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科学、技术或其他专门知识的“载体”,专家在诉讼中的职能越来越广泛.由于诉讼模式的差异,专家在诉讼解决专门性问题时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专家被视为当事人的证据方法;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专家充当法官的辅助人.在两大法系相互借鉴和融合中,专家兼具当事人证据方法和法官辅助人的角色.我国鉴定制度带有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鉴定人在诉讼中扮演着“专门性问题法官”的角色.我国应借鉴德国和日本的做法,将鉴定人定位为法官的辅助人兼当事人的证据方法,从厘清鉴定启动权、鉴定实施权、鉴定意见审查权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入手,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  相似文献   

2.
面孔刘黎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人民法庭党支部书记、庭长;2013年,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一等功;201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模范法官、最美基层法官;20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CCTV年度法治人物;201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什么样的法官值得信赖?“案结、事了、人和”,刘黎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作为一名民事法官,十余年来,刘黎审结民事案件3000余件,涉及当事人8000人,无一信访投诉,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值得信赖的人民法官”.拿出最大善意了解案情 “儿啊,你走了我俩还怎么活啊……你们还我儿子……”这是一次庭审现场刘黎的当事人令人心碎的呼喊.  相似文献   

3.
阿成  宁冰 《政府法制》2008,(7):48-50
在发表“法官警言”时.河南省济源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张鸿英慷慨陈词:“古代包公尚能两袖清风铁面无私,现代法官更应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就是这位道貌岸然的法官.却私下里钻进女当事人的被窝里“取证”.在与女当事人同居半年后东窗事发。当时许多人对这桩风流韵事“看不懂”:女当事人为何一会儿状告主审法官“骗奸”。一会儿又撤诉?河南省公安厅为何要介入这宗“桃色新闻”?2007年12月20日.张鸿英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他与女当事人之间的角色转换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4.
大友 《法治与社会》2005,(10):23-25
当事人打官司,资深法官答应帮忙,但条件是对方支付5万元好处费.由于一时拿不出这么多现金,当事人在法官的授意下,给其打了一张5万元的借条.没想到,因为没能及时支付好处费,法官竟然启动法律程序把当事人告上了法庭,索要“贿赂加利息、滞纳金”总计近100万元.   2005年7月20日,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全国罕见的法官索贿案.  相似文献   

5.
微新闻     
《中国审判》2015,(1):56-57
汉沽审判区:法官踏雪执法进乡村2014年12月10日,一场瑞雪普降津滨。然而,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汉沽审判区执行庭的法官盂绮和执行辅助人员一点也没有被大雪"吓倒"。他们一早来到单位,随即就按既定的工作安排,开始了外出执行的路程。2014年11月,案件进入执行程序。鉴于双方当事人分歧较大,承办法官孟绮多次找到被执行人杨某,耐心细致的做其思想工作。12月10日上午,法官们冒着严寒,踏雪前去执行。最终.在法官  相似文献   

6.
曹志勋 《当代法学》2021,35(2):134-146
在民事诉讼中启动鉴定程序存在三种方式,体现了法官职权与当事人权利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当事人证明权和比较法上证明申请制度,当事人提出的鉴定申请是启动鉴定程序的主要方式,应约束法官对诉讼程序的推进.虽然法官可能具有鉴定所需专门知识,但是不应认为法官就此享有决定是否鉴定的裁量权.关注到专门知识在法官事实认定中的地位与审判专门化倾向,有必要重新理解现行法上“有专门知识的人”概念.在不针对鉴定意见时,他应可以协助当事人就法官专门知识发表意见.法官应通过鉴定释明促使当事人提出适当鉴定申请,该义务的关键在于其类型与内容.我国可以借鉴德国法证据释明规则,根据当事人是否已提出鉴定申请,将鉴定释明分为针对鉴定申请的“无中生有”和“去粗取精”两种情形.考虑到比较法上普遍承认法官依职权鉴定裁量权,我国目前司法解释的限缩规则应扩张到《民事诉讼法》条文本意.  相似文献   

7.
在法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权力与权利发生碰撞的问题上,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某基层法院的一位法官,状告案件当事人在其申诉书中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结果胜诉,并获得5000元“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此事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多数人对该法官  相似文献   

8.
辩论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辩论原则被"空洞化",起不到原则应有的指导性和统领性作用.在诉讼中,当事人就案件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在这个过程中,法官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和当事人沟通交流,采纳当事人的意见.约束性辩论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对法官起到约束作用,有助于程序公正,预防司法腐败.  相似文献   

9.
正1专家辅助人的时代背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民法院在进行各类诉讼中经常会遇到涉及各种专门知识需要解释说明的情况,法官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很难区别真伪,只能倚重鉴定意见。如果案件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且鉴定结论与第一份鉴定有出入,法官采信也难以抉择。因此,需要掌握这些专门知识的人,协助法官,并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解释。我国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刑事诉讼法》第192条第2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  相似文献   

10.
一起并不复杂的票据支付结算纠纷,由于当事人各方、律师、法官各自的利益、观点、立场的不同,引发了一起长达两年的官司c一、汇票丢失起风波1996年3月ZI日,中国工商银行湖北某支行(下简称工行支行)根据其与某合资轮胎公司签订的承兑协议,签发了一份申请人为轮胎公司、收款人为宁波某股份公司、到期日为1996年8月5日的银行承兑汇票,汇票金额30O万元。1996年8月26日中国农业银行广东某支行(下简称农行支行)向工行支行出具了一份由上级分行担保的保证书,声称其为最终票据持有人的一张签发承兑银行、号码、金额、签发日期、到期日等…  相似文献   

11.
2016年2月26日,一位名叫马彩云的女子被歹徒剥夺了生命权.随着这一沉痛消息在无边界的互联网上流传,一场抢夺话语权的波澜也在舆论场掀起. 这场话语权争夺战的爆发,与逝者的法官身份密切相关. 遇害之前,马彩云是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回龙观法庭的一名法官.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昌平人,这里有她的根——生养她的家和她深爱的亲人.一定是因为“绿叶对根的深情”,这位会写诗、善绘画的才女从吉林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于2001年回到故土昌平,成为一位断分止争的法官.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0月29日的《检察日报》报道:陕西省铜川市印合区广阳镇益龙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郗某因职务侵占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两年。郗某不服提起上诉,2005年8月30日,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维持原判终审裁定。但时至今日郗某仍然是公司董事长,报道中引用《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证明,郗某继续担任目前职务显属违法。报道中还说,益龙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印台区供销社称,对郗某被判刑一事并不知情。审理此案的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认为,法院除向诉讼参与人送达判决书外,没有义务给当事人的上级主管部门送达判决书。这则消息引起笔者…  相似文献   

13.
吴巍 《中国审判》2020,(4):88-89
“法官现处于居家隔离阶段,各方当事人是否申请法官居家在线开庭审理?”“申请!”2020年2月4日,一位居家隔离观察的杭州互联网法院法官通过该院的诉讼平台,进行了一场法官、双方当事人各在家中,陕西西安、浙江杭州、温州三地连线的“隔空庭审”。双方当事人“当庭”达成调解协议,并快速收到了由该院电子送达平台自动签章形成的法律文书。整个庭审指令清晰、严谨有序、运行顺畅。  相似文献   

14.
大友 《检察风云》2005,(17):40-41
2005年7月20日,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全国罕见的法官索贿案:因为当事人没有及时给法官支付“好处费”,法官竟然把当事人告上法庭,索要贿赂加利息及滞纳金近100万元。给我5万元保你赢官司“原本以为有个法官朋友,帮忙打官司要方便点。可谁料到,就是这个朋友  相似文献   

15.
病人可以择医治病,但当事人却不能通过合意选择优秀的法官审判自身的案件,从而使当事人对审理自身案件的法官产生了不信任心理,进而“案件一进门,双方都找人”,这实在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的悲哀。而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建立起当事人合意选择法官审判案件的制度,则可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6.
法官在解释有争议合同条款时 ,是以“合理第三人”为标准的客观解释而得出的意思 ,如果这种意思被当事人所接受 ,也可以说是当事人的新的意思。也可能以“合理第三人”为标准而得出的意思因异于双方意思不被双方当事人所接受 ,但双方当事人又不愿意因错误而撤销合同 ,即愿意保持原来合同的有效性 ,法官就只能依被解释出的意思进行裁判。在法官对合同进行补充解释中 ,当事人因未约定缺漏内容 ,根本无所谓合意。因此 ,在补充解释中 ,如果说是当事人的意思 ,就显得更加牵强。在这种时候 ,当事人承担了一种根本不是源于其约定的权利义务 ,在这里已经从实际上消灭了当事人自治 ,而代之以以裁判为目的的“规范性意思”。那么 ,如果这种解释已经完全背离了当事人的意志 ,应当通过撤销制度来维护意思自治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7.
张晋红 《法学家》2004,(3):40-43
一、审判组织形式与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之客体的理性分析 学界在提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时,基本上是出于实现当事人的程序主体理念、提高诉讼效率和消除法官滥用职权的"自由"空间的需要,而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客体一般是指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①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客体又扩大至审判组织形式和法官,即当事人除了可以选择程序之外,还可以在合议制与独任制之间进行选择,甚至也可以选择法官.②笔者认为,即使在修订<民事诉讼法>时应当赋予当事人一定的程序选择权,但程序选择权的客体不宜包括审判组织形式和法官,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法官中立、居中裁判的审判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有人把法官形象地比喻成球场上的裁判,强调法官要像裁判那样保持绝对的中立,不偏不倚,如此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这相对于过去审判长在开庭时带着感情审案,帮着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论辩的作法,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我认为,目前在审判界主张法官中立的同时似乎过多地强调了法官居中的一面,忽视了法官职能中主持正义的一面,似乎法官在法庭上“无为”或“无所作为”则是中立,如发现问题,主动查明则被斥为职权主义,有偏向一方当事人之嫌,从一个极端走向…  相似文献   

19.
一、背景民事诉讼法(试行)实施以来,国内有关诉讼调解的争议便没有停止过。20年来经过三次大的司法政策调整①的诉讼调解工作,仍然处于走向何方的十字路口。前期,不管是学界还是实务部门对诉讼调解的否定性评价一直处于主导性的地位。这主要在于:一是西方式的诉讼观念的引入形成了对传统诉讼观念的严重冲击。西方诉讼观念强调的是法院、法官的中立性,即法官与当事人不能过多的接触。而诉讼调解则强调法官对当事人的劝导、说服工作,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多数人认为,诉讼调解与审判机制存在内在的不可调和之处。二是调解被认为是在…  相似文献   

20.
2016年1月15日上午,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发生的三起替考案件.这是在替考罪名被纳入《刑法修正案(九)》后,北京首批开庭审理的替考案件.法官对四名被告人当庭宣判:三名替考者与一名被替考者均被判处拘役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 2015年12月26日,小马、小胡和小康因充当“枪手”被监考老师发现并被传唤至公安机关接受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