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轿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仿真研究及骑车者致伤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Zou DH  Liu NG  Chen JG  Zhang JH  Jin XL  Zhang XY  Chen YJ 《法医学杂志》2007,23(4):250-253,257
目的研究计算机仿真技术重建自行车骑行状态下交通事故发生过程,并探讨此技术在分析真实事故中骑车者人体致伤方式、特点及损伤程度上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事故人、车痕迹鉴定和模型建立,构建相关碰撞环境并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及PC-Crash软件对事故进行再现研究。结果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的人、车模型在模拟碰撞过程中,骑车者发生的运动过程、损伤分布及损伤动力学响应结果与法医学尸表检验人体损伤部位、程度基本吻合。结论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重建自行车骑行状态下的事故碰撞过程、分析骑车者致伤方式及提供损伤部位动力学响应参数等,对于交通伤法医学鉴定及深化交通伤机制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车、道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碰撞过程中。三者之间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如制动、碰撞、损伤产生等。事故发生后。根据国家GA41—2005《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物证勘验》标准规定。交通事故现场痕迹包括路面痕迹、车体痕迹、人体痕迹、其它痕迹等勘验是确定交通事故责任和成因的主要依据。本文研究中通过对200起车外无防御能力的道路使用者(行人、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与汽车碰撞事故现场痕迹。如人一车一道路位置。车辆的制动印痕、行驶速度、碰撞痕迹,人体致伤特点等各种客观的信息参数.寻找易于提取、利于计算分析、有助于事故重建的现场痕迹参数特点。以此建立起基于现场痕迹信息综合处理的事故再现参数体系。为后续重建交通事故碰撞过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再现技术在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故再现是近年来交通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利用再现技术重建事故发生的碰撞瞬间及人体运动过程,对于法医分析交通伤致伤方式、损伤特点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现状入手,通过对再现技术相关碰撞试验、假人模型和碰撞模型等的介绍,探讨事故再现技术在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应用前景,进一步为事故责任认定服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法医学的角度,论述了道路交通事故致伤方式推断的方法、特点以及与涉案人员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死因分析的相关性,强调了致伤方式推断在事故重建及涉案人员责任认定中的重要性。并以3起真实的道路交通事故为例,阐述了致伤方式推断分析的过程,进一步结合碰撞软件对事故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再现过程表明致伤方式推断的正确性,初步验证了从致伤方式推断入手分析涉案人员交通行为方式、死亡原因的可行性;同时指出对于致伤方式不明确的道路交通事故,可通过事故遗留的制动轨迹、速度等进行计算机模拟研究,对于致伤方式推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交通事故再现是确定交通事故责任和事故成因的方法之一。在利用事故再现仿真软件进行交通事故再现过程中,应以交通事故现场痕迹的客观事实为依据。结合一起汽车与两轮车碰撞的交通事故案例,通过交通事故现场痕迹检验,分析交通事故形态,确定相关仿真再现参数。利用PC-crash软件,建立汽车、两轮车和人体模型,进行事故重建,并利用路面痕迹、车体痕迹、人体痕迹等对再现结果进行了验证。在鉴定中将事故过程再现与现场痕迹鉴定结合起来,提高了交通事故鉴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交通事故中摩托车司乘人员致伤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ou DH  Chen YJ  Chen JG  Mao MY  Liu NG  Zhang JH 《法医学杂志》2007,23(2):134-136,139
通过对3例摩托车交通事故中司乘人员的损伤特征及车辆痕迹的检验结果比对,分析事故过程中摩托车司乘人员的运动过程及致伤方式,发现因其位置、姿势和应激状态不同,摩托车驾驶位乘员与后座乘员在碰撞、运动过程中损伤形成不同,其人体成伤机制、部位及程度与车辆相关部位的损害痕迹可以相互佐证,对于推断摩托车司乘人员的行为方式(谁是摩托车驾驶员)具有重要价值。进一步总结此类事故鉴定的共同特点,可为事故责任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计算机技术在还原事故现场、事故过程重建及驾乘关系鉴定中的应用。方法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一起交通事故现场、事故车辆及与事故车辆同型号车进行扫描,计算机技术对事故现场、痕迹及事故车辆进行整合,还原事故现场,结合人体损伤,重建并分析事故过程。结果经三维激光扫描仪还原事故现场及重建事故过程,明确事发时吴某位于驾驶位。结论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还原事故现场、事故过程重建、分析车内人员运动轨迹更客观、科学,有助于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的法医学鉴定思路和要点。方法收集17例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的案例,通过事故现场勘验和尸体检验收集交通事故发生的基本信息以及损伤分布、性质等资料。根据收集的信息,重建事故发生过程,明确死者的致伤过程,分析损伤的致伤方式和机制、损伤的严重程度,判断属生前伤抑或死后伤,明确死者的死亡原因。结果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案例存在损伤严重,多发伤与复合伤常见,生前伤、濒死伤与死后伤并存,致伤方式多样,致伤机制复杂,甚至多次损伤相互掩盖等特点。结论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的法医学鉴定需结合事故现场勘验、尸体检验等综合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道路交通事故中需要进行涉案者交通方式鉴定的案例。探讨此类案例鉴定的思路和技术方法。方法收集28例近年本单位进行的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案例,统计涉案者一般情况、损伤程度与交通行为方式的关系,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交通事故中车辆碰撞类型、采用的技术方法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资料共28起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涉案人员共57人,男性50人.女性7人。交通事故发生时间夜间为19例(67.86%),白天为9例(32.14%)。道路类型中,城市市区道路10例(35.7%),城市郊区道路1例(3.6%),省级道路10例(35.7%),高速公路7例(25%)。酒后驾车9例(32.1%)。交通事故类型中,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事故5例(17.8%),机动车与自行车事故1例(3.6%),机动车单方事故7例(25.0%);机动车与机动车事故11例(39.3%),机动车与行人事故4例(14.3%)。涉案人员死亡27人,损伤29人,无明显伤害1人。损伤存活者中轻微伤10例(34.5%),轻伤8例(27.6%),重伤1l例(37.9%)。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种类中,汽车驾驶人和乘车人认定16例(57.1%),摩托车驾驶人和乘车人认定1例(3.6%),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车人认定5例(17.8%),自行车推行和骑行状态认定1例(3.6%),摩托车推行和骑行状态认定1例(3.6%),行人横过公路方向4例(14.3%)。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法医学活体损伤检验、法医学尸表检验、涉案肇事车车辆痕迹检验、DNA检验鉴定、现场人体模拟实验等。结论根据人体(活体或尸体)的体表损伤形态特征、痕迹分布,分析其致伤物和致伤方式,结合车辆痕迹检验结果,得出确认符合某种交通行为方式或者不符合某种交通行为方式的判断,结合案件的相关情况分析重建交通事故过程.是进行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 ,事故当事人常常隐瞒或捏造事实来掩盖事故发生的真实过程 ,以达到减轻或逃避自己应负责任的目的。为了再现事故发生的真实过程 ,笔者采取现场勘查、调查访问、车辆检测、人体检验等方法 ,来获取各种证据材料 ,进行综合分析推断。1 交通事故现场痕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4 1 92《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物证勘验》”的规定 ,交通事故现场痕迹可分为地面痕迹、车体痕迹、人体痕迹、其他痕迹四大类 ,而每一大类又包括各自的具体内容 (见图 1)。图 1 交通事故现场痕迹分类2 案例分析2 0 0 1年 12月 13日 …  相似文献   

11.
骑跨伤在机动车碰撞自行车事故中的特征及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NG  Zou DH  Mao MY  Zhang JH  Jin XL  Chen YJ 《法医学杂志》2007,23(6):401-404
目的以真实案例为基础,研究自行车与机动车碰撞交通事故中,不同机动车型、交通方式等因子造成自行车骑车人下肢内侧骑跨伤的特征,分析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选取上海地区发生的自行车与机动车碰撞交通事故案例140例,全面收集现场、自行车、机动车、人体、交通方向等信息,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同时,选取其中典型案例,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事故发生过程,提取人体各受伤部位的动力学响应数值,如加速度、力和力矩等,与案例研究结果对比。结果全部事故中出现骑跨伤与无骑跨伤案例频数相等;侧面撞击与前后方向撞击骑跨伤的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别;大型车辆撞击事故中出现骑跨伤频率较低;骑跨伤的发生频率随车速加大而增高;就骑跨伤的分布来说,撞击侧下肢骑跨伤位置低(链条、脚蹬管等损伤),而对侧骑跨伤位置高(鞍座损伤),在小型车辆撞击时该特点更明显。结论分析自行车骑车人的骑跨伤特征和生物力学机制有望对道路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事故重建、数据分析以及计算机仿真是行人安全防护研究的三个重要手段。行人运动机理的研究对于揭示人-车交通事故的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一起真实案例为基础,运用MADYMO仿真分析探讨真实交通事故中行人的运动机理。并以真实的交通事故数据作为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13.
In the paper we wish to emphasise the significance of vehicle driving dynamics analysis in the collision phase and occupant load analysis by means of using a software environment. Thereby we also wish to present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of the course of a traffic accident with nine victims that arose from a collision between an Audi A6 passenger car and the VW Caravelle van. In treating the traffic accident the forensic expert was faced with the questions about what caused the injuries to the front passenger in the Audi A6 passenger car, about the way the two vehicles had collided, about their collision velocities, about the way the two vehicles were handled and about the causes that originated the traffic accident. The critical situation on the road was a consequence of the tiredness of the van driver, the inadequate use of the passive safety systems and overloading the van.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pproach of computer simulation to clarify the questions faced by forensic experts about what causes the various injuries characteristic of two motorcycle victims, including the motorcycle driver and the back seat occupant on the motorcycle, and how to exactly confirm which one of them is the motorcycle driver. Two typical motorcycle-car accident cases were re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movement and the load of both the motorcycle driver and the back seat occupant in the collision course. In case one, the back seat occupant suffered fatal head injuries when he fell on the ground after being thrown higher than the motorcycle driver over the top of the car. In case two, the compressive force loaded by the right tibia of the back seat occupant was larger and more durative compared with the motorcycle driver; the back seat occupant suffered a bursting fracture injury of his right tibia. These results might be useful for forensic experts in dealing with similar motorcycle-car collision accident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主动脉破裂死亡30例法医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外伤性主动脉破裂法医病理学特点。 方法 对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1983 -2 0 0 3年 3月所做 3 0例外伤性主动脉破裂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外伤性主动脉破裂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 66% ) ,1983 -1993年以高坠为主 ,1994-2 0 0 3年以车祸为主 ,损伤发生部位以主动脉弓部及起始部为常见 ,且绝大多伤者在 3 0min内死亡。 结论 外伤性主动脉破裂发生 ,应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