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海燕 《政法学刊》2001,18(6):40-42
社会历史对女性犯罪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形成的男尊女思想、三从四德的观念以及封建贞节观是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是消除社会历史上不良因素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楚文 《政府法制》2014,(33):38-38
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淡漠,使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点。  相似文献   

3.
李巍 《法制与社会》2012,(30):170-171
妇女的法律地位是研究妇女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标尺。孟德斯鸠说:"欧洲人认为,使心爱的女人不幸,不算厚道;亚洲人则认为,制裁女子,乃自然给予男人的特权,如果放弃,那才有点卑贱。"在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观念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男权社会中,"女人"只是作为男性的臣服者、侍奉者而出现的,她不过是作为男性的附庸、一件私人财产的形象出现在文学的百花园中,造就了其在婚姻、家庭中卑微的社会地位。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伦理观念的进一步强化,理学在整个社会中的广泛渗透,妇女的地位就更为低贱。按照社会学中对女性"角色"的理论,妇女按角色划分可分成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三种,而不同角色的女性其社会地位、法律地位又有着不同的体现。本文试图从明清小说中的一些蛛丝马迹,仅探讨古代在室女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4.
最近,深圳和佛山的两例强奸案的附带民事诉讼对受害者判赔了精神损失,引发了两大新闻热点:一是刑事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首次明确判赔精神损失,二是在贞操观念日益淡化的现代社会,女性的贞操似乎突然间被法律界定了价格,那么目前十分广泛的婚前性行为,如果没有导致结婚的法律后果,女方是否有向男方主张赔偿精神损失的权利?——这是每个  相似文献   

5.
在这个长期男权统治的社会,各方面的不平等也在爱情上得到集中的表现,延绵几千年的沉淀在人骨髓中的男权意识,无声地吞噬着妇女的人性。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男权的框架之下,一代代女性的先驱也由悲观绝望转向了积极的反抗,喊出女性要求人格独立的时代最强音。  相似文献   

6.
段超 《法治纵横》2013,(20):48-48
男性,由于其气力大于女性,在以劳动为主的人类社会上,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具有生产力价值,因而过往以劳动为主的人类社会,男性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男权至上”使得男性在社会上,无论权势、地位、财富,总体而言都在女性之上。他们的活动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支柱。而母权制的被推翻。  相似文献   

7.
张芙蓉 《金陵法律评论》2006,(2):133-138,160
清代女性的小说通俗文学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女性身份和女性意识的产物。与西方女性小说比较,可以更加清楚地观照其特征。清代女作家虽然已经具有了呈现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的冲动和愿望,但在与男权文化的抗争时却表现得软弱无力。这既与女作家身处的时代社会有关,又受制于她们自身对男权文学陈规的顺应和屈从。对韵文文体的社会文化含义的深刻认同、女性自我意识的遮蔽、人文精神的缺失、审美功能的淡化,构建了清代女性通俗文学写作的悲剧性情境。  相似文献   

8.
恽珠编选的<国朝闺秀正始集>刊刻于清道光年间,是一部较为严格意义上的闺阁女性诗歌总集.以闺阁女性的身份编选闺阁女性的作品,体现出编选者试图以传统诗学的方式呈现并阐释,在男性主流社会文化中,闺阁女性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才能、文化旨趣和美学理念,同时也揭示出等级观念对古代性别文化生成的深刻影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夫妻忠实义务主要是指贞操义务 ,即专一的夫妻性生活义务和不得为第三人利益伤害夫妻权利的义务。我国新婚姻法确立夫妻忠实义务是社会主义一夫一妻制在法律上的客观要求 ,是我国社会现实的要求 ,是爱情婚姻本身的要求。它的设定非常必要 ,也非常及时。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关于婚姻家庭的法律制度中,关于婚姻关系解除和限制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七出三不去。这是一项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法律原则,自西周起一直延续至明清,成为我国古代极具儒家色彩的婚姻规则。这一原则虽然是男权社会和男尊女卑的体现,但是其中不乏很多借鉴的方面值得当代婚姻制度的参考,对于当今有些扭曲的婚姻观念和高居不下的离婚率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女权主义法学述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美国女权主义法学兴起于80年代后期,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女权主义法学主要以社会性别概念为基础,揭露了国家和法对妇女的父权统治功能;批判地指出对妇女的暴力是维护男性统治的主要手段;认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和工作中的性骚扰也是男权压迫的重要表现和延伸;对拥有堕胎权的辩护和对传统法学中的男权性质的批评也构成它的一部分。尽管女权法学仍属资产阶级法学范畴,从而与马克思主义法学有根本区别,但它已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立法和司法,对我国法制的发展也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李思岐 《法制与社会》2010,(12):264-265
大量的法律文学以及法律电影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有着一定的类型化,本文通过对经典的女性角色进行梳理、归纳,从而找到在这种类型化的背后存在着的问题:男权规则代替法律作用于社会生活,并就此隔离了女性于法律发生关系。同时,这亦是看到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另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一些女性题材以及非传统的女性形象频频出现于国产连续剧当中。这是传媒谋划对女性刻板印象的一种颠覆!本文以大热季播剧《丑女无敌》为例,对此现象进行探讨,发现这只是传媒以另一种形式在对女性刻板印象进行固化,颠覆的表象只是吸引女性的手段。男权社会下要改变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必然要靠社会的进步,但也需要传媒负起责任。  相似文献   

14.
刘正祥 《政法学刊》2008,25(1):58-62
贞操,一直是个古老而沉重的道德话语,但在法律语境下讨论贞操及贞操权,整个人类仅有百余年的历史而已。在我国,现行法并无贞操权的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也多对此畏缩不前。去年东莞法院的一纸"贞操权判决",无疑具有强烈的破冰意义。在民法的视域中对贞操权进行系统梳理和辨析,将会完善公民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5.
冯仑 《法人》2009,(12):84-84
我们民营企业经常是只注意金钱,不注意“贞操”,守住贞操牵扯到生死存亡,必须要高度重视。贞操是什么呢?就是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正义在中国:历史的与现实的——一个初步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尔斯所提出的正义观念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它的两条正义原则的序列在古代乃至现代其他文明中可能是成问题的。即使是其正义概念也迥异于古代社会中对应得、报复、回报的主张。此外,一种独立的生命保存原则也值得专门强调。但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对制度伦理而不是人的道德予以更多的重视。未来中国正义观念的构造,应当同时兼顾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百年启蒙与革命传统和十年市场经济传统的经验,分配的对象应当扩展到权力、财富、地位与名声,并在政策上对社会底层予以特别关注。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制度中包含着一些有益的伦理含义,尤其是通过选拔生产统治阶级的方式以及对最弱势群体皆有所养的追求。就现实而言,香港蕴含自由的法治、台湾蕴含传统的民主,以及大陆不同地区的经验,对我们凝聚正义共识都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者荣娜 《法制与社会》2013,(19):274-275
女性由于生理上与男性的区别,加上受中国古代"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观念的影响,导致了现在职场上人们对女性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见,各种直接与间接的歧视更是五花八门,这其实是对女性平等权和公平正义的严重践踏。对此,在平等的基础上,给予女性一定的差别待遇,特别的照顾,是消除对女性歧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马姝 《河北法学》2011,29(12):126-132
后现代女性主义将强奸视为一种"语言"。借由"话语塑造主体"这一机制,男性在有关强奸的立法与司法仪式中被塑造为身体上的压倒性体力占有者,女性则具有了"可被强奸"的属性。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客体化的事实在强奸罪这一罪名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后现代女性主义主张的话语转换策略提醒我们应当跳出既有法律框架来思考防治强奸的对策,即可以考虑在社会条件成熟的时候,取消"强奸罪"这一法律语言,达到改变女性弱势地位,约束男权的扩张,抑制强奸行为发生的目的。至此,女性以主体地位进入法律史,性别平等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监察法的历史价值——中华法系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古代政治权力乃至最高权力的运行,发挥了积极的规范和消极的防范作用。而作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监察法体系,不仅具体反映了中国古代本土法文化的鲜明色彩,而且在世界监察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凸显中华法系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代监察法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对于当前的监察法制建设很有借鉴意义。但是,中国古代的监察法由于缺乏与民主制度上的关联,所以无法培育出西方近代社会用法律约束权力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20.
女性文学作为五四文学大潮的支流之一,既体现了女性追求民族、阶级等社会解放的政治要求,又传达了对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的反抗与批判。五四女作家的双重文本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流露出独特的女性色彩。她们的成就和局限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均有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