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举报制度建立以来,在遏制腐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举报已成为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最经常、最直接的方式。2009年5月31日,检察机关统一举报电话"12309"举报热线及举报网站域名www.12309.gov.cn试运行,同年6月22日,"12309"正式启用。但是,我国现行举报制度中对举报人奖励不够重视,奖励不到位,无法充分发挥群众举报和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必须完善举报奖励制度,激励公民积极行使举报权利。  相似文献   

2.
组织内部的腐败因其隐蔽性而难以被发现,故内部举报制度在揭发组织内部的腐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究其历史来源,我国的检举揭发或举报(reporting)制度时间久远。故从内部举报的概念及行为模式着手,结合我国举报制度之特殊性,阐明内部举报行为应系举报行为的一种,但行使主体限于组织内部人员且仅限于对特定国家权力机构进行举报(对外举报)。并以我国现有举报制度的立法现状为根基,加之参考国外相关立法,我国现行法律应当系统区分内部举报人与一般举报人,对内部举报人进行单独保护。具体而言,即从明确内部举报的内容、提升对内部举报人的保护力度以及构建对内部举报人的激励机制三个方面逐步建立健全我国“内部举报人”制度。2023年12月29日,《刑法修正案(十二)》通过,为惩治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提供了法律手段,进一步对国家反腐倡廉号召作出了回应。内部举报制度亦亟待作出相应的完善,从而更好地治理腐败,净化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3.
顾闻 《法制与社会》2010,(25):161-162,181
网络反腐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反腐新形式,网络反腐具有传统反腐模式所不具备的新特点和优势,并在我国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反腐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认为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缺少法律的规制,因此文中拟从规范网络举报行为、规范举报材料处理程序、建立举报人保护法律制度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拟为网络反腐探索一条法制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周晓明 《行政与法》2022,(2):118-128
公司内部举报制度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部分,其本质是一种信息披露行为,激励公司员工作为社会公众的代表监管公司行为,以有效保护股东利益,防范公司经营风险,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因此,应重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中员工举报的重要作用,对私营部门举报的立法应聚集于公司内部员工,鼓励公司建立内部举报制度,加大对举报人的外部激励...  相似文献   

5.
举报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和促进公民举报权的行使是举报制度建设和完善的逻辑起点。但目前举报制度的运行中存在许多明显缺陷和疏漏,执法理念、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上的不足是导致该现状的主要原因。应从举报制度正当化的规范状态入手,完善举报制度的路径选择,更好发挥其民主监督和遏止腐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益性内部举报是监管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举报人的正当权益理应提供保护。然而,在进行制度设计时,既要合理甄别举报的正当性,也要考虑组织体内部的合理利益。国外立法常常区分对内举报和对外举报两种机制,不同机制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举报目的的正当性、举报程序的适当性等要件作出了一定区分。我国应制定专门的综合性法律,明确举报是劳动者的一项权利,在举报人基于公益目的并具备一定理由进行举报时应为其合法权益提供充分保护;同时也应要求组织体建立起内部举报系统,提高组织体的自我净化能力,促进内部举报新文化的形成,以便确保公共利益与组织体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李继华 《法学杂志》2006,27(2):106-109
文章综合采用比较、分析和实证的方法,分析了检察举报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并借鉴国际反腐败经验,提出了建立反腐败统一战线、推广有利于保护举报人的密码举报制度、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创立举报补偿制度及举报人投诉制度等改革对策,对“举报法”的制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信访举报是党和政府体察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是缓和人民内部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有效环节。要释放社会张力、遏止腐败蔓延、消除社会不满、维护社会稳定,就需要创新信访举报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高效、实用、法制化的信访举报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其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有效协调和缓和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9.
目次一、悬赏举报制度减少违法行为作用机制二、悬赏举报制度的消极影响三、当下构建悬赏举报制度中的问题十多年来,悬赏举报制度逐渐被我国各级公权机构运用,在市场秩序构建、环境保护、税务征收、抑制腐败、计划生育等领域,这一制度更是较多地被采用。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形,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制度可以较大程度上消解执法资源不足的困境,并以较低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举报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存在举报人对相关具体法律规定了解不全面或理解有偏差。署名举报少,举报线索处理机制等问题,造成越级举报、重复举报。为此,要通过加大初查和案件管理力度,提高案件质量,落实首办责任制,文明接待,耐心疏导,创新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举报宣传活动等引导群众正确行使举报权利。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反垄断法目的具有公益和私益的二元性,决定了反垄断法公共执行和私人执行的双重性.公共执行与私人执行的协同有助于反垄断法目的的实现.我国《反垄断法》设立了举报制度,这一点是基于私人执行考虑的,举报制度作为公权力主体和私人力量合作执法的一大折射,它在反垄断法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举报制度是如何发展起来,这一制度有何种优势让其成为一大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职务犯罪举报中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情形屡见不鲜,使得举报工作难以开展,导致整个社会实名举报行为的总体萎缩.因此,在职务犯罪的举报制度上急需更加完善,并应加强对举报人人身安全的保护,确立权利主义的保护观.本文通过对职务犯罪实名举报的简要概述,引出对职务犯罪实名举报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出完善实名举报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举报人的权利与我国《举报法》的制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举报是公民主动向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报告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犯罪案件线索,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举报人可以自由选择举报方式,拒绝直接充当证人,署名举报人具有优先知情、申请和获得保护、将功补过、获得补偿与报酬等权利。《举报法》是调整举报人与举报受理机关之间在举报活动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主要作用在于规范举报受理机关的行为。制定《举报法》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4.
现行刑事诉讼法对举报义务的设置并不妥当。从举报的社会功用层面看,举报虽有着维护法律制度运行,建构制度信任的重要功用,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破坏人际信任的代价。当举报成为法定义务时,告密行为也同时得到激励,行为人可将自身的道德责任转移给法律,并有可能促使"告密者难题"的出现。举报义务从根本上看,是"德自法出"的秩序模式的产物,它出于对法律制度的绝对维护而忽视了社会自生道德秩序的应有地位,忽视了人性的根本需要。只有把举报视为权利,才能更有利于人性的培育和个体道德意识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恶意举报在群众举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在分析探讨了恶意举报类别、危害性、存在的原因基础上,建议完善法律责任制度,给举报者设定责任义务,建立奖惩激励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执法方式,从而减少恶意举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地方的纪检监察机关开通了网上举报。目前,网上举报已成为信访举报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随着工作的开展,网上举报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网上举报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有关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新闻报道经常充斥媒体,人们在为举报人命运担忧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我国的举报制度给予了关注,完善健全举报制度的呼声日甚一日,同时也在思考着举报制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相似文献   

18.
何永顺  杜志强 《法制与社会》2010,(31):121-121,125
反渎职侵权工作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案件线索贫乏,则直接制约着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开展。如何引导人民群众实名举报,提高实名举报率,提高成案率,结合当前渎职侵权工作实践,本文着重从法律监督的角度,反思我国检察机关实名举报率低的原因及重建一套完善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9.
完善检察机关网络举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春丽 《法制与社会》2011,(28):131-132
网络举报因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等特点受到群众的亲睐。但重复举报、虚假举报和原始证据的缺失,导致真正能够立案侦查的线索寥寥无几。在网络举报的两种途径中,因官方举报网站宣传度不高.举报形式单一、办理不及时、举搬人保护制度不健全等原因,群众更偏向于民间网络举报。因此,要发挥网络举报的真正效用,检察机关可从提高网络举报普及性、安全性、及时性、互动性、多样性等五个方面着手,真正发挥网络举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立完善的举报制度,有利于保障公民民主监督权的实现,有利于不断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责,有利于惩治和遏制腐败,有利于推进检察机关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近年来,检察机关始终把举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业务工作来抓,不断探索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我国举报制度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