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6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我国传统刑事诉讼理论缺少对证据规则的研究,但现行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仍对一些证据的证据资格和证明力做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包括司法解释)对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的追求。但是其不足和缺陷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构建完善的刑事证据规则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一是关注农民工安全教育。为采掘一线农民工拍摄“全家福”照片,征集“安全寄语”,送“安全祝福”。二是关注农民工技能提高。以组织岗位练兵、技能大赛等方式,提高农民工的业务素质。三是关注农民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对农民工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  相似文献   
4.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且立志解决好这一社会问题,因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以及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与否。从理论上讲,"‘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权益的保护问题"(陈碧钦《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及其法律对策》)。因此,农民权益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这充分说明了利益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关键性。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社会学的视野中,刑事判决的合法化是指刑事判决获得公众认同和服从的过程。以刑事判决为中心来考察。刑事判决的合法化就是刑事判决通过其形成机制正当化的建构和运作来获得公众认同。而以社会公众为中心来考察,刑事判决的合法化问题,就是如何使社会公众接受并认同现行刑事司法制度环境中形成的刑事判决。社会公众对刑事判决的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就认同这一心理机制而言.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法律信仰程度、对审判的信赖程度及其认知水平等,都是影响认同的重要因素。因此。以社会公众为中心的刑事判决合法化。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些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公众对刑事判决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导向无疑是构建符合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要求的现代刑事司法制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愈演愈烈的涉法上访等现象无疑揭示了社会公众对司法制度及其裁判结果的强烈不满,从而使刑事司法的改革导向与公众诉求之间产生显在的冲突。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原因或许是我们过于强调刑事司法在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向度上的改造,而忽略了社会公众的认同。而社会公众一旦对刑事司法改革产生感情上的疏离,仅仅依靠刑事诉讼制度的完美设计不可能获得公众的认同。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刑事司法改革获得最大程度的公众认同,缩小改革导向与公众诉求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以周逸群、贺龙、万涛、段德昌等为代表的湘鄂西党组织带领广大军民通过武装斗争创建起来的湘鄂西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在这块红色根据地上,周逸群等人坚持执政为民,重视政权民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积累了宝贵的苏区局部执政经验。  相似文献   
8.
周逸群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彪炳史册的南昌起义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南昌起义找到了主帅,找到了主力军,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在起义失败后,周逸群赤胆忠心尽力挽救危局。  相似文献   
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处理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处理由遭受物质损失的人或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而进行的诉讼活动。近几年来,随着各种车辆的日益增多,交通肇事犯罪案件不断发生,相应地,交通肇事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对本院交通肇事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交通肇事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特点,并对审判实务中的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使我国刑事诉讼机制的运行实现了公正与效率双重价值;而刑法典的修订,确立了罚刑法定原则,弥补了我国刑法典人权保障机能的缺陷。"两法"的修订,明确了我国刑事法律制度改革的方向,同时也要求刑事司法制度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保障刑事法律的正确实施。对此,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高铭暄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刑法学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要加强刑事判例制度的研究。①它充分地反映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对刑法学研究提出的客观要求。一、重构我国刑法判例制度的理论基础尽管我国法学界对于当代中国应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