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周青 《法制与社会》2010,(3):188-18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又是农民的法律地位问题,即农民的权益问题。本文就我国农民的法律地位问题,通过分析目前农民权益保障程度,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了提高我国农民的法律地位,保护和拓展农民权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制度问题。而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土地所有权问题。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特别是土地产权问题关系到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全局。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原因,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入手,试图阐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向,并尝试对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的具体实行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且立志解决好这一社会问题,因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以及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与否。从理论上讲,"‘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权益的保护问题"(陈碧钦《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及其法律对策》)。因此,农民权益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这充分说明了利益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关键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问题是党中央每年关注的头等大事。农村稳,国家稳;农业好,国家好;农民富裕,国家富。"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三农"问题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村官问题。从位阶上说,村官不算什么"官",但作为我国行政体系的"神经末梢",村干部的地位、作用不容小视,出现问题也不可小觑。近年来,司法反贪部门查处的村官贪腐案件中不乏小官巨贪。有的村官贪腐案甚至酿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共事件,真可谓村官不好,地动山摇。  相似文献   

5.
崔宁 《法制与社会》2010,(36):239-240
本文对"主体"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给予涵义解释,以及人的主体性的特点阐述,以认识论意义扩展上的主体涵义为理论指导,来探讨"农民的主体性"问题,并对其作出初步的概念规定,以及我国农民主体性的实践体现。  相似文献   

6.
顾霁虹 《法制与经济》2009,(22):122-123
"减少农民"的真正含义指的是转化农民。即统筹城乡发展,通过改变农民身份,使人口众多的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效益相对低的农业转入到效益相对高的非农产业,确实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走完这条路,需要漫长的时间;走好这条路,更是充满着难以预料的风险。本文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关于"减少农民"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7.
孙力 《法制与社会》2011,(19):154-154,175
选举权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民选举权虽然经历了从"同票异权"到"同票同权"的渐变历程,但农民平等选举权的真正有效还需做出巨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李丽 《法制与社会》2011,(12):217-218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的指导意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加严峻的"十二五"开局的关键时刻,中央重拳推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千百年来素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我国农村养老传统无疑是颠覆性的改变。在对河南省洛阳市选定的偃师和栾川二个试点县推行情况进行调研后,笔者看到了这项深得人心的惠民政策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取得的实效。但同时,也发现政策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以便在以后的推广中加以改进,使各级政府真正做到"把好事办好"。  相似文献   

9.
张力 《行政与法》2010,(3):41-44
在我国,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事关全局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问题。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才能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本文以吉林省长春、吉林、白山、松原四个地区部分市县为样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帮助农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民农业收入"的建议,以期对省委、省政府制定全省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实现农业支持与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尽管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黑龙江省农科院开展的"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方式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模式,为科技服务、科技推广、科技帮扶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利国 《河北法学》2012,(1):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如自主选择权、土地权益、就业权益以及社会保障权益等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很多地方农村的城市化并没有带来农民权利的市民化。要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就要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即在构建有限政府、保障主体权利平等、完善法律制度供给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民权利的制度重构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的各项权利目前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化和缺失,为此需要对农民权利进行制度重构并设计更加具体的保护措施。构建合理的农民权利体系要求转变制度理念,在确立平等权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实现由平等保护向倾斜保护转变,由身份概念向职业概念转换,由现实性权利向目标性权利迈进。基于以上理念,应将农民权利区分为生存型、保障型和发展型三种类型进行分类保护。与此相适应,通过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培养农民的权利意识,废除不合理的政策规定,建立公私协力保护的机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保护功能等,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并最终保障农民各项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政治心理的现代嬗变经历了一个个阵痛的过程。从传统文化中的臣民思想,渐变到了"革命意识"和群体本位心理阶段,又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中孕育了自治精神和自治制度。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度里,培植公民意识和民主精神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一种政治冷漠或政治狂热都会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权利制度出现过数次变迁,最终形成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因为集体所有权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导致集体所有权的主体不明确、农民权利虚化。《物权法》试图通过引入成员权概念来明确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成员集体所有在性质上类似于总有,它是完善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途径,也是保护农民权益的制度基础。成员权是私法上的权利,不同于村民自治的权利。关于成员资格的认定,原则上应当以户籍为标准,在此之外还应当考虑其他因素。成员权可以分为共益权和自益权两部分,应当完善其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5.
从农民到公民——宪法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性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国华 《法学论坛》2007,22(2):101-106
农村最为缺乏的东西是农民的主体性,因而主体性建设乃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这种主体性建设的过程,就是让农民转变为公民的过程,它的本质便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因为,"农民"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且也是一种身份.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是可以通过社会分工改变的,但作为一种身份的"农民"却只能通过制度的变革才能摆脱.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对知识产权提出了新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必须依靠知识产权。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品牌兴农"不能忽视农副产品的质量保证;培育新型农民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转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流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这种现象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劳动力转移进城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以及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农地权利体系是以集体土地所有权为基础,派生出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留地、自留山使用权和债权性农地使用权的权利体系。同时,由集体土地所有权衍生出征收征用补偿权、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和成员权、土地发展权等保障农地权利实现的权利。各项农地权利的运行机理以及法律救济有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对土地私有化之批判——兼论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小军 《河北法学》2007,25(1):90-94
土地是我国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市场的国家垄断,必然蚕食大批的土地,使广大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而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如何解决土地锐减和农民生存的矛盾,如何发挥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有人提出了土地私有化的观点.认为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实现土地流转的法律创新,是唯一符合现实需要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刘星 《河北法学》2007,25(8):99-102
抢劫犯罪是当前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而农民在抢劫犯罪中占的比例最大,社会影响也最严重,其中很多人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因此研究农民抢劫犯罪的特点、成因、对策,对于从根本上预防、遏制抢劫犯罪,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