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人类学的崛起(综述)沈渭忠(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63)法人类学(ForensicAnthropology)是一门界于法医学和体质人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并应用于医学法律系统.它最早创立于美国,隶属于由Gradwolh在1950年...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拟以中医诊断方法为手段,参考暨南大学周国雄制订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型标准,采用脉图客观检测的方法,以性犯罪男犯为研究对象,了解犯罪的体质类型和两尺脉图以探讨性犯罪中医体质辩证.本研究从中医体质学说角度,对101例性犯罪男犯进行体质辩证,偏阳17人,平和80人,偏阴4人.对照41例非性犯罪男犯,偏阳9人,平和27人,偏阴5人.本研究观察到性犯罪男犯的脉图特征,其一是尺脉图主波上1/3宽度在脉动周期中占的相对比值显著大于非性犯罪组,这反映性犯罪组脉道高张力状态维持的相对时间长于非性犯罪组,提示性犯罪犯人的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可能高于非性犯罪犯人.其二是左尺脉的降中峡幅值与主波幅值的相对值显著小于非性犯罪犯人的左尺脉,这一特征体现了性犯罪犯人左尺脉象略见滑躁的特征,提示可能与性犯罪犯人“肾与命门”功能的某些亢进有关。性犯罪组两尺脉力随体质由偏阴→平和→偏阳逐渐递增,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也反映了脉力随体质分型改变的规律.可在相应的工作中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身体健康是个人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幸福和成就,对正处在生长发育后期的大学生而言更为重要。引导大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当前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健康形象的大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出发点,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利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邹轶 《公民与法治》2014,(15):38-39
近年来,因不能冷静处理矛盾而导致的伤残甚至死亡的事件层出不穷,在此类事故中,如果争议双方身体健康,则责任较易认定,如果受害一方体质特异,又如何区分责任呢?  相似文献   

5.
汪彦玲 《江淮法治》2009,(19):52-52
江苏省人大法工委、教科文卫委、省教育厅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从9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规定。小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超过六小时,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计控制在一小时以内;中小学校应当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条例一经公布.有人欢呼叫好,也有人不以为然,本期的“一家之言’’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高校入学女生的体质现状,为今后体育教育进一步的改革和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测试与数据统计方法对我校2005级—2007级入学女生进行体质指标数据的测试,对造成其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孙鹏 《法学》2012,(12):93-103
在侵权行为与受害人特殊体质相竞合引发较大损害时,根据"蛋壳脑袋"规则,加害人不得援引受害人特殊体质减轻责任,但该规则已呈现松动之迹象。以因果关系理论诠释受害人特殊体质,不仅得出的结论并不透明,而且遮蔽了对受害人特殊体质的价值判断过程。在受害人特殊体质应否以及如何影响侵权责任问题上,应立足于损害的公平分配、受害人的行为自由、损害预防的效率等价值,区分加害人故意、加害人知悉受害人特殊体质、仅受害人知悉其特殊体质、受害人不知其特殊体质以及侵权行为之特性,为灵活的类型化判断。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女性犯罪的数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北京市房山区法院对2005年的女性犯罪案件进行了专门调研,藉以分析女性犯罪多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叶正明 《证据科学》2005,12(1):14-18
药品不良反应致人损害的救济是我国法律规制的盲区。药品不良反应类型包括药品常见且可预期的不良反应、常见且可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以及特异体质型药物过敏反应。其中,常见且可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对药品使用者而言应属不合理的危险,也即药品本身存在缺陷,消费者因此遭受损害理应得到法律救济。另外,对遭受特异体质型药物过敏反应的受害者则应从社会补偿的角度给予考虑,而不应让其独自承担不幸。  相似文献   

10.
孙运梁 《法学》2012,(12):104-110
对于行为人以较轻的殴打行为造成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案件,一般认为行为人的殴打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死亡结果能否归责于行为人则存在争议。如果将结果归因与结果归责相区分,将事实判断与规范归责层序化,笼罩在因果关系理论上的迷雾将散去,归责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客观归责理论不仅为我们判断归责提供了规则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论上的启迪,也许能够推进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向前迈进并逐渐融入追求刑法精确化、精细化、精致化的潮流中。  相似文献   

11.
曹坤 《人民调解》2013,(1):24-26
据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近3年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患纠纷66起。仅绵阳市,2009年至2011年发生医患纠纷1032例,2011年较2009年增加13%,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特异体质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在司法实践中,特异体质受害人死亡案件亦屡见报端.然而,由于目前相关理论的争议,司法审判中缺乏对此类案件的统一认定标准,从而导致司法裁判的分歧和差异.同案不同判的情况时有发生,引起了较大的社会争议,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致特异体质者死亡案件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本文分析目前此类案件的一般特点以及因果关系认定,以期寻找出此类案件的一致性认识,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践中,有关殴打特异体质者致死的案件时有发生。但是全国有关此类案件的定罪处罚并无统一的操作标准,理论的研究尚未完全成熟。我们拟从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角度对此类案件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案件、做到案结事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霁  陈宇 《时代法学》2011,9(3):60-64
目前理论界关于致体质特异人死亡的轻微暴力行为的定性问题的三种主要观点——意外事件说、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说和过失致人死亡说都有失偏颇。准确给致体质特异人死亡的轻微暴力行为进行法律定性,应从其行为本身是否属轻微暴力,及对不同行为类型的特征具体分析行为的性质。明知他人体质特异致其死亡的轻微暴力行为,应区分情况以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定性;而不明知他人体质特异致其死亡的轻微暴力行为则应归为意外事件。  相似文献   

15.
祝宇娇 《法制与经济》2008,(16):16-16,19
不动产登记在物权法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动产登记是近现代各国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不动产的公示方式。2007年我国通过了《物权法》,对不动产登记进行了总体的规定,但尚不完善。本文就不动产登记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中的缺陷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河西 《检察风云》2014,(12):4-5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到这个时候,中国人就有些纠结。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  相似文献   

17.
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竞争已从军事实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转向人才实力的竞争。高强的国民素质将在人才实力和军事、经济实力竞争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共十五大号召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国民素质的提高中,法制手段有特殊的重大作用,无论是国民身体素质的增强,还是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都有待法制的指导、规范、促进与保障。本刊组织了部分理论工作者从法制与国民素质各个方面的关系,以及在国民素质的提高中政府与社会应负的责任,作抛砖引玉的论述,希冀引起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国际竞争已从军事实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转向人才实力的竞争。高强的国民素质将在人才实力和军事、经济实力竞争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共十五大号召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国民素质的提高中,法制手段有特殊的重大作用,无论是国民身体素质的增强,还是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都有待法制的指导、规范、促进与保障。本刊组织了部分理论工作者从法制与国民素质各个方面的关系,以及在国民素质的提高中政府与社会应负的责任,作抛砖引玉的论述,希冀引起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补充保险是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逐步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保障主要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并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为目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民保障要求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现有的基本保障水平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所以,极有必要建立一种补充机制,由此,补充保险应运而生。补充保险作为基本保障的补充。与基本保障共同构筑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20.
在办理轻微暴力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的案件时,应重点考察轻微暴力的行为性质、行为人对死亡结果的出现有无预见可能性,以及轻微暴力、特殊体质与死亡结果之间是否成立必要条件的逻辑关系等方面。如果行为人以伤害他人的主观故意实施暴力行为,该暴力行为和特殊体质均须同时具备才能导致死亡结果出现,同时行为人对死亡结果又具有预见可能性,则可以确认暴力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论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