铁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信访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两个制度化发展期.当前信访的性质由诉情转化为求解为主,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访的存废之争和信访工作中出现的许多具体问题.本文指出依宪治理信访问题就是要弱化信访功能,加强信访治理.  相似文献   

10.
近日.随着澄城县人大信息网站网上信访栏目的开通.标志着该县人大常委会网上信访工作正式启动。为充分发挥人大机关在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澄城县人大依托常委会门户网站,创新工作方式,拓宽诉求表达渠道,打造便捷、高效的信访受理平台。信访人足不出户,只需要通过互联网登陆澄城人大信息网,在首页点击网上信访栏目,就可以完成咨询、投诉、举报等信访活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公民法治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懂得自觉运用法律来捍卫个人权利。在运用法律维护权利又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信访成为公民寻求利益救济的重要渠道,而涉法信访又是信访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且信访人的表现非常执著。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12.
狭义的信访是指行政信访,按国务院《信访条例》第2条规定,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政府、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中度意义上的信访不包括非国家机关的信访活动,不限于行政机关,还包括人大及其常委会、法院和检察院的信访。中度意义上的信访在地方性法规中使用。本文以行政信访为重点。新中国信访工作六十年的运作过程,是宪法实施和宪法精神得以实现的过程。尽管《共同纲领》和新中国宪法没有提到“信访”这个词,但是“信访”有宪法基础。由于信访符合宪法精神,所以新中国六十年来,它成为实施宪法的重要形式,并在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监督权力和权利救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信访和宪法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罗文杰 《政府法制》2012,(34):58-59
2005年5月1日,国务院新修订的《信访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新《信访条例》的贯彻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信访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基本实现了“畅通信访渠道,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维护信访秩序”的立法目的,标志着信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访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4.
针对少数部门和信访工作人员推诿扯皮、办事拖拉,致使信访案件质量不高,群众对处理结果不满意,越级访和重复访增多的情况,2005年以来,江苏省苏州市纪委、监察局积极探索建立了信访督查制度,督促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信访责任制,提高信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明确内容规范程序我们主要规定了六项督查内容,即是否按规定和要求对信访问题予以受理,是否按规定的办理期限办结信访事项,是否按规定反馈信访事项的办理结果,是否按规定程序办理信访事项,是否存在推诿、敷衍、拖延等问题,是否落实信访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涉检信访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涉检信访存在的问题.探讨完善处理涉检信访的长效机制,以充分发挥涉检信访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信访是人民群众通过信访方式求助于政府解决某项或某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方式。2008年,安徽省合肥市环保局经开分局共受理环境信访投诉178件,平均周受理4.2件,环境投诉案件呈现数量大、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我们结合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涉法信访,顾名思义,就是涉及有关法律关系调整、法律责任承担的信访。当前,我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涉法信访已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人民群众的上访.60%以上涉及到法律问题,特别是一些诸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下岗安置、人员分流、环境污染等群体性信访案件,涉及面广,牵涉人员多,处理难度大,稍有不慎就容易影响社会稳定。但当前对于涉法信访的处置并不尽如人意.依法规范信访程序,改革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使之纳入法制化轨道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蔡正文 《特区法坛》2004,(3):50-51,48
信访制度,作为中国最基本的民意表达制度,是党、政府和法官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法院的信访接待是法院工作的窗口,它在传播法律、联系群众、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法院来信来访量日渐增多和错综复杂的特点看,进一步重视和强化法院信访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因为信访工作不但要帮助信访  相似文献   

19.
刘晓珊 《法制与社会》2013,(32):135-135,139
信访接待是检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处置涉检信访突发事件更是重中之重,负责维护信访接待场所秩序的司法警察则是最前线的保障力量。如何找准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如何应对涉检信访突发事件,如何依法采取措施妥善、有效地处置,已成为司法警察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涉检信访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总结目前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现状,积极探索有效处置涉检信访突发事件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陈琛 《法制与社会》2014,(10):142-144,231
对目前信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论述,分析了信访工作实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阐释了这些现象的诱发原因,揭示了信访部门承载与职能的错位、信访制度与司法途径的冲突和重叠及执行上的偏差等问题。针对信访制度的困境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司法途径权威、完善信访制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思路,以期解决信访问题。从法律、信访制度及政府三个方面综合治理、全面提升,与时俱进,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解决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化解矛盾冲突,缓解信访压力,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及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