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田野 《法律适用》2012,(5):108-113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确立了"一个目标、两个转变、三个倡导"的教育培训工作方针,即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司法能力为目标;实现由理论型培训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转变,由知识型培训向知识与能力结合型转变;倡导法官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本文试图对案例教学在我国法官培训中的适用,提出一些个人浅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政府要更好地保护和实现公民权利,必须做到理念上的十大转变:由管理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由随意政府向诚信政府转变;由神秘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由刚性政府向弹性政府转变;由拖沓政府向效能政府转变;由利益政府向中立政府转变;由守旧政府向创新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监狱学刊》2009,(4):118-121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监狱体制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改造制度功能的完善和发展,不仅是延续劳动改造地位、传承劳动改造历史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监狱制度,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需要。目前,对劳动改造的功能要重新审视,对劳动改造面临的困境需要正确解读。可以预见,我国监狱劳动改造的未来走向是:劳动改造的组织形式由单一的企业型向生产组织形式多样化转变;劳动改造的实施由突出强制性、惩罚性向突出竞争性、教育性转变;劳动改造由单纯注重技能培训向培养罪犯的社会适应能力转变;劳动改造的管理由粗放向规范转变;劳动改造由封闭化向社会化转变;劳动改造的生产项目由室外逐步向室内转移;劳动改造的制度由零散向系统转变;劳动改造由体力劳动逐步向脑力劳动转变;劳动改造的评估和激励由片面向全面转变。  相似文献   

4.
莫泽 《法制与社会》2010,(14):224-225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改变一般讲授法为体验式教学法;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由"灌输式"向"研究型"的转变,以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当更新观念、转变思路。侦查重心由讯问为主向抓证据转变。侦查模式由人到证向由证到人转变。以证据确立事实,以证据认定犯罪。以有效的初查工作夯实决策和侦查运作的基础,实现由证到人侦查模式的转变的需要。侦查效率由按部就班向快侦快结转变。  相似文献   

6.
钟卫东 《法制与经济》2009,(22):102-103
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当更新观念、转变思路。侦查重心由讯问为主向抓证据转变。侦查模式由人到证向由证到人转变。以证据确立事实,以证据认定犯罪。以有效的初查工作夯实决策和侦查运作的基础,实现由证到人侦查模式的转变的需要。侦查效率由按部就班向快侦快结转变。  相似文献   

7.
监狱工作的历史性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监狱管理思想由人治型向法治型的转变;监狱管理模式由自主型向标准型的转变;监狱管理方法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监狱财政由补贴型向收支两条线型转变;罪犯管理由管束型向教育型转变;监狱管理活动由执行型向创新型转变;监狱职能由多重型向单一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何勇 《中国监察》2012,(14):4-7,2
实践证明,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实现了公共资源由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变,由管理、操作一体向管办分离转变,由分散市场交易向集中市场交易的转变,市场交易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市场秩序逐渐规范有序,对于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质量、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犯罪观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犯罪观的发展经历了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推进的过程。当代中国的犯罪观呈现多元化状况。这种多元化不仅指在宏观上多种犯罪观并存,而且指在微观上多种犯罪观也可能并存于同一个社会主体。多元化的犯罪观并存对犯罪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形成了多角度的认识。当代中国犯罪观转变的基本脉络表现为:由绝对主义犯罪观向价值中立犯罪观转变、由科学主义犯罪观向人本主义犯罪观转变、由保守主义犯罪观向自由主义犯罪观转变、由结构主义犯罪观向过程主义犯罪观转变、由国家控制的犯罪观向社会控制的犯罪观转变。  相似文献   

10.
辛红 《法人》2011,(12):28-32
六年来,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理念实现了由权益维护向价值创造的转变,法制工作目标实现了由建立机制向发挥作用的转变,法制工作体系实现了由独立分散向整体协同的转变,法制工作模式实现了由专业事务向管理融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2001年"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泛滥,犯罪形式也呈现新的发展特点.为加大预防和惩治恐怖主义的力度,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刑法立法工作.随着反恐怖斗争的深入开展,外国刑法立法体现了由偏重经验立法向偏重超前立法的转变;由偏重客观主义向偏重主观主义的转变;由偏重政治刑法观向偏重社会刑法观的转变;由偏重人权保障向偏重社会保护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区犯罪防控模式的反思及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犯罪这个最古老的人类社会现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欲有效地防控犯罪 ,我国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构建必须更新防控理念 ,重新审视现行的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结构及运行模式 ,实现由国内犯罪防控中心模式向国内犯罪防控与国际犯罪防控并重模式转变、由单纯的传统技术防控模式向传统技术防控与高新技术防控并重模式转变、由传统的对象防控模式向传统对象防控与新领域防控并重模式转变、由对象漏洞防控模式向对象漏洞防控与主体漏洞防控并重模式转变、由同质型主体防控模式向同质型主体防控与异质型主体防控并重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财政监督等方面的财税立法命途多桀,检视剖析建国以来财政立法的生成与演进的轨迹,检讨总结成败得失所包涵的经验,分析财政立法从基本形成到走向完善、从注重数量到提高质量、从行政主导到立法主导、从闭门造车到开门立法、从国家财政到公共财政,进而探寻财税立法的发展趋向,应由试验主义向法律主义转变、由工具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变、由建构主义向本质主义转变、由渐进主义向理性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14.
陈文胜、陆福兴《人民论坛》撰文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向城乡一体化转型,正在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并重转变,由以工业和城市发展为重点向工农并重城乡一体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5.
钟纪执 《中国监察》2012,(14):10-12,2
一些地方在工程建设有形市场的基础上改革创新,逐步将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国有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出让、药品采购等也纳入有形市场之中,初步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实现了公共资源由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变,由管理、操作一体向管办分离转变,由分散交易向集中交易转变,市场交易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市场秩序逐渐规范有序。  相似文献   

16.
林兴发 《法制与社会》2013,(32):204-2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实现由灌输式向交往式转变,互联网为这种辛=争变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以QQ群为例,从教学交往空间的构建、教学交往主体的培育、教学交往活动的设计等方面,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交往活动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认为:几年来改革的实践表明,为了保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刑法观的转变已势在必行。实现刑法观的转变主要指以下内容:1.由产品经济刑法观向商品经济刑法观的转变。2.由执行政治职能的刑法观向执行经济职能的刑法观的转变。3.由注重层次级别的刑法观向平等、自愿、互惠的刑法观的转变。4.由“个人刑罚观”向“法人刑罚观”的转变。对于实现这一转变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作者也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宋涛 《行政法制》2001,(4):47-48
全县全面推行执行“两制”以来,行政执法部门紧扣“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这个主题,逐步理顺了各方面关系,规范了执法行为。扭转了行政执法“软、乱、散”的局面,为促进社会事务管理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行政执法上基本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行政执法由官败居多向胜诉转变;二是执法目的由片面执行向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三是执法观念由被动应付向主动适应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严峻的客观形势,迫切要求刑侦工作调整策略,在破案工作的方式、方法、效率上寻找新出路,使侦查破案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转变,精心培植破案增长点,走多元化强侦之路。改革强侦就是对当前不适应刑侦工作的思想观念、工作体制、运行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发展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察监督制度在确保司法公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其发展势头日益强劲,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中。在此过程中,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发展演化呈现出了某种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表现在监督理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监督客体由实体型向程序型拓展、监督对象由审判型向诉权型延伸、监督方式由一元型向多元型裂变、监督时点由诉后型向诉中型转变以及监督规模由个案型向类案型发展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制度效用显示出了空前的深度、广度和强度,彰显了该项制度的独特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