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政务微博融合了网络社交媒体和公共管理官方媒体的双重特性,使用便捷、管理简单、影响广泛、信息权威,能弥补传统电子政务的不足,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的新利器。本文从政务微博的公共服务职能出发,针对当前我国政务微博应用存在的“服务功能破碎”和“服务流程混乱”等问题,对政府公共服务流程重构、政务微博理论模型和政务微博模型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面向政府公共服务的政务微博框架。  相似文献   

2.
甘田  李伟 《行政与法》2022,(4):1-13
本文运用知识图谱对CNKI数据库中2010-2021年以政务微博为主题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结果显示,我国政务微博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政务微博的建立与运行、社会治理功能、政务微博与政府形象及公信力的关系、矩阵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政务新媒体运行及协同、基于多重方法和内容的研究等六个方面;在发展趋势上,政务微博"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3.
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体系明年底前全面建成。今后,对于政府提供的政务服务满意不满意,群众有权给出"好差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2020年年底前,全面建成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体系,建成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好差评"管理体系,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各类政务服务平台全部开展"好差评"。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施娜 《法治与社会》2012,(12):44-46
为探讨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密切联系,总结和推广政务机构与官员应用微博的新思路、新经验.8月25日,中国第一个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诸多身为政府官员的“微博红人”到场,将网民对于政务微博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政务微博成为顺应"微时代"潮流而产生的新兴事物,许多政府机构、部门以及公职人员纷纷开设了微博账户。目前政务微博的发展主要存在发布不规律、定位模糊、交流互动性低、缺乏制度化的保障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魏文彪 《江淮法治》2014,(10):18-18
正据报道,近日,新浪"2014一季度政务微博盘点",对全国10万个新浪政务微博进行总结。在评出"惠民公职人员微博"、"最快速应对政务微博"的同时,也评出"成都城市管理"、"郑州物价局"、"吉林省卫生厅"、"北海旅游局"等4个"不作为政务微博"。而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972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5%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一些政务微博没能直面问题。(5月1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7.
刘桂玲 《政法学刊》2013,30(3):19-24
2012年政务微博的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公安微博客在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方法、创新途径等方面对现代警务机制带来了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实际工作中需从建章立制、有效整合微博资源、严格管理规范服务等层面加强管理,以提升公安微博客的发展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施娜 《法治与社会》2013,(12):35-37
为探讨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密切联系,总结和推广政夯机构与官员应用微博的新思路、新经验,8月25日,中国第一个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诸多身为政府官员的"微博红人"到场,将网民对于政务微博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溯。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强势,微博问政已经成为民众表达心声、政府倾听民意的重要窗口。很多政府机构在网上开通政务微博,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集民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亲切地称之为政府"围脖"。各级人大作为权力和民意机关,更应该集优推新,率先垂范,充分利用电子政务,促进民主发展,积极加入织"围脖"的大军中,努力开创人大"微博问政"的新风尚。为畅通社情民意架设"新桥梁"。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公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冯荣荣  杨燕 《法制与社会》2012,(10):195-196
政务微博信息发布便捷、即时性强、互动性强、信息受众面广、信息公共权威性强等自身固有的特性,在为政府管理方式转变和优化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政府应该以政务微博兴起为契机,扬长弃短,努力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尹朝存 《中国司法》2012,(5):104-106
随着网络社交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以微博为代表的交流平台正在成为新时期的信息资讯中心和社情民意集散地。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微博已成为仅次于媒体新闻的第二大舆情源头。政务微博在得到网民追捧的同时,政府的沟通和决策能力,以及行政管理能力也遇到了全新的挑战。本文以北京市司法局政务微博为样本,深入分析当前“北京司法”等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重点就政务微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探讨。一、“北京司法”微博平台的上线与运行  相似文献   

12.
高意盈 《政府法制》2011,(28):45-46
首届"政务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近日在浙江杭州举行,诸多身为政府官员的"微博红人"到场,将网民对于"政务微博"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政治舆论生态中,政务微博是一个第一次跨越阶层和地域的公共领域。其向导国民、监督政府、批判、立法的价值理念,对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国家政治系统的运行以及政府治理改善起着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和官员运用政务微博,只有在心态、语言、行动、观念等方面遵循必要的原则,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到政府治理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政务微博作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的新平台,对于塑造政府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务微博的出现对政府形象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同时也面临形象工程导致“僵尸微博”大量存在、管理团队不够专业使政务微博陷入舆论漩涡、舆情应对能力不足造成信息传播不及时、网络安全风险影响政府形象等困境.本文认为,应从突出政务微博内容的亲民性、加强管理的专业性、注重舆情应对的及时性、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监察》2012,(1):51
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办发〔2011〕22号)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部门预算和决算,以及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等方面的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公开的内容要详细全面,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各部门要逐步公开出国出境、出差、公  相似文献   

16.
贺国强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要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推进基层事务公开透明,切实让基层各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靠信息技术创新公开形式、拓宽公开渠道、提升公开质量,就是推动基层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的有效措施,如山西省"阳光农廉网"、辽宁省"民心网"、江苏省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等一批创新成果,正在让新农村"阳光普照"。把"阳光政务"延伸到基层,是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创新举措。推行基层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网络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相关政务信息和政务服务内容在网上公开,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7.
微博已成为我国社会舆情的重要来源。微博舆情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政府必须要正确面对微博舆情,并积极采取措施,引导舆论正确走向,以有效化解突发事件,提高执政公信力和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意见》的贯彻落实,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监督保障措施,努力提高公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要站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政务公开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和…  相似文献   

19.
赵岩 《法庭内外》2014,(2):34-36
正"京法网事"是北京法院网的官方微博,作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微世界中的唯一官方发声渠道,自2013年6月26日上线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粉丝已达85万,并在当年9月26日一度成为当日新浪全国政法类微博影响力排名第一,全国政务类微博影响力排名第二,先后荣获2013年度全国政法机构微博影响力飞跃奖、全国政法微博十佳应用奖、十大法院微博等多项大奖。《人民日报》专门撰文指出:"法院微博大号逐步形成,审判信息公开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成都商报》表示,通过播报把庭审状况告诉大家,也是传递一个信息,法庭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有司法温度的。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安凤德,"京法网事"微博管理团队负责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办公室负责人郭京霞,请他们为您讲述一个政法大V幕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2月12日,新浪网联合财新传媒《中国改革》杂志举办2011政务微博年度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自2009年微博推出以采,政府部门开通微博已呈方兴未艾之势。同时,如何利用和运营微博也逐渐成为各个政府宣传部门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