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关"人的本质"的论述,曾被当作一个定义来解读,这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观点的误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实践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梁燕亮 《法制与社会》2010,(13):293-293
自由是马克思哲学架构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人”和“社会”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点;对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自由”这一基本概念入手,从人的本质和人的实践这两个基本点来考察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的理论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崔伟 《法制与社会》2013,(25):162-163
由于对马克思文本著作理解不够透彻,不少学者仅仅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某一段话,片面的对人的本质进行理解,并没有对人的本质达到全面把握,从而误解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述。关于这一重大问题,本文认为需要从人的类本质与个体本质两个方面来进行把握,这样才能科学的、全面的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真正释义。  相似文献   

4.
人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问题是马克思始终关注的问题,是马克思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对人的本质的界定、对人的价值的探析、对人的平等的论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构想,以及马克思关于死刑的观点和看法,都足以表明马克思是死刑的理性反对者。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死刑制度的立法和司法现状,从马克思人学出发,阐述马克思对人学和死刑的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未来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对人的关注与关怀是贯穿马克思经济学发展全过程的内在主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本思想从现实人出发,揭示了人是社会人的本质及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解放即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依归的思想为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坚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也是顺应我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本思想的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6.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世界观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建立,都有其相应的理论基础,而指导律师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我认为,就是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我尝试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律师的主要论述,对我国律师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做一些分析.我相信,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地夯实我国律师制度的理论基础。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认清律师的本质是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所谓性质是指某一事物本身具有与他事物不同的特征。而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是事物内存的、相对稳定的方面,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在诠释律师性质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和厘定律师的本质。历史上,关于律师的本质并没有人专门讨论过,但是,关于人的本质一直是哲学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占有很大篇幅。马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性战略,以人为本的"人"从外延看指人人,主体上是人民;以人为本的"本"是根本,是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特别是它的中国化即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为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人本主义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在大学期间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接受、批判和超越,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人的本质理论、异化理论、人与法的理论等方面。毛泽东、邓小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从而使以人为本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看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那么,费尔巴哈是如何理解人的本质的?马克思又是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他又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关于理解人的本质的问题的呢?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把爱欲理论注入进马克思的劳动观中来诠释劳动,本文主要从人的本质、劳动与人本质的关系、对现实劳动的批判、理想社会中的劳动四个方面来分析来说明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劳动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恩格斯称之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对费尔巴哈以宗教来确定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出科学的实践观.这使得马克思本人彻底摆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延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规定,奠定了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中的本体论地位。正是把现实性的社会关系理解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以之取代了抽象的类本质,马克思才实现了从异化到物化的逻辑转换。马克思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他的物化批判也就主要围绕现代性社会关系批判展开。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界,其现代性批判的内核表现为一种现代性的辩证法,这种超越不仅是一种理论中的超越,更是一种现实中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现实问题。在马克思青年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中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本文则试图从《手稿》中的"人"和"自然"、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及其生态价值三个方面对这些思想进行探讨,以寻求一种合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其对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实践的思维方式与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蕴含实践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理论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中所蕴含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于当代中国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这一思维方式不仅决定着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性质,也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实践的思维方式对马克思和当代中国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内在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然权利理论是西方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形态,这一理论形态的开创者是霍布斯。霍布斯是第一个对自然权利的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的学者,并赋予这一概念以平等的原则。霍布斯所赋予的自然权利概念的平等原则有三层含义,即每个人生命权的平等、自卫权的平等、对所有事物的权利的平等。但是,这三个层次上的平等在自然状态中最终演化为每个人在没有任何权利意义上的平等。由此可见,霍布斯自然权利概念平等原则具有内在的悖论性,这一内在悖论性的根源在于这种平等原则在根本上是一种自我绝对优先于他人的平等。  相似文献   

16.
法律社会理论是在法律社会学所提供的经验素材的基础上对整个现代社会的法律机理和法制系统进行总体性分析与批判,对现代法律关系下的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总体关系进行一种前瞻式的研究。马克思的法律社会理论深入到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的内部,对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核心命题进行了深刻解析,是一种关于法律的社会批判理论,并从批判中得出了法律之抽象性、矛盾性和世俗性等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发展理念上一次里程碑式的巨大飞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而,从人的异化、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发展观等多重维度,科学全面地学习、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是学习和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前人关于宪法概念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借鉴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中关于社会公共组织的相关理论,从社会本质上对宪法的概念作了更加深刻、准确的界定。本文认为,从社会本质上来界定宪法概念,对完善宪法学理论体系、科学合理的解释一切宪法现象以及促进宪法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都有着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责任"一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司空见惯、人人熟知的词汇.但如果从理论层面对其内涵和本质作出综述或分析时,却难以找到共通或公允的认识或界定.通过对中西方学界关于责任内涵的梳理和比较,提出了责任的内在规定性实质,认为责任是一种内化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个体一般性的意识准备状态和价值判断体系,这种价值判断在特定情境条件下还将引发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内部动机并诱发相应行为.  相似文献   

20.
对于构建中国人权话语而言,马克思的人权思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资源。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人权思想的阐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种"启蒙范式"的理解路向,这使得以批判和超越启蒙人权话语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人权思想最终落入启蒙人权话语范式的桎梏之中。马克思的人权思想,实际上从根本上证伪了启蒙人权话语范式。对于马克思而言,生发自启蒙思想的人权话语,只是一个表达人权之低位标准的"老问题",局限于对异化之现实的承认和维护。而马克思显然不满足于这种低阶标准,并以"普罗米修斯精神"提出"人的解放"这一"新问题",在主体范式、价值范式和权利话语范式三个层面上超越了启蒙人权话语范式,从而对人权之理念内核做出了更加彻底的推进,亦为未来的人权实践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与先导性理论。这正是马克思人权思想留下的最宝贵遗产,它向我们表明,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不应停留在启蒙人权话语中自我设限,而更应从"人类共同命运"这一更加宏大的立足点出发,去发现和解决真正事关人类共同价值的"新的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